话说颁奖团体们的前世今生
倪萍宭了,囧了。认倒霉吧,心有不甘;所谓追究吧,其实难下口。见过大风大浪又能在大风大浪中繁花似锦的倪萍,千不该,万不该怎么就看上了不公不私不主流又几分装扮正统“四不像”某社团的奖项呢?她栽了,就像某皇帝一样为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汤”叫自己别有滋味在心头。
那么倪萍会怪罪颁奖团体吗,应该不会。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获取这个奖项也许正出自需要。更何况那些颁奖团体并非民间还珠格格,细致说来还真是正宫娘娘肚子跑出的正宗一族。
我们这样分析来看就不难明白。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国家只有社会科学(院)系统与国家文化文艺(等同政府部门)团体。社会协会注册的团体有,不多,凤毛麟角。
进入八十年代后,一大批相当级别领导正式退到二线。为安置这批领导干部发挥余热,组织上设立了顾问委员会与老年大学,还大规模成立了有政府机构色彩的群团组织社会协会。这些协会就是现在颁奖团体的前身附体。
应该来说,这些社团协会开始的时候,体现着社会公益服务的积极性。但有个问题一开始就标志这样的部门存在先天缺陷。既这些带有政府指导性质的协会发出这样领导讲话和那样领导指示的时候,是与真正台面上的各级领导的指示相重叠,那么社会大众到底该听谁的为准呢?
所以进入八十年代后期,这些社团协会悄然改变了为社会公益服务宗旨,转为服务社会文化愉悦为主。大家还记得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吗,有个情节就描写某社团协会为开一场晚会而将“李冬宝”的杂志社卷入一场非法侵权名誉官司。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当年社团协会也就是今天靠有偿颁奖谋身的那些团体的写实画面。搞活动是离不开财力支出,又这些社团协会无论是当初还是现在,财力来源就靠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规则来运行。谁也不是傻子,钱出在谁的身上,显然是为了换取更多真金白银。《编辑部的故事》这段戏实际回避了社团协会,在组织活动中非法谋财社会危害性一面的教育宣传提醒。因为改革后,由于有一些原高级干部曾领导过社团协会的各种活动,在文艺作品中要表达出来几乎不可能。也就是说今天社会的“灰色收入”广泛性其实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与错综复杂社会原因关系。
当这些社团协会进入九十年代后,又有了新的变化,原本性质比较专业的协会渐渐演化为完全商业化社会活动团体了,也就是说原来的协会社会公益服务性质彻底名存实亡。
这样的局面也是改革开始后就留下隐患埋伏。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全国各地一大批干部在文革后平反需要安排,因此国家各大小机构机关一下子庞大臃肿起来,九十年代起,精简的声音此起彼伏,原因是政府财力安排着实捉襟见肘养不起太多太多皇粮人。还存在事出多门,办事效率不高现象。还真不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确出台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比如允许机关部门成立二级机构,在二级机构里让精简下来人去自负盈亏实际走自生自灭道路。人不会被尿憋死,这些下来的原领导或工作人员一方面借助当时的优惠政策,同时靠着还存在的广泛的官权人脉关系,有的很快打出了局面,胆小的背景差的为稳妥行事的则打着一些协会旗号来经商。因为九十年代起明确规定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不允许从事非法商业经营活动。其实这样的规定今天看来不过遮人耳目而已。但这样的规定开始的时候还是有些作用。从这时起社团协会就派上了用场。“二级机构”在使用社团协会旗号后,一切进进出出都于无人之景,他们就这样联手发了、富了;比原单位的大领导们的工资收入还高得高。
为什么说党的真正腐败是从九十年代开始,因为九十年代“二级机构”人发财致富后迅速引起了党内大大小小领导干部们的“眼红”。凭什么原先机关里表现不好人下去后,不仅不掉价反而越造越红火,不就是靠着官权联系谋来的财吗。既然国家不去正视重视管理这些非法之嫌的“收入”(现在看应该叫灰色收入)。为什么我们尚在位置上又具真正实权的大官小官不去做?嘿嘿,腐败就此这样开始了啰。当然,官员以权谋私相当多的也是用协会之名进行俗语讲的为“小金库”服务经营。
这样分析后,应该明确了一条线:给倪萍颁奖的那些社团协会,其实不是护城河旁的小沟小溪,而是一面连着钱的大海,另一面还通着天有着深刻的大官方背景渊源。这样环境下某个“团体”主动找上倪萍,倪萍还真不好办。您想啊,人家给你敬酒你不吃罚酒你就不怕吗?尽管不知道颁奖来路何从,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能够生存下来的社团协会如果没有三头六臂是不可能在改革达三十年后的今天社会里出现。所以,我们真得理解倪萍,理解她的难处,毕竟她还在官场上;卖给别人方便也就是善待自己了,从倪萍的角度去看,她的举止是有原因的。
其实,大大小小的主流媒体也都知道这些“潜规则”去来关系。盯着倪萍不放一方面有些不地道。事实上,所谓颁奖单位收费由来以久。而收上来的钱相当部分又用在了主流媒体的大大小小红包“潜规则”上,干嘛你们得了便宜还不依不饶呢?另一方面大大小小媒体紧紧盯着倪萍和倪萍后面的颁奖某团体不放也能去说是件好事情,这样的广泛关注,确确实实能够监督机关机构“小金库”的运转并减低大大小小官员们“灰色收入”的摄入量。
我们应该肯定李承鹏积极性。毕竟有些人进去不拉便,拉便就拉要求推广繁体字这些冒犯国人情绪的事情存在。
再来分析颁奖团体为何要搞“脊梁”奖。人有了裤子就想配件上衣,有了金碗就想来个金屋,这些团体就是这样,总会想到自己只是社会团体,总有难登大雅思考。最好的改变方法还是用名人名奖来造势,反正钱有来路,拉“赞助”又不是今天才开始,从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运就是这样。名人到场又是“创意”名奖,媒体炒作起来空间更大,也就是造势后社会的效益更强烈。何乐而不为呢?假设没有李承鹏那篇博客一石击水,也许今天的主流大大小小媒体在接受颁奖团体的大大小小红包后就在此时此刻盛吹盛捧着他们的“脊梁奖”了。这不是没有可能,比如今天主流媒体甚至人民网都在发专题评论盛赞姚明的“明谢”之社会影响力就是例证充分说明。至于颁奖单位今后怎么处理,嘿嘿,没有处理,今天改革中国,这样这些颁奖团体是太多了;腐败不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回来,这样的颁奖团体就永远于鱼得水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