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的阶级生态·功能经济
                文章探讨中国社会的阶级生态与功能经济,分析公有制经济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强调功能经济在社会形态中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社会的阶级生态·功能经济
(长篇连载《中国社会的阶级生态》之第二)
为了分析中国的社会形态,我们暂时撇开政治的浮华和偶然性,来考察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
新中国的经济是在公有化过程中开始的,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建立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建立了全民所有制,这就是中国公有制的两种形式。总设计师有一个著名的判断,认为中国的经济被耽误了二十年,这二十年后来被注解为是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可见,他对前三十年的经济是基本否定的,惟独没有否定的就是这个公有化,因为到了一九五八年,这一过程就基本完成了。
公有化的完成,是人民“当家做主”有了实质的内容:人民是一切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或一切生产资料为人民所共有,这与共产党的“共产”二字是同义的,这样的结果也是当初中国革命的目标,因此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用时下的话说,人民是老板,官员只是管家,一切官员都是受人民的委托来行使某种权利的,他们向人民负责而且只向人民负责,这一点决定了国家的最高原则只能是“为人民服务”,也决定了中国经济的方向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不是追逐利润。中国的传统道德,资本主义的契约经济,都要求管家对老板的忠诚,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也有卢员外的管家李固式的人物,占妻夺产害主,但不是主流。
习惯于市场经济思维方式的人很难理解,公有制的建立决不是简单的所有权的转移,它不仅影响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更是要求国家建立与之相一致的政治经济秩序,建设与之相一致的国家机器和文化道德系统,从而使每一个社会单元都具有与之相一致的社会功能,这些要求的每一项都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且没有现成的成功先例提供借鉴。除了后来失败的苏联模式,在当时,共产党人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就只有一些“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理论教条,身处资本主义社会的那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对社会主义做过许多预言和推论,这些预言和推论富含闪光的思想和真识灼见,但毕竟他们没有身临其境,更不知道中国的状况,历史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有创造性的建树。
新中国在继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同时,也继承了一百多年的贫穷和被奴役的创伤,生产力的落后加上列强的反复洗劫,中国已经到了赤贫的地步,一穷二白,就是当时的写照。理论的缺乏和经济的贫穷,构成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也与人民因翻身做主而爆发的热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预言了后来创业的艰辛和道路的曲折。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它的成熟,许多器官及其功能,必须要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育完善,才能具有生存的能力,那时的共产党人面对困难并没有任何的抱怨,而是怀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义无返顾地带领人民踏上了征程。
一个新的生命是从卵子着床那一刻开始的,它要经过在母体内或母体外的复杂的分化和发育过程才能成熟,这个过程,就是把没有的器官发育出来,把已有的器官功能完善,因此,它不仅是一个量的过程,主要是一个质的过程。新中国这个新的社会生命,其实也在发生着这个过程,对于现成的社会单元或器官进行功能性改造,根据社会的需要,创造出新的功能器官,公有化过程其实就是这种功能改造过程。同样是一个工厂,比如说一个糖厂,原先可能只是资本家赚取利润的工具,现在必须改造成为了满足人们吃糖的需求而设立的功能机关,不仅是工商业,所有的社会单元,无一例外,全部得到了这种改造,法院成了人民法院,银行成了人民银行,就是和尚庙,也是一种满足人们宗教信仰而经过改造的,能让信徒参加宗教活动且自食其力的场所,全社会的所有单元,只有社会分工或行业的不同,没有目的的不同,它们都是社会智能。仿佛和改革开放中社会智能的企业化相反,那个过程,是企业的社会智能化。
各社会单元在功能上的这种同一性,导致了它们在结构上的同一性,于是,我们的企业和行政机关,有了相同的等级管理,什么县团级的经理,地师级的董事长,甚至处级的和尚科级的道士,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反过来,这种现象也旁证了当时社会单元在结构上的同一性,而结构上的同一性,根源在功能上的一致性,这才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细心的读者一定留心到这样一种有趣现象,在改革开放前后都大量存在一个单位两块牌子的现象,但它们本质上是不同的,改革前,名称叫公司实际是政府的智能部门,如轻纺公司就是轻纺局,改革后则相反,名称上叫局实际上是公司,如盐化局实际是一个盐化公司。
与这种对社会单元的功能化改造相一致,根据需求把以前不存在的功能单元创造出来,在四川的某个山坡上,建立起现代化的钢城,在戈壁滩的某块荒地里,架起卫星的发射架,一个个大型工矿企业被镶嵌在深山和荒原,一条条铁路公路穿越在腹地和边区,这些手段,后来被经济学家称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一直沿用至今,象三峡水库这样的世纪工程,中国的一系列重点工程,它们支撑着中国的现代化,如果仅靠市场经济的手段,要达到这样的建设规模,仅在资本的积累上,就需要向后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很难说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主义的经济被称之为“计划经济”,也很难说这个名称是资本主义学者或政客起的,甚或起名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自己。用计划经济称谓社会主义经济理由,大概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这个经济原则有关联,如果真和这个原则有关联,那就实在不应该,“按比例”是量化的东西,而功能的改造和建立主要是一个质的过程。“计划经济”根本无法反映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何况“计划”并不是社会主义独有的,从人类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起,就有了计划,从人类建立第一个国家起,经济就包含了计划的成分,因此,计划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能和市场经济相对应,能反映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从建国初期的公有化过程中,从改革前三十年的建设成就中,从公有制经济的方法和手段中,我们得到启迪,社会主义经济的准确表述,应该是“功能经济”。
我们在分析中国的社会形态前,对功能经济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揭示我们在抛弃这个经济形式时,社会形态必然出现的剧烈变化,这也是六十年中国经济的逻辑。现在,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功能经济的本质即它的内在矛盾。
作者:费尔多思
原发:费尔多思论坛--中国最大的思想集散地。
网址:http://bbs.feirds.com/
            (长篇连载《中国社会的阶级生态》之第二)
为了分析中国的社会形态,我们暂时撇开政治的浮华和偶然性,来考察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
新中国的经济是在公有化过程中开始的,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建立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建立了全民所有制,这就是中国公有制的两种形式。总设计师有一个著名的判断,认为中国的经济被耽误了二十年,这二十年后来被注解为是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可见,他对前三十年的经济是基本否定的,惟独没有否定的就是这个公有化,因为到了一九五八年,这一过程就基本完成了。
公有化的完成,是人民“当家做主”有了实质的内容:人民是一切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或一切生产资料为人民所共有,这与共产党的“共产”二字是同义的,这样的结果也是当初中国革命的目标,因此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用时下的话说,人民是老板,官员只是管家,一切官员都是受人民的委托来行使某种权利的,他们向人民负责而且只向人民负责,这一点决定了国家的最高原则只能是“为人民服务”,也决定了中国经济的方向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不是追逐利润。中国的传统道德,资本主义的契约经济,都要求管家对老板的忠诚,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也有卢员外的管家李固式的人物,占妻夺产害主,但不是主流。
习惯于市场经济思维方式的人很难理解,公有制的建立决不是简单的所有权的转移,它不仅影响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更是要求国家建立与之相一致的政治经济秩序,建设与之相一致的国家机器和文化道德系统,从而使每一个社会单元都具有与之相一致的社会功能,这些要求的每一项都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且没有现成的成功先例提供借鉴。除了后来失败的苏联模式,在当时,共产党人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就只有一些“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理论教条,身处资本主义社会的那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对社会主义做过许多预言和推论,这些预言和推论富含闪光的思想和真识灼见,但毕竟他们没有身临其境,更不知道中国的状况,历史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有创造性的建树。
新中国在继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同时,也继承了一百多年的贫穷和被奴役的创伤,生产力的落后加上列强的反复洗劫,中国已经到了赤贫的地步,一穷二白,就是当时的写照。理论的缺乏和经济的贫穷,构成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也与人民因翻身做主而爆发的热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预言了后来创业的艰辛和道路的曲折。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它的成熟,许多器官及其功能,必须要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育完善,才能具有生存的能力,那时的共产党人面对困难并没有任何的抱怨,而是怀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义无返顾地带领人民踏上了征程。
一个新的生命是从卵子着床那一刻开始的,它要经过在母体内或母体外的复杂的分化和发育过程才能成熟,这个过程,就是把没有的器官发育出来,把已有的器官功能完善,因此,它不仅是一个量的过程,主要是一个质的过程。新中国这个新的社会生命,其实也在发生着这个过程,对于现成的社会单元或器官进行功能性改造,根据社会的需要,创造出新的功能器官,公有化过程其实就是这种功能改造过程。同样是一个工厂,比如说一个糖厂,原先可能只是资本家赚取利润的工具,现在必须改造成为了满足人们吃糖的需求而设立的功能机关,不仅是工商业,所有的社会单元,无一例外,全部得到了这种改造,法院成了人民法院,银行成了人民银行,就是和尚庙,也是一种满足人们宗教信仰而经过改造的,能让信徒参加宗教活动且自食其力的场所,全社会的所有单元,只有社会分工或行业的不同,没有目的的不同,它们都是社会智能。仿佛和改革开放中社会智能的企业化相反,那个过程,是企业的社会智能化。
各社会单元在功能上的这种同一性,导致了它们在结构上的同一性,于是,我们的企业和行政机关,有了相同的等级管理,什么县团级的经理,地师级的董事长,甚至处级的和尚科级的道士,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反过来,这种现象也旁证了当时社会单元在结构上的同一性,而结构上的同一性,根源在功能上的一致性,这才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细心的读者一定留心到这样一种有趣现象,在改革开放前后都大量存在一个单位两块牌子的现象,但它们本质上是不同的,改革前,名称叫公司实际是政府的智能部门,如轻纺公司就是轻纺局,改革后则相反,名称上叫局实际上是公司,如盐化局实际是一个盐化公司。
与这种对社会单元的功能化改造相一致,根据需求把以前不存在的功能单元创造出来,在四川的某个山坡上,建立起现代化的钢城,在戈壁滩的某块荒地里,架起卫星的发射架,一个个大型工矿企业被镶嵌在深山和荒原,一条条铁路公路穿越在腹地和边区,这些手段,后来被经济学家称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一直沿用至今,象三峡水库这样的世纪工程,中国的一系列重点工程,它们支撑着中国的现代化,如果仅靠市场经济的手段,要达到这样的建设规模,仅在资本的积累上,就需要向后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很难说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主义的经济被称之为“计划经济”,也很难说这个名称是资本主义学者或政客起的,甚或起名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自己。用计划经济称谓社会主义经济理由,大概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这个经济原则有关联,如果真和这个原则有关联,那就实在不应该,“按比例”是量化的东西,而功能的改造和建立主要是一个质的过程。“计划经济”根本无法反映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何况“计划”并不是社会主义独有的,从人类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起,就有了计划,从人类建立第一个国家起,经济就包含了计划的成分,因此,计划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能和市场经济相对应,能反映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从建国初期的公有化过程中,从改革前三十年的建设成就中,从公有制经济的方法和手段中,我们得到启迪,社会主义经济的准确表述,应该是“功能经济”。
我们在分析中国的社会形态前,对功能经济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揭示我们在抛弃这个经济形式时,社会形态必然出现的剧烈变化,这也是六十年中国经济的逻辑。现在,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功能经济的本质即它的内在矛盾。
作者:费尔多思
原发:费尔多思论坛--中国最大的思想集散地。
网址:http://bbs.feirds.com/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