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代表人民”
也谈“代表人民”
――兼与 张镇强 先生探讨
梁 新
张镇强 先生读了7月7日《人民日报》评论部发表的短评《苏联解体殷鉴不远,只有代表人民才能掌握未来》一文后,在某网站发表了网文《 代表人民才能掌握未来,难矣哉!》。从文章中了解到,张老是“从1949年我党建立新政权以前,跟着党走过来的一个有58年党龄的老党员”,这使我对这位一直尊敬的老先生平添几分敬意。他批评政府“随意征收征用农村土地,大发土地财,更给许多官员和土地开发商联手压榨农民,发大财的机会,造就了上千万因土地而发迹的亿万富翁。这一过程,实际是对农民的血淋淋的剥削,比过去所谓地主剥削农民要残酷得多。现在暴力强制折迁,逼人自杀自焚,层出不穷,也是证明。已经有几千万农民被逼至既无土地房屋,又无其他生产手段和技术,飘浮于城市的一无所有的打工者。”他质疑说:“这一切还能说我们代表农民、代表人民吗?”这段话一针见血、振聋发聩,直指当今某些官员和权贵资本主义勾结,搞“圈地运动”,大发横财,是造成当今贫富两极分化的罪恶根源。这些充分说明,张老虽然“老骥伏枥”,却常怀忧国忧民忧党之心。令笔者非常敬佩,同时力挺他的这一观点。
但与此同时,笔者对张老的另外一些观点却有一些不同看法,特提出来向张老请教。
他谈了“怎样才能代表人民和我们党还能不能代表人民?”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搞阶级斗争和阶级专政的政党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是不符合逻辑,没有道理的。”的观点,他说“我对半个多世纪亲历的反思结果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代表过人民。”他为了例证这一观点,认为:“我们从建党之日到改革前的半个多世纪里,为了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建设社会主义而搞的各种政治斗争和经济强制运动,造成中国人的非正常死亡达8000万人至一亿以上,有的说远不只此数。”
在对其的“我们从来没有完全代表过人民”的观点作出是非判断之前,我们很有必要首先对“人民”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严格的界定,以免出现表达和理解上的混乱。
近代以来,“人民”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但往往与公民、国民等词混用,泛指社会的全体成员。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人民这一概念才有了科学的和确定的含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其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内容。如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换句话说,反动分子不包括在内。
人民与公民、国民是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都反映了一定社会关系和人们在国家中的地位,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①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具有一定的阶级内容和历史内容,是相对敌人而言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而公民或国民是个法律概念,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它反映一定的法律关系。②人民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而公民或国民指一国中所有具有该国国籍的人,不以其是否起进步作用为标志。③人民是个集体概念,是众多人的集合体,任何个人都不能称为人民,而公民或国民则可用于单个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理论中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的“人民”应该也是取此意义。
因此,可以断定,张老文章中使用的“人民”概念已经和“国民”、“公民”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混淆了。换句话说,他文章中的“人民”已经被换成了“国民”或者“公民”。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说“我们(党)从来没有完全代表过人民”的说法没有错,那么请问张老,古今中外的所有执政党和政府中,有哪个执政党和政府是能够代表全体国民的?美国的民主党或共和党代表了吗?英国的工党或保守党代表了吗?台湾的国民党或民进党代表了吗?在美国和西方所策动的那些国家的“颜色革命”中上台的亲西方的势力能够代表了吗?再打个比方,假如现在张老具有能够决定我们党代表谁的权力,那么请问张老,您打算代表既得利益集团吗,如果您打算代表,那么我就会怀疑您对农民的同情是否真诚;如果您不打算代表,您又如何代表全体“人民”(实质上是国民)呢?
张老给“阶级斗争”一词前面加上一个“搞”字,意思是说这“阶级斗争”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搞”出来的,尤其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如果这种说法用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之前这段时间的“阶级斗争扩大化”时期,还说得过去,但是如果用于从建党以来到新中国成立期间,那就起码是有失公允。从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来,就一直存在着阶级和阶级矛盾,有没有激化为阶级斗争尤其是对抗性的斗争,完全取决于当时当地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程度和力量对比。就连当今的资产阶级学者们都不否认阶级的存在,只不过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让其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功能,他可以通过提高福利等缓和阶级矛盾,或者把矛盾转移到别的国家去。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也像共产党一样搞土改,虽然没有大陆那样急风暴雨,但那不也是一种缓和阶级矛盾的做法吗?
另外这“搞”字体现了“主动”和“被动”的区别。就拿建党初期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来说,这阶级斗争及其最高形式――武装斗争是谁首先“搞”起来的?从“4.12”等事件等到五次“围剿”,从共同抗日时期的几次反共高潮到抗战结束后的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两个人打架,一个大个子欺负小个子,如果有人各打五十大板都已经够有失公允了,何况反过来指责小个子呢?就拿抗战结束以后说,根据史料记载,虽然共产党那时候的力量已经扩大,但是当时的确不愿意继续打仗,当时中共已经打算只充当联合政府中的一个党派,就连中央也准备迁往淮阴,还让部队的战士大量复员。民盟等民主党派也坚决反对打,斯大林和共产国际也不想国共两党打,连美国也不想让两党打,于是派出人员前来调停。但是就像建党初期共产国际让当时的中共放弃对国民党的抵抗一样,结果怎么样呢?不分清谁挑起战争的责任,甚至把责任推到被迫卷入战争的一方,这合适吗?
由于在起码的是非判断上出了问题,张老旗帜鲜明地让对“中国人的非正常死亡达8000万人至一亿以上”负责也就不奇怪了,而且认为这原因中就包括“为了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我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张老就不问一句,从1927年到1949年的国民党是否代表全体人民呢?他们在一系列内部战争中承担什么责任呢?
解放战争以前的国共两党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都无法相提并论,基本上是“国”攻“共”防,“国”进“共”退,“国”剿“共”避,共方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就算是共产党的力量大大增强的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称为“戡乱时期”)共产党的军队总体上也没有占过绝对优势。根据史料记载,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共有300万人伤亡,平民50到100万伤亡,在整个解放战争中,有260万国民党官兵起义或者投降以后,调转枪口来打国民党军。300万人伤亡是已经包括国共两党的伤亡人员在内的,也就是说,共产党军队能够大规模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人数就算被尽量夸大,也顶多不能超过这300万,我不知道张老的“中国人的非正常死亡达8000万人至一亿以上”的统计数字是从何而来,又是凭什么那么武断地要把帐记到一直处于弱势,被迫接受战争一方的?又据史料记载,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死亡人数达60万,英法等国从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现在,在内部战乱中死亡的人数也不会很少,这个责任又应该让哪个政党或者哪个政府负呢?
综上所述,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政党都以代表其国家中的国民的多少来检验成功与否,但是事实上任何政党都不可能做到代表这个国家所有国民的意志和利益的,中共也一直只是说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张老希望能够代表所有人的愿望是好的,但又却是不切实际的,对于一些一切都跟你拧着来的人,我不知道张老有什么“代表”他们的好办法?
另外,阶级矛盾一直存在而且也尖锐,只是到了近、现代,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改变了力量对比,才形成有规模的反抗。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圈地运动”中的权贵资本主义同失去土地的农民和被迫漂流在城市的农民工的矛盾跟过去地主资产阶级同工农区群众的矛盾起码是相似的,我不知道张老为什么只强调当今的这种矛盾却抹杀当年的阶级矛盾。
阶级斗争不是谁“搞出来的,而是阶级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过去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当然是欠妥的,而现在又是谁在主动挑起这种斗争,我想很多人都会非常清楚。矛盾的发展是由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首先张老应该确保其所提供的数字的准确性,不应该开列“糊涂帐”。另外,从1921年建党到解放战争前,共产党一直是国民党排挤、打击、屠杀和围剿的对象,却要他们承担包括自己被屠杀在内的责任,这说法妥当吗?要求在客观存在的阶级斗争中一直处于弱势、被动的一方承担“搞阶级斗争”的责任,把“为了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说成是“造成中国人的非正常死亡达8000万人至一亿以上”的原因之一,最起码也是有失公允的和站不住脚的,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倒想听听张老谈谈他这样说的理由。
本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342890454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