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张忠任《数理政治经济学》中的问题

火烧 2008-07-31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文章探讨张忠任《数理政治经济学》中关于通货膨胀、劳动力价值及剩余价值的理论问题,提出金属货币条件下的通胀成因、劳动力价值的阶级斗争视角及剩余价值逻辑关系的新见解。

张忠任《数理政治经济学》中的问题
/yuweiyuwei
看到200页了。


原书P60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不存在通货膨胀。

商务版的《货币史》中提到古罗马时代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在中国汉朝的王莽时代也发生过严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铸币成色降低;还有一种情况是将铸币外缘磨下,商人们通过这种方法积累磨损的金属细屑导致成色降低;第三种情况是金属货币供应增长幅度过大,如美洲白银流入中国导致有明一朝物价上涨。
我觉得马克思的原话应该是有时代性的,当时是18世纪末到一战之前的一百多年间,金属货币供应稳定无大起大落,甚至物价长期来看是缓慢下降的。
所以,我想,应该在贵金属供应稳定,货币为金属条块状或铸币外缘有花纹防止有意摩下碎屑时,才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作为储存职能的蓄水池作用才有效。

原书P91 关于劳动力价值的问题。一般都是说劳动力价值是具有道德性和历史性。教材上都是说,资本家要让雇佣劳动者可以维持自身与家庭再生产。

我觉得,后面一种说法不对,作为个体的资本家有可能会考虑到雇佣劳动者延续后代的问题,但作为整体的追求资本增值的资本家怎么会考虑雇佣劳动者的延续后代问题呢?即使技术进步了,资本家也没有任何必要让雇用劳动者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我觉得,这个应该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去分析才可以得到。劳动力价值应该考虑阶级斗争,正是雇佣劳动者的斗争才能使得劳动力价值达到可以延续后代维持家庭的程度。如果不考虑阶级斗争的话,中国目前的野蛮资本主义完全是断子绝孙式的发展,根本不符合维持家庭延续后代的标准。

原书P102 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出发点和前提。

我觉得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在逻辑上看是鸡与蛋的关系。到底谁为谁的前提,我觉得教材的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鸡与蛋谁先谁后,从逻辑上看,是蛋在鸡前。因为,从单纯的逻辑分析来看,鸡出现之前的物种肯定不是鸡,假设叫鸡’,那么,第一只鸡的出现必然是从蛋孵化而出,只有鸡’发生基因突变,生出第一个鸡蛋才有可能出现第一只鸡。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我觉得在历史逻辑上应该是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前提,而不是一般教科书上说的那种观点。原因是这样:从历史来看,必然是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整体性提高,才能使得剩余劳动出现,或者反过来说,如果在历史上,首先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而使得剩余劳动出现,于是再出现相对剩余价值,这在逻辑上似乎讲不通。奴隶主对奴隶不太可能涸泽而渔吧,总得保证基本的奴隶的长期的可持续的劳动。因为,我们可以假设某个时间点t0还没有出现剩余劳动,人们为了保持自己的生存已经最大化自己的劳动时间了,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不可能出现在超出人们生理极限的情况下延长劳动时间的情况,因此,从逻辑上看,必然是某个时间段,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突然提高,导致了剩余劳动的出现。历史上真实的情况也是这个样子,必然是人类社会在工艺技术上的突飞猛进,才有可能出现剩余劳动,才会出现阶级社会。这也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的背后是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反映的是生产力,而绝对剩余价值的背后是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强弱关系,反映的则是生产关系。因此,从历史逻辑来看,相对剩余价值应该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前提与出发点,而不是反之。我觉得,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与出发点这种说法,只是为了便于分析。从封建社会末期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我觉得也是一样的道理,应该是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前提,必然是一次技术飞跃或组织手段的进步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有资本主义的出现,从逻辑上看,不可能是技术与组织手段停滞不前的封建社会突然迈进了资本主义,那么必然是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前提,但两者却又不可分割。

原书P134 在资本循环定量考察的泛函分析中,用库存粗略表示商品资本,产量表现生产资本,销售额表示货币资本。我觉得,这个可能有笔误,应该用产值表示生产资本,否则量纲就不对了。

P146 例4上面一段话,v表示不变资本,这个是笔误,应该是可变资本。

P147 盈亏平衡点的公式S0=F/(1-D/S),其中F为固定成本,D为流动资本,S为销售额,S0为保本点。后面还有数字代入的计算。我觉得张教授不应该犯这么明显的错误,这个在管理经济学、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中一个非常基本的公式都搞错了。书中给出的这个公式显然是错误的,居然把S代入求出一个在式子中与S不同的量S0,错得太凶了。

P154 虚拟的投入产出法求价值,倒数第4行“实际上,……,就是W2,即……”,笔误,应该是W1。

P159 宏观经济学的需求管理方法,总供给大于或小于总需求的政府需求管理方法写反了,这个应该是笔误,否则错得太低级。

P161 张教授说,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是不准确的,因为没有包含时间变量,并且,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不是当年关系,而是前后年关系。因此张教授加入时间t变量,v1(t)+m1(t)=c1(t+1),并且得出结论公式Ic+m=IIv不是扩大再生产的限制条件,并且在后面的分析中用了动态分析方法。我不知道张教授写这段话时候是怎么想的,马克思再生产公式与凯恩斯的投资=储蓄的分析有些类似,是一个点的静态均衡分析,并不张教授所理解是一个时间段内的分析,即把一个时间段当成一个黑箱,只看输入输出,并不是一个时间段的分析方法。如果一定要用动态的思路去分析的话,在一个时间点,第一部门生产出生产资料并被两个部门完全消化,消费部门生产出生活资料并被雇佣劳动者与资本家完全消费。并且张教授给出的动态分析也不是纯粹的动态分析,而是有隐含假设的,这种假设相当于设定时间点的延滞,比如t时间点生产出的消费资料延滞到t+1时间点消费,不变资本的补偿。我觉得,这种假设如果按照张教授的分析方法以年为单位的话就太搞了,居然在P164用投入产出法得出公式3-4-9——△c1(t)+ △c2(t)+ △v1(t)+ △v2(t)=α1m1(t)+ α2m2(t),αi张教授假设的一个积累率。张教授把P163公式3-4-7两个式子相加并且认为得出的这个公式就是凯恩斯的投资=储蓄。这个理解完全错误。推导已开始就假设了△ci(t)、△vi(t) 和αimi(t)表示的是第一年追加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用于积累或资本形成的剩余价值,因此,可以直接给出3-4-9。因此,这是一个循环论证,按照线性方程组的定理,m个变量,n个方程,自由度为m-n,按照线性代数中的说法,这个方程组有多种等价的表达形式,其解空间不变。马克思再生产模型的动态分析倒是可以用微分方程组来进行分析相对来说比张教授的方法与假设要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