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中医助力的“东方之珠”:我没有摆烂,莫挨老子!

火烧 2022-04-26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讲述中医在香港抗疫中的重要作用,提及内地专家支援及中药在疫情防控中的积极效果,强调中医助力下香港疫情逐步回落。

  众所周知的原因,某地成为了那个不可言说的存在。于是,绰号满天飞,或讲全球某些城市的事例来指桑骂槐,自然就成为了必然。

  典型如下图,其实大家都知道在说谁。

  这指桑骂槐的功夫的确不差,毕竟“之珠”和“明珠”就差一个字。

  没曾想,“桑”不干了。

  大公文汇网直接发了篇文章,称我们“没有破罐子破摔”,且着重强调了目前HK第五波疫情回落,并不是“共存”的结果,而是中央、港府、社会各界三位一体合力积极干预的战果。

  这属实是再次打脸了,毕竟某地知名肝病专家、形象代言人及一众医生此前暗戳戳地带节奏,谈的就是大号流感、赶快“共存”呢。

  的确,HK前期出现了很多问题,现在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一波已经死了9000余人,这有其制度、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并非一朝一夕之力可解。然而,其态度毕竟是积极的——至少“病毒有较强烈与人类共存的意愿”没有在HK专业人士中形成一股强烈的暗流——效果也逐渐出来了。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中医。

  4月22日,大公文汇以《香港疫情防控持续向好,中医药起到了重要作用》做了专题报道。

  看看:“广东派出的中医专家队伍,在香港掀起中医药热潮”;“根据临床专家的反馈,香港患者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较高”。

  的确,这次HK请求内地支援的专家,就是中医。

  其中,专家组副组长是堪称救火队员的张忠德德叔,他于上月16日率300人的医疗队赴港支援,这是他自武汉以来第12次出征支援一线。

  德叔是国医大师邓铁涛老先生的学生,非典时在抢救患者期间不幸被感染,后经邓老用中医治愈,又回到抗击非典的一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HK对中医的深度认识,正是在非典期间。

  当时,不得已之下,HK医管局找到了在广州已经显出优异疗效的邓铁涛邓老(对比的是同处一城的某山医生的激素+呼吸机的疗法)。之后,广东省中医药组建医疗团队支援,共救治危重症患者近50名,康复期病人100余名。

  也是从那时起,HK的公立医院才开始设置中医科。

  或许,正是那一次的经验,这一次HK请求支援的专家团队直接就是中医。

  德叔率队到达HK的时候, 正是HK疫情最危急的时候。在那前几天,大公报还在泣血悲呼“公立医院崩溃,私立医院却依然袖手旁观”。

  德叔率队到达4天后,HK卫生局表示,中医全面参与包括预防、治疗到康复的所有环节。港府则是在这前后陆续发放了100万盒国家捐赠的各类中成药(有大量市民感染后无奈居家“自疗”),之后,林郑表示,希望再派中医专家赴港,26日启德方舱把1200张床位中的800张交给中医。

  正是在积极的介入和干预下,3月26日,HK的新增首次一个月以来低于一万例。

  3月2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组组长仝小林抵达HK。

  武汉之时,仝小林院士下沉社区,提出要关口前移,对社区的发热患者、疑似病例、密接人群都应采取通用方大锅药漫灌的方式。这一举措,一举将疑似的确证率从1月28日的90%下降到了2月6日的30%,再到后来的3%。

  这就是武昌模式。

  而在中医全面参与之后,当地的新增病例显著下降,死亡病例也明显下降。

  是的,对于轻型普通型,中医能改善患者发热、咳嗽、乏力等临床症状,减少向重症方向发展;对于重型危重型,中医能在退高热、促进肺部渗出吸收能方面发挥作用,减缓或阻断重症向危重症发展,降低病亡率;另外,对于新冠后遗症,中医也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据介绍,这一次在HK形成了中西医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比如亚博馆,参与临床救治的医生为19名中医+55名西医的组合,他们发挥了1+1>2的临床效应。

  (图中人物为德叔)

  报道是这么讲的:

  張忠德教授等3名中央援港抗疫中醫專家成員,深入香港各新冠肺炎收治、隔離場所實地考察,與香港醫療部門深入交流,不僅協助香港製定符合自身特點的預防、治療、康復的中醫方案,同時還對中醫藥在香港的長遠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建議。

  内地中医这一次在HK可以说是全力以赴:派出精锐队伍、建立融合机制、修订诊疗方案、指导HK中医、制定特色方案、调配中药援港(已调近一千万盒中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中医相对缺位参与治疗的前提下,HK陆续曝出奥密克戎毒株感染后遗症的病例,包括且不限于长期咳嗽、容易气促及消化不良,下图为另一种后遗症:

  然后,HK出台的举措是康复者在出院或完成隔离后6个月内,享有最多10次的免费中医内科门诊,以帮助其尽快恢复。

  相应的,中医在HK的使用或许会迎来大的转机:

  当然,中医在HK依然属于绝对弱势。目前,首家中医医院还处于在建状态;并且,专家顾问团队都是西医,医疗卫生顶层设计中也缺乏中医——与HK社会对中医一直比较欢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援港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到港调研后,也发现HK中医发展存在制度性问题及法律上的掣肘,因此他建议港府应增加中医药对新冠治疗的介入,长远将中医药纳入政府医疗体系,确立中医药应有的地位,发挥中西医协作在抗疫治疗的优势。

  这一次,中医在HK的使用,某种程度上,用自身的疗效说明了问题,中医药在社会上更加“易懂”、“易行”、“易得”,无疑又往前迈出去了一大步。

  虽然仍存在许多问题,这往往又是制度性、历史性的因素造成的。

  但HK无论态度还是行动,都在积极的应对、处理,相比某地的魔幻一层又一层,绝对有资格和胆气说上一句,我没有摆烂,莫挨老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