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辉瑞新冠药物,背后复杂的资本博弈和舆论乱象
最近围绕着“中药”这个话题又被广泛讨论。
主要是围绕着“连花清瘟”再次引发舆论广泛争议。
这个在过去两年,其实已经没少引发舆论争议。
但为什么在辉瑞所谓特效药被引进后,突然又出现这样大范围人和势力集中攻击连花清瘟呢?而恰好这些攻击连花清瘟的势力背后,都有各种资本交织,并且都共同指向了辉瑞,和辉瑞都多多少少有一些关联。
这只是巧合吗?
首先强调一下,我也并不是给连花清瘟站队,客观来说,连花清瘟背后也有上市公司,也有资本,也不需要我去给他们站台。
我也不敢说这些背后的资本一点问题都没有,我觉得不管哪方资本都不怎么干净。
我自己也没有持有任何相关方的股票,也不建议大家去炒作这类妖股热点,从我经验看,基于热点去追涨这类妖股,大都没有什么好结果。
我不是专业医生、对中医中药的了解也谈不上专业,所以对于“连花清瘟”有没有效,我也并不清楚,这里我也不是要去跟人争论中医中药到底有没有效。
我自己虽然是一个中医的谨慎支持者,但过去这3年,我还是尽量不去碰中医这个话题。
这个主要也是因为中医这个话题争议很多,再加上我自己也不是这个专业的,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我就不敢随便去评价中医,主要还是抱着一种敬畏自然和科学的态度。
今天的文章主要讨论的还是为什么在当前这个节骨眼,突然出现这样大肆攻击连花清瘟,甚至大范围攻击中医中药呢?
关于这事情,我还是可以从我比较擅长的金融领域的角度,去给大家做一个解读。
我不清楚连花清瘟有没有效,但我强烈怀疑这些攻击中医中药的各种势力,背后是包藏着不良动机。
因为他们背后都有一些资本脉络,指向了辉瑞。
这样,我们即使不是专业人士,应该也可以从“谁获利”的角度,来察觉到这件事情一些不太正常的地方,去猜测这些人攻击中医中药的利益驱动。
(1)来龙去脉
首先,在3月底,辉瑞的新冠肺炎新药Paxlovid临时纳入我国医保,售价每盒2300元。
实际上,2月11日,药监局就已经对Paxlovid进行特别审批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
并且3月17日,首批2.17万盒Paxlovid正式进入,根据媒体报道,这批新药已经分配送至吉林、上海等至少8个省份新冠救治一线。
而上海疫情也是在这个时候加速爆发。
这个辉瑞新药Paxlovid似乎“恰好”能派上用场。
代理这个新药的某A股上市公司,更是在3月份开启连板模式,一口气从10块钱涨到了40块钱,涨了4倍。
最近又从44块钱跌到24块钱。
为何?
因为辉瑞这个新药Paxlovid其实有点“鸡肋”,其适用人群范围比较有限,仅供12岁以上、体重40公斤以上的高危患者使用,严重肾、或肝功能损害者忌用,且只对发病初期及轻症患者有用。
网络上也有人比较专业的提到这个药的作用,我这里也贴一下。
也就是说,这个辉瑞新药只对轻症患者有用,对重症患者实际上是没有效果的。只能降低轻症患者变成重症的概率。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躺平派的说法,奥密克戎只是大号流感,那么得了新冠后,如果只是轻症,那么就只是跟感冒差不多,那么为了治疗一个感冒,花2300元去买一盒药来治疗?
估计也只有那些有钱人才花得起吧。
但偏偏,我注意到,恰恰上海一些鼓吹躺平的专家,也曾有意无意的暗示辉瑞这个新药。
一边鼓吹躺平,一边为辉瑞这个只能治疗轻症的新药“带货”,这个逻辑似乎有点自相矛盾。
而且网络上也有网友扒出几个鼓吹躺平的专家,都“恰好”曾经跟美国驻沪领事馆合过照。
我看到的就有两个,因为涉及敏感,相关照片我就不贴了。
这背后似乎也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让人琢磨不透的嫌疑。
这个首先是这个辉瑞新药的药效是有存疑的。
其次,就是定价。
虽然引入辉瑞新药的新闻稿里,有提到,辉瑞这款新药Paxlovid的美国定价是,美国政府需要支付530美元,差不多是3367元。
因此新闻里说,国内2300元的定价也是5天一疗程,比美国定价低。
但真是如此吗?
美国有人已经现身说法,虽然美国声称为2000万美国人购买了足够的Paxlovid,但美国患者实际使用时,仍然要花256美元去购买。
而且美国本土价格高,只能说明,美国政府跟辉瑞这样的大医药公司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
世界其他地方的售价,似乎也没有这么高。
澳大利亚卫生部在在前几天刚宣布,辉瑞这款新药Paxlovid将在澳大利亚5月1日开售,售价仅为42.5澳元,约合人民币200元。
而且如果使用优惠和医疗健保卡,这款Paxlovid在澳大利亚的售价甚至可以低到6.8澳元,约合31元人民币。
那么为什么澳大利亚售价这么低,美国和我们这里售价这么高?
辉瑞这款新药Paxlovid还有一个让人疑惑的地方。
实际上,辉瑞在3月份曾经与35家药企签署协议,允许这些药企生产奈玛特韦的原料药和制剂。
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就是奈玛特韦和利托那韦的组合。
然而国内这些可以低价仿制出来的辉瑞新药,可以被售往包括印度在内的95个中低收入国家,却不包括中国。
也就是,我们有企业可以低价生产辉瑞新药的仿制药,但我们不能在国内卖,然后还得高价进口,按照2300元/盒从辉瑞手中进口。
所以,我就想问一下,为什么同样的药,澳大利亚的售价可以比我们低那么多?为什么在我们国内生产的仿制药,不能在我们国内销售?
如果这事情是辉瑞说的算,那么对于这样一款只能用于轻症,对重症无效的所谓“特效药”,我们是否有“非用不可”的必要?
这事情背后总让我感觉涉及到巨大的利益。
结合最近各种魔幻操作,有一种让我不寒而栗的后果,假设我们疫情如躺平派所希望的那样,大规模扩散,然后我们也不得不放开了疫情防控,全国新增病例大规模增加。
这种时候,会不会有各种因素,导致我们不得不大量采购辉瑞这个新药?
如此高昂的价格,还只对轻症患者有用,本来奥密克戎大部分都是轻症和无症状患者,假如这个辉瑞新药大规模使用,我们的医保体系要为此多花多少钱?辉瑞企业又能从中获得多大的收益?那些明里暗里给这款辉瑞新药“带货”的势力,又能从中获利多少?
然后很恰好的,辉瑞新药在我们本土的一些利益集团,跟最近大规模攻击中医中药的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4月14日,经常混迹娱乐圈的“王校长”,突然跨界到财经圈,手撕某上市企业。
他转发某个视频《世卫组织“推荐”连花清瘟,谁告诉你的?》,然后转发语写着应严查某上市企业。
这个一开始挺让人莫名其妙的,但后来有人扒出,王校长背后的某房地产企业与匹兹堡大学在有战略合作,而匹兹堡大学跟辉瑞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结果,今天王校长微博是已经被禁言了。
这也算是求锤得锤了。
然后最近这两年“针味”越发浓厚的某医疗领域大V“丁某某”在4月17日发表一篇文章《不要吃连花清瘟预防新冠》的文章刷屏网路。
但“丁某某”医生,看似医生,背后却是资本。
早就有人扒过,“丁某某”背后就是某信资本。
“丁某某”医生这个自媒体,一开始打着“个人医生”的幌子,以医学科普的名义在过去这些年快速发展,成为医疗领域的头部大V。
然而根据网络公开信息,丁某某医生这个自媒体的主体企业,早在2010年就进行过2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而这个DCM是一个美国的投资机构。
DCM是如何这么早就在2010年布局一个会在几年后成为医疗自媒体大V的丁某某医生,而且是一上来就砸200万美元下去,要知道,在2010年可是自媒体还没有诞生的蛮荒时代。
当时就有美国投资机构砸200万美元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丁某某”着实让人诧异。
而丁某某医生在自媒体兴起后,马上如鱼得水,从2014年就快速发展,到2018年没有披露跟投的1亿美元融资,并且在2020年12月,出现了高达5亿美元的战略融资,其中就包括某信资本。
关于某信资本去年是已经被锤了很多。
一些臭名昭著的大V打着科普的幌子,实则在抹黑中国人。
其中包括炒作“不让中国人吃海鲜”的某橙传媒。
还有已经被锤死的某松鼠会。
其中最有名的大象公会和回形针,已经是被实锤透了,被全网封杀。
而这些臭名昭著,以科普之名,不断各种夹带私货的大V,对我们普通民众输出美式扭曲后的意识形态。
这些臭名昭著的大V,背后都有某信资本的投资。
而“丁某某”医生,在2020年也接受了某信资本的投资。
这只是巧合吗?
更巧合的是,丁某某在2020年就曾经跟辉瑞合作,这也是巧合吗?
而且还有巧合是,去年被锤烂的大象公会和回形针背后除了某信资本,还有“复X”系投资。
关于这个“复X”系跟辉瑞的关系有多紧密,不用我多说吧。
辉瑞疫苗都是他独家代理大中华区的销售,就连对岸要采购辉瑞疫苗,都得找他。
这样千丝万缕的关联,把这些一直奋战在中医黑一线的势力,都串联起来,背后是能看到一些美国资本和辉瑞的千丝万缕联系。
这仅仅只是巧合吗?
在美国,躺平之后谁赚最多?
当然是辉瑞这些大医药企业。
那么谁最想我们躺平?
答案是呼之欲出。
本文作者“星话大白”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