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建党伟业》:平衡与问题

火烧 2011-07-08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本文分析《建党伟业》在平衡政治与市场之间的努力,探讨其明星阵容与历史再现的问题,评价影片在满足多方需求的同时存在的不足。

  有人请客,再加上很久没有进影院了,于是我就看了这部《建党伟业》。总体感觉片子还可以,从辛亥革命到建党之间的风云变幻大致给拍出来了。
   我对这部片子最深刻的印象是编导的良苦用心,为了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在不同的观念之间搞平衡,想让各方满意,非常的不容易。但是,这部影片并不完美,是一部问题不少的还能看的影片。我下面一一说说自己的观感。
   一.高妙的平衡术
   这部电影是向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的影片,自然需要党的满意,另一方面,仅仅让党满意是不够的,编导还想让市场满意,从中名利双收,这就需要兼顾政治和市场,既不能太政治化,也不能太娱乐化,这就需要编导平衡两方的功力,当然,这并不是说两方必然是对立的,只是说两方的需求还是有不同的。
   我们知道,今天中国的思想状况庞杂而混乱,不像以前对历史的评价非常的统一,不同的社会思潮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有的甚至非常的对立。可以想象,如果影片所表现的东西让某一派非常的不满,那么批评、攻击甚至谩骂就难以避免了,而这些恰恰是编导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影片编导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力气搞平衡,想让各方满意。
   政府与民间,政治与商业,《建党伟业》的编导都想通吃,我以为从这个视角看,影片是的。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影片表现了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面世的过程,只要把这一过程正面的表现出来,让党和政府满意还是比较容易的,无非再修改些细枝末节,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关键是让民间和市场满意。
   为了让市场满意,赢得商业票房,此片采用了明星集体亮相一锅烩,让一个个明星走马灯似的在片中出现,我看完影片后曾开玩笑的对朋友说:看这部电影,对很多人,尤其是对历史、政治之类的不太感兴趣的人来说,最大的乐趣在于看片时认出明星的多少,认出的明星越多,得到的乐趣越大。不过,这种方式是一把双刃剑,后面我还会指出它的负面作用。明星制再加上官方推荐,商业上的成功应该问题不大。剩下的就是让中国民间人士对内容满意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主流一直不懈的批判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这已经成了中国舆论的主流话语。不过,从《中国可以说不》和《中国不高兴》的热销来看,普通民众用钞票投票,表明爱国在普通民众和知识分子中的影响有很大的不同。发生在2008年的民间自发的行为也表明了这一点。因此,影片必须要满足一般民众的爱国情绪。影片表现了一群忧国忧民的中国人,他们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愿意为之去探索和奋斗,并从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可以说,这部影片为“爱国贼”们树碑立传。我有时也在想,为什么他们会牺牲掉自己很多的东西,做出与今天的主流话语截然不同的事情来,原因可能就像艾青的那句诗,因为他们“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那这部影片岂不是让今日掌握话语权的自由派们很不爽了,当然不是,影片也为他们准备了可口的大餐。影片在显现爱国洪流的大潮下,竭力表现了当今自由派知识分子推崇的“民国范儿”,一个个不同的知识分子指点江山,意气风发,嘴里不停地喊“自由”、“民主”这类今日被当做普世价值的词,还喊那些批判北洋政府的话,我想应该会喊得让自由派们心花怒放,把自己比附为里面一呼百应的知识分子,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对于今日左翼,影片正面表现了青年毛泽东的爱情和睿智,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当陈独秀还沉浸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条原则”时,毛泽东就指出欧美一定会牺牲中国满足日本的,让陈独秀和李大钊陷入沉思。这场在图书馆的戏很显然不是历史事实,是为了显示毛泽东的聪明与眼光虚构出来的。
   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现今思想界对民国风云人物的评价非常的多元,对于同一个人物,有人叫好,有人叫骂。所以如何表现这些历史人物就成了影片编导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编导采取了一种几乎对任何人物都绝不丑化的态度,比如对于五四时期火烧赵家楼一段,影片让一位女士说我们在日本被围,回国后也被围的话,就对被认为是卖国贼的人给与的一定的同情和理解,这在潜意识里对今日有些人挺重要的。影片里唯一丑化的厉害的是张勋,而这个张勋是今日任何一派都非常讨厌的人物,对他几乎是没有争议的,因此编导对他就不客气了。
   一部电影,大家各取所需,各自获得满足。一部电影,各自表述,也就达到了影片编导的目的。
   二.影片的问题
   这部影片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我前面所说的大量明星的参与,固然有利于提高票房,但是弊端也是很明显的。一部好的电影,关键在于让观众入戏,思想精力完全被影片本身所吸引,心无旁骛。《建党伟业》这部电影众多明星的一个坏作用是:老是让你出戏。你正在关注情节,明星的出现就让你离开了剧情,转而关注这个演员是谁。比如赵本山出演段祺瑞,连一句台词都没有,观众看到他时,很多人都想笑,谁还关心“段祺瑞”,都来关心“赵本山”了,完全的出戏了。这部电影就这样老是让观众出戏,成了一场“数星星”的比赛了。
   《建党伟业》的剧情是碎片似的,截取历史某个片段表现一下,很多片段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这就对观众的那段历史知识储备有较高的要求,否则看不明白,只能看个热闹,数个“星星”。其实,电影的宗旨是建党,而不是民国风云,所以有些片段并没有表现的必要。比如,刺杀陶成章的事完全没有必要出现,也许编导只是为了让老蒋露个脸。影片后面周恩来的监狱斗争和建党也关系不大,整个影片,没必要的片段太多,挤占了大量的时间,给建党留下的时间反而显得很局促,建党过程的表现是相当不足的。
   这部电影像《建国大业》一样,体现了一种精英主义,对知识分子浓墨重彩,这很显然是讨好今天的知识分子。这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正确的表现。在《建党伟业》中,大量篇幅表现了民国上层之乱,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共产党的成立显然不仅是上层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下层民众的苦难,为劳工争利益,今天被主流话语庸俗化的我们很多不能理解这个,因为这似乎太不理性了,但这的确是事实,而这么重要的因素在影片中几乎不怎么涉及,这多少有点违背历史事实。
   总体而言,这部片子还是不错的。不过,如果编导以为他们的苦心会避免挨骂,怕是做不到的。因为今日的中国的媒体和网络,批判和骂人已经是一种重要的“姿势”了,是一种自我标榜的重要手段,是符合政治正确的,因此,骂你不是你到底如何,而是我必须要骂。因此,编导还是做好准备吧。
   八卦一下:1. 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19岁,张国焘24岁,李汉俊31, 李达31岁,王烬美23岁,邓恩铭21岁,董必武35岁,陈潭秋25岁,毛泽东 28岁,何叔衡45岁,陈公博31岁,包惠僧27岁,周佛海24岁。平均年龄,28岁。共13人,代表全国53个党员。——这些人的年龄真是让我嫉妒的发狂。这些人当时无一不是社会上的小人物,却的确有改天换地的豪迈,28年后,他们居然成了。从很多情况看,历史的确是一些在“经济人”,“理性人”看来是疯子的人创造的。2. 中共成立时,党员中除了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做工的李中,其余都是知识分子。李中,这个建党时唯一的无产阶级党员,后来脱党,在湖南执教谋生,于1951年病逝。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