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落日 第二章 (4)选举第二届“总统”
孤 岛 落 日
蒋介石与民国大佬的黄昏岁月
王先金 编著
第二章 蒋介石遗恨台湾
宋美龄106岁去世 (4)
选举第二届“总统”
1954年5月,蒋介石的第一届“总统”任期届满,照国民党的宪法规定,台湾当局应于4月份选出第二届“总统”。于是,蒋介石下令召集“国民代表大会”。这年三月,台北中山堂张灯结彩,当年南京“国大”选举总统的闹剧,搬到台北重演。蒋介石一定要当上大总统,民主的招牌还是要挂,可是,“代表民意”的“国大代表”远凑不够法定人数。怎么办?只好偏劳大法官们照指示修改“选举法”,依“法”,不足的“国大代表”由内政部下令递补即可。于是,很多人被“任命”为“国大代表”,并且规定是终身,台湾人称为“万年国代”,“终身国代选举终身总统”。
依法“万年国代”不能享有薪给,“万年国代”们说:“票可以照投,但是大家得坐下来谈谈条件。”蒋介石批准“国大代表”为有薪给制,于是皆大欢喜。
台湾第二届“国大”正召开时,孔祥熙竟异想天开地想参加竞选“副总统”,特派曾任台湾省主席的魏道明从美国回到台湾窥察行情。蒋经国和陈诚看穿魏道明的来意后,立即命报纸发表文章,大骂豪门。并影射魏道明是豪门走狗。孔祥熙自知当副总统无望,命魏即停止活动回美。可是魏道明却走不脱了,从蒋经国和陈诚方面传出风声,似乎要与魏道明清算其任台省主席时营私舞弊的旧帐。最后魏道明决意效法吴国桢,走了宋美龄的门路,好不容易才离台返美。
蒋介石决不允许昔日孙、李竞选副“总统”的往事重演。蒋介石说:“问问何应钦愿不愿意竞争副总统?”何应钦有自知之明,连忙作揖婉谢,从此更专心参加“道德重整会”,作“道德专家”去了。于是,蒋介石向中央委员会推荐陈诚为没有对手的副总统候选人。
胡适、洪友兰给蒋介石送“总统”证书
蒋介石就任台湾国民党的第二届“总统”之后,将蒋经国调离台湾政府国防部总政治部,新职为国防会议副秘书长。国防会议成了制度化的“太上特务机构”,蒋经国便成为名副其实的秘密警察首脑。
蒋经国一辈子从政,担任无数次副职,这正是蒋介石的一套老练的政治权术的表现。正副只是名义,权力才是实质。蒋介石说,蒋经国作副手是磨炼,其实蒋经国工作的单位,正副手总是颠倒过来。
这时“太子系”的势力已开始形成,陈诚空出来的台湾行政院长职位,由俞鸿钧接替,另一位“太子系”的主将唐纵,担任了中央党部秘书长的职务,这是当年陈立夫的位置。
软禁孙立人
早在1948年底,面对国民党在大陆兵败如山倒的局面,美国政府对蒋介石失去了信心,开始积极寻找可能的替代人选。并对麦克阿瑟誉为“不沉的航空母舰”的台湾,倾注了更集中的注意力。
1949年2月,美国驻华大使馆参赞莫成德向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报告说:“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能力强、做事脚踏实地的人,不必听命蒋介石,亦毋须服从李宗仁联合政府,而专为台湾谋福利。孙立人的经验也许不足,但其他条件却甚合适。”艾奇逊当即指示,可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商量,如司徒同意,则伺机向李宗仁提出以孙立人代替陈诚。
1949年6月23日,美国务院政策计划处主任凯南向国务院和“国安会”提出处理台湾问题报告书。其中就有“邀请孙立人将军加入占领军的新政权,如孙愿意接受,则美国分化国民政府驻台军队的合作,即告成功”;“通知蒋介石,如他愿意留在台湾,当以政治难民之身份相待”。
1949年12月,美国驻台“大使馆”代办斯特朗和前美国驻台北领事克伦兹抵台,与孙接触,他们向孙立人明确表示:如果孙愿意控制“国民政府”,美国将予以全力支持,遭孙婉拒。
然而,美国方面并没有因为孙立人的冷淡而放弃努力。1949年底,蒋介石的心腹郑介民赴美,西太平洋美海军司令白吉尔对郑介民露骨地表示,必须任命一位新的台湾省主席,否则他们将撤出台湾。12月28日,白吉尔诘问台驻美武官为什么“台湾防卫司令”孙立人没有“充分的权力?”白吉尔还对蒋介石的密使说:必须兑现授予孙立人全权的诺言。
在美国国内各界紧锣密鼓地倒蒋的同时,美太平洋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也不甘寂寞,1950年1月,他派其情报处长韦龙比访台表示:如蒋不愿离台,则不应干预行政,麦克阿瑟可以派人入台相助。被蒋介石断然拒绝。
2月21日,麦克阿瑟竟然不与蒋介石打招呼,直接派专机去台接孙立人,孙为了表示“清白”,请求陈诚核准。孙立人到东京会晤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希望他负起“保卫台湾”的责任,并表示将尽力提供军援。孙立人返台后,又向陈诚转告他在东京的情形。孙立人自以为这样“透明”,可免遭蒋、陈的疑心,实际上,不去东京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是他临死前的醒悟,未免太晚。
在麦克阿瑟以军人的莽撞姿态向蒋介石示威的时候,美国国务院和中央情报局分别拟定了《台湾政变草案》和《台湾可能的发展》。《草案》建议以孙立人为指挥官,以“反共、保台、联美”为主旨,对蒋介石实行软禁或放逐。
这时,孙立人也开始改变其暧昧的立场。1950年3月,美巡回大使吉塞普向艾奇逊报告说:“孙立人将军陷于困境,他向我抱怨无权指挥海空军,亦无人在‘宫中’帮他说话。”
6月19日,美国国务院制定出在台实施政变的机密计划。这份计划规定:一、美国如要达成防卫台湾的目的,蒋介石及其党羽必须离开台湾,将一切权力交给由美国确定的中国领袖人物;二、上述步骤完成后,美国海军驻防台湾海域,以防止中共攻台或台湾“反攻”大陆;三、如蒋抵制这一计划,美国应派出密使“以最严密的方式”通知孙立人,如果他愿意发动政变,则美国提供必要的军援。此密使为美第七舰队司令柯克。
孙 立 人 与 麦克 阿 瑟 在柯克尚未去台湾时,孙立人主动将一封密函送交柯克。孙立人在信中提出愿意领导兵变计划以除蒋,但要求得到美国支持,至少是默许;表示,一旦掌权,将制止腐败,并在对付共产党方面,更具弹性(即不强求反攻大陆)。
美国国务院拟定的政变日期是1950年6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并决定:在政变前,蒋介石“必须被解除权力”。然而25日晨,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传来,艾奇逊等面面相觑。他们知道,美国的注意力将集中到朝鲜,而在朝鲜激战的时候,无法在一个并非没有一点利用价值的“盟邦”发动政变。蒋介石就这样赢得了喘息之机。
美国人看中了孙立人,蒋介石不敢对美国说什么,因为他需要美援。他只有想办法削弱孙立人这个异己分子的权力。于是在1950年6月,蒋介石就炮制了李鸿“匪谍”案。
李鸿,原名李凤藻,字健飞,1904年1月4日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参加过第二次北伐。他与孙立人在1928年即结识,一直是孙的部下,曾将受伤的孙立人从战场上抢救下来,两人遂结成生死之交。
1942年春,孙立人任新编第38师师长,李鸿任114团团长,进驻缅甸与盟军并肩抗日。二人常常在一起指挥、并肩作战,配合得得心应手。
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1947年4月,在杜聿明一再进言下,蒋介石免去了孙立人新一军军长职务。5月,李鸿接替孙立人兼任长春警备司令。
1948年,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兼任第一兵团司令官和吉林省主席,指挥李鸿的新7军、曾泽生的第60军和兵团直属部队共近10万兵力,死守长春。10月17日曾泽生率60军起义,19日,新7军和郑洞国率领的第一兵团也放下武器投向人民。20日夜,李鸿因患伤寒,经吉林前往哈尔滨,在人民解放军所派专门医生和护理人员治疗下,伤寒病很快痊愈。
1949年1月,在辽沈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按照双方签订的协议,愿意回原籍的遣送回原籍。根据本人意愿,李鸿、陈鸣人、彭克立、潘德辉等40余人,陆续被送回原籍。临行前,李鸿就有重返国民党军队的想法,郑洞国劝他说:“尽管你因病没参与长春投降,但蒋公为人,心胸狭窄,恐怕不会理解和容忍原谅的。”但李鸿去意已决,与郑洞国挥泪告别。7月初,李鸿回到久别的故乡。在长沙,李鸿写信给孙立人,表示仍想追随老长官孙立人。孙立人亲自请示蒋介石,获准他们去台再任军职。
1950年2月3日,李鸿与夫人马真携一女儿赴香港,5月到了台湾。李鸿到台湾的第二天,孙立人即带他去面见蒋介石。蒋介石对李鸿归来深为嘉许,态度极为亲切,并提出两个职务由李鸿选择。
然而6月间,蒋介石即下令将李鸿和夫人投入监狱。接着,与李鸿先后至台湾的将校级军官陈鸣人、彭克立、曾长云、潘德辉等17人陆续被捕入狱。孙立人面见蒋介石,愿以全家性命保李鸿等人,遭到蒋介石的拒绝。
李鸿、陈鸣人、彭克立、曾长云4人以“匪谍罪”立案,潘德辉等以“知情不举”连坐。
在狱中李鸿等人遭受酷刑,但他们至死不认罪。
蒋介石想通过李鸿案拿到他们策反孙立人的证据,结果落空了。
后来,李鸿等人被判处无期徒刑等各种刑期的徒刑。李鸿等4人直到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的7月14日才被释放。
1953年3月21日,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史蒂文森访问台北,约孙立人会面。孙立人显得不太自在,说话时声音压得很低,担心房里装有窃听器。孙立人对史蒂文森说,马歇尔1946年对国民党贪污腐化、没有效率、众叛亲离的批评绝对正确,他表示:“国军”仍然是不错的,亦有望反攻大陆,但其领导层不行,台湾政府是一个充斥个人权力的老迈政权。但是,孙立人的一番慷慨陈词并没有获得史蒂文森的任何承诺,却为蒋经国的特务提供了“谋叛”的又一证据。
1954年6月24日,蒋介石撤了孙立人陆军总司令之职,改任“总统府”参谋长,实际上脱离了部队。同年12月,美台签订了“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台湾成为美国封锁中、苏的“环太平洋岛屿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有了《美、中(台)共同防御条约》为庇护,蒋介石看出长期偏安的局势已定,他也就乐得意在海岛上称孤道寡,安享天年了。要紧的是如何稳定岛上的政局,发展岛上的经济建设,将最后这一点江山,妥妥当当地传给子孙后代。
蒋经国在父亲的教导下,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危险人物”、“异已分子”相继溃不成军,皆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到了必须拔掉手握兵权的武将孙立人这颗眼中钉的时候了。
蒋介石重用非黄埔系的孙立人掌握台湾兵权,是做出姿态给美国人看的,为的是争取美国的军援、经援。朝鲜战起,美、蒋再度结亲之后,美国培养的这位孙立人将军,已失去实际应用的价值。可是孙将军仍有“美军的宠儿”,“委员长的爱将”,总司令“非我莫属”的优越感。他致命的错误,就是抵制蒋经国在部队中设立的政工制度,认为军队党化,是夺司令长官的军权。
美军顾问团长蔡斯,也主张撤消军中政工制度。孙、蔡不谋而合,被蒋认为孙假借外人自重。
1955年6月6日,蒋介石在孙立人等人陪同下,前往屏东机场阅兵。阅兵后,立即产生流言,说有人企图在现场发难,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以排除腐败,巩固台湾。
8月20日,蒋介石下令成立以陈诚为首的“九人小组”调查孙立人,审查“孙立人兵变案”。同时,又下令成立监察院“五人小组”进行调查。这时,台湾特务机构,抓到一个名叫郭廷亮的“匪谍”,该犯是孙立人部队少校营长,利用与孙多年长官部属关系,在军中联络少尉级军官一百零数人,预备于适当时机发动“兵谏”。
委员会经过调查,证明孙立人与此案并无直接责任但有所谓失察之罪,主张对孙不处刑,但孙应居家休养反省。1955年10月31日,台湾“陆军军事法庭”对孙立人作出判决,蒋介石便亲批“毋庸议处”,嘱孙立人在家安心读书,由“国防部随时察考”。从此,孙立人成了第二个“张学良”,被软禁33年之久。
当年张学良由蒋“请求”,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教”,现在孙立人受蒋“总统”的“宽容”,由国防部随时“察考”。管教也好,察考也罢,反正张学良、孙立人二人都被软禁了。
1988年孙立人被解除囚禁。1990年,90岁高龄的孙立人,在“总算在死前得以平反”的慰叹中与世长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