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1982年关于鞍钢部分职工状况的调查报告

火烧 2010-06-23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1982年鞍钢职工调查报告,涵盖鞍钢历史发展及职工现状,包括青年工人比例大、女职工比例增加、职工子女就业情况等,反映鞍钢职工结构与变化。

关于鞍钢部分职工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自《当前我国工人阶级状况调查资料汇编》(1)

冶金工业部、全国总工会、辽宁省总工会、鞍山钢铁公司联合调查组

   

一、鞍钢历史简介:  

    始建于1916年4月,1919年3月开始部分生产,1916-1945年间,日本从鞍钢掠夺生铁1186万吨,钢547万吨,钢材327万吨。日本投降后,苏联从鞍钢运走6.5万吨设备。1946年3月为国民党所占,统治22个月期间,只生产9500吨钢。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11月成立鞍山钢铁公司。1948年到1981年的33年间,鞍钢共生产钢1亿3千多万吨,生铁1亿2千多万吨,钢材7千7百多万吨,实现利润和税金292.4亿元,为国家拨给鞍钢基建投资的5.57倍,为各兄弟企业和国家有关部门输送干部11000多名,技术工人36000多名。  

   

二、职工现状:  

     1981年底,鞍钢职工138419人,其中干部25623人,占18.5%(工程技术人员6375人,管理人员11730人),党员33249人,占24.02%,团员18712人,占适龄青年总数55%,有71962名职工子女在鞍钢大集体所有制单位就业,其中顶全民生产岗位的有10503人。  

被调查的8个单位[1],共有职工12778人,其中工人11107人,占86.92%,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1671人,占13.08%。有如下特点:  

1、青年工人比例大  

      1966年以后参加工作的有6774人,占工人总数61%,其中粉碎四人帮之后[2]参加工作的2609人,占工人总数的23.50%,建国前老工人239人,占工人总数2.15,1949年-1956年参加工作的老工人2163人,占工人总数的19.47%,1957-1965年参加工作的中年工人1931人,占工人总数的17.38%。  

2、来源学生的工人比例大  

    来自学生的工人6235人,其中83.7%为青年工人[3],占全部工人总数的56.1%,来自农民的工人2896人,占工人总数的16.1%,来源是工人的仅421人,占3.7%。  

3、女职工比例增加  

     1981年底,鞍钢公司女职工共有27574人,占职工总数的19.9%,其中建国前的老工人中女工占2.1%,1949-1956年的老工人中女工占3.7%,1957-1965年的中年工人中女工占9.3%,1966-1976年的青年工人中女工占16.9%,1976年10月以后的新工人中女工占26.2%。  

8个单位中,女工1656人,占工人总数14.9%。  

    在鞍钢这样高温、重体力劳动的企业,女工在一线只能工作较短一段时间,在二线岗位又受人员限制,因此女工比例不应太大,她们普遍感到苦恼,影响工作。  

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职工增多  

      8个单位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建国前老工人中有15%,1949-1956年的老工人中为18.9%,1957-1965年中年工人中为43.8%,1966-1976年青年工人中为87.2%。8单位中共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7439人,占工人总数66.9%。  

5、工人技术水平超过工资等级  

     8个单位中,工人平均工资等级为3.54,接近1981年末鞍钢全公司的3.59,比1965年公司平均等级4.4级低将近1级。  

6、生产工人中党员比例减少  

     8个单位中,1965年公有党员1374人,占同期职工总数21.7%,1981年底有党员1951人,占同期职工总数18.3%。  

   

三、生活情况  

1、收入  

     1981年全公司职工年平均工资1033元,比1978年提高25.5%,比1957年提高7.2%。8个单位中人均收入45元(比较富裕)以上工人1517人,占工人总数13.7%,人均31-45元(中等水平)的工人3714人,占工人总数33.4%,人均收入21-30元(家庭生活能够维持)的工人4237人,占工人总数38.1%,人均收入20元以下(比较困难)的工人1639人,占工人总数14.8%。

  

    比较富裕的主要是老年和青年职工,中年职工生活较为困难。  

2、住房  

      1979年-1981年,鞍钢共建住房85.3万平方米,修缮职工住宅92万平方米。 

 

     8个单位中,工人家庭人均住房5平方米以上的991人,占8.9%,人均住房3-5平方米的5427人,占48.9%,人均住房3平方米以下和三代同室、婚后无房、等房结婚的工4689人,占42.2%。  

3、医疗劳保  

     1981年鞍钢医院床位比1978年增加10.8%,比1952年增加2.4倍,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比1978年增加11.6%,比1952年增加3.1倍,肺结核发病率从1956年3.3%下降到1978年以来的1.5%。职工福利费从1978年的1848万元增加到1981年2312万元,劳保费从1133万元增加到1740万元。

  

    由于物价上涨,职工没有得到实惠,炼铁厂和第一炼钢厂工人说“1957年以前,在厂吃甲字保健,3角5分钱给两条黄花鱼,后来发钱了,可现在的甲字保健钱连那时的一半东西都买不来” 

 

    随着老职工年龄增加,老年病增加。根据铁东医院统计,1981年的肿瘤病人相当于50年代的2倍,比七十年代的增加15%。  

   

四、思想状况  

1、对三中全会态度  

   对1455名职工的书面调查结果,大多数用户三中全会以来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90%以上赞成为刘少奇平反、实行工作重心转移、公开审判林江反革命集团、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精简机构;85%赞成实行企业经济责任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民主选举干部;80%左右赞成对外开放、改正错划右派、给已经改造为劳动者的原地富分子改订成分;71%赞成农村推行经济责任制;66%赞成取消“四大”[4]。 

 

   不赞成取消“四大”的163人,占11.2%,不关心、不知道其他态度的319人,占21.9%。有些说“为何我在取消‘四大’填写不赞成?因为‘四大’本不好,但当前党风不正,有些干部不务正业,群众看在眼里,气在心上,提意见不接受,再不搞个批评形式何以得了!”

  

   对农村推行经济责任制不赞成的有59人,占4%,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不赞成“一刀切”。他们认为,不分具体情况和条件,都实行包产到户,不利于农业现代化,而且由于劳力不同,造成贫富悬殊。第一炼钢厂修路车间职工525人,家住农村职工234人,调查了其中160人,不赞成的有118人,占73.75%。许多单位反映,实行农村经济责任制后,农村的职工休假延长,矿工增多,造成生产岗位人员紧张,工作不够安心。 

 

   对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改正错划右派和实行对外开放不赞成的有3%。炼铁厂调查360名职工,其中16人对此留言,老工人7人,中年工人8人,青年工人1人。比如有2人在对外开放政策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一栏中写“过火”,在改订成分一栏中,一名工人写“应有好坏之分”。第一初轧厂和大型轧钢厂等单位,也有干部工人写道“改正错划右派,地富分子改划成分,不应‘一风吹’。”。口头调查中,对某些做法有意见,一是文革前参加工作的技术员一律改为“助理工程师”,有些水平很低,甚至多年不工作;二是有些中青年技术骨干反映,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只落实老知识分子政策,入党、晋级、提工资、扩大住房以及各种荣誉职务只有老的才有分;三是有些工人对从知识分子中选拔干部有看法,有些人说:“有文凭的不一定都有水平,没文凭的不一定没水平。现在的政策是工人有天大的本事,也是当一辈子工人。” 

 

    少数工人对党的某些政策有不满情绪。电修厂一名老工人说有“四个看不惯”:工作重心转移看不惯;包产到户看不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看不惯;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看不惯。一名老工人班长说:“‘文化大革命’是为了批走资派,难道党内就一个走资派也没有吗?当前开展的打击经济领域犯罪的活动,就说明走资派还在走,就在党内。”检修车间一名工人说:“我就相信毛主席说的话,对知识分子只能团结、利用、改造,不能依靠。依靠他们,我们心里没底。”  

2、理想和抱负  

   对1455人的“工作和劳动目的”以及“最高理想”书面调查,1119人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为国富强”作为工作和劳动目的,占76.91%,1098人以“为实现共产主义”、“为实现四化”、“使祖国强大”为最高理想,占75.46%。而以“个人有所成就”、“为生存需要”、“为建立幸福的小家庭”、“为了赚钱”、“为吃好、穿好、玩好”作为工作和劳动目的的有243人,占16.7%,以“自己有个好职业”、“自己有名有利、生活舒适”、“好好干活多赚钱”、“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找一个漂亮的爱人”为最高理想的138人,占12.38%。  

3、对“干部特殊化”、“社会风气不正”极为反感  

   书面调查的1455名职工中,认为当前主要弊端是“干部特殊化”的739人,占50.79%,认为是“社会风气不正”的498人,占34.22%。  

   根据对炼铁厂46名工人的口头调查,50%的老工人认为本世纪末实现不了四化;45%的中年工人持怀疑态度,13%的认为不可能;48%的青年工人认为不可能,15%的怀疑。有人说“本世纪末实现四化不可能,领导私心太大了,领导私心不化,四化难化。”  

4、物价上涨、住房紧张、党风不正是职工最烦恼的问题  

   三大问题分别占调查职工的30.1%、19.03%和19.38%。  

5、几个问题  

   一是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对党的信任,对党的感情不如过去深。炼铁厂口头调查的46人,只有6人看过《共产党宣言》。第一初轧厂的统计,政治上要求进步的职工人数明显下降,“文革”前全厂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近400人,现在只有157人,占全场职工10%,老工人陈某,1950年入厂,1960年入党,他儿子要求入党,陈说“党的威信这样低,你不必要求入党了,好好工作就行了。”

  

   二是部分干部工人有松劲、畏难、埋怨情绪。松劲体现在老工人和基层干部身上,老工人年龄快到顶了、工资到顶了、技术到顶了,想退出一线,一些工人出身的基层干部,感到再怎么干也不能提拔了,大型轧钢厂最近有4名工段长提出不当干部,调查的36名班长中有12名提出不干。畏难情绪体现在政工干部身上,炼铁厂10名高炉党支部书记,有9名不安心本职工作,大型轧钢厂有些工人当着党支部书记说:“跟着党支部,天天尽义务,跟着工段长,月月多得奖。”

  

    三是部分工人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四是工人阶级光荣感和责任感淡薄了。许多老工人和中年工人反映,现在报纸很少宣传工人阶级,银幕上很少颂扬工人阶级,所以工人阶级的观念淡漠了。炼铁厂炉前工普遍反映:“解放初当个炉前工很受尊重,感到很光荣,走起路来腰板溜直,搞对象得挑挑选选。现在要是当个炉前工,那算是倒霉了,说话不硬气,搞对象都胆突突的。”  

    五是企业职工之间的姻亲增多,关系较为复杂。主要是由职工子女均在父辈工厂就业带来的。  



[1] 炼铁厂、第一炼钢厂、第一初轧厂、大型轧钢厂、电修厂、化工总厂四炼焦车间、公司计划处、科研处

[2] 指1976年10月之后

[3] 青年工人指1966年之后参加工作

[4] “四大”指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