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为何热衷于制造虚假民意?
官员为何热衷于制造虚假民意?
在权利意识日渐苏醒的今天,民意是什么?民意是晴雨表,民意是过滤器,民意是风向仪,民意是良心,民意是常识。可奇怪的是,在一些官员的手中,民意成了一块招牌,一块遮羞布。
我们不妨看看官员是如何制造虚假民意的。8月27日,凤凰网发表了一篇题为《官媒:一些地方官假造民意 “民意失真”现六大症状》的文章。该文具体列举并分析了“民意失真”的六大症状:只说好,不说差;疯狂的满意率;看不懂的公示;没有结果的征求意见;不对称的听证;万般无奈的表决。
当你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不知道作何感想?我的总体感觉,民意是在某些官员浮躁的心态中,在放肆的滥权中,一次次被制造,一次次被糊弄,一次次被忽悠,一次次被强奸,又一次次“被尊重”!
不是吗?我们可以随手拾来几个民意“被尊重”的例子:
比如,河南省固始县在2008年选拔正科级干部和县局级干部任用中,所“公开”选拔的乡镇长,大多是干部子女和县里两大房地产老板的亲戚。面对网友的质疑,该县的组织部长则理直气壮地回应说:公选符合程序,难道官员之后就不能当选吗?有网友戏称固始公选“被程序”了。
又比如,在前不久的洛阳水价改革调整听证会上,参会的18名听证代表中,17名代表表示同意水价调整,只有1人提出最好不要提价。有网友戏称洛阳水价“被听证”了。
再比如,在对44个汉字的“整形”上,尽管网友大多持反对意见,但教育部在公布所谓的调查数据时说,赞成调整字形的占67%,反对的只有6%。有网友戏称汉字“整形”“被数据”了。
……
够了,上述几个例子足以说明,在某些官员的眼里,民意是“数据”,于我有用的,就是“有效数据”;于我没用的,就是“无效数据”。于是,民意“数据”就这样被选择,被假冒,被歪曲,被整形,甚至于被删除!
我们的某些官员真是无所不能啊,以前还只是制造虚假政绩,现在居然发展到制造虚假民意了。真的是与时俱进了,真的该刮目相看了。如果说我们的某些官员不会创新,那是绝对说不过去的!如果说我们的某些官员没有别的本事尚能说得通的话,制造虚假绝对是天下第一的能工巧匠。
某些官员为什么要屡屡制造虚假民意呢?我以为,主要有这么两点:
一是某些官员浮躁的政绩观使然。政绩是官员升迁的通道。为官者都有企求不断升迁的原始冲动;要升迁,必须得有政绩,政绩是升迁的硬道理。那么,取得社么样的政绩才能获得升迁呢?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有一句很著名、也很耐人寻味的话:“只要你能搞出政绩,就算你能,能上,但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要让领导看到政绩。”这是一种什么政绩呢?这就是“官意政绩”。象这样的政绩观,在官员群体中,究竟占有多大的比重呢?我没有做过调查(其实,也没法调查),不敢妄下结论,但从网络上曝光的许多案例看,有这种政绩观的官员,应该不在少数。在这种政绩观的驱动下,又怎能不制造出虚假的政绩呢?又怎能不激起某些官员制造虚假民意的冲动呢?
二是民意虽然已经成为民主施政的显性要求,但却缺乏约束性规定,尚未上升到制度的层面,被某些官员钻了空子。本来,按照民意施政,是民主政治和社会进步的体现,更是人民大众的强烈呼唤。但是在如何搜集民意、如何体现民意上,由于缺乏有约束性的制度规定,从而为某些官员制造虚假民意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某些官员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不择手段,大肆制造虚假民意。即使被发现了,又能怎么样呢?由于没有具体的处罚规定,最终的结果充其量不过是一通批评教育而已,绝不会伤筋动骨。在这样的语境下,某些官员制造虚假民意的冲动,怎么不会越来越强烈呢?
制造虚假民意就是伪造民意,伪造民意比伪造政绩更可怕,更具社会危害性,它的直接后果将使我国的科学发展前功尽弃!
要遏止官员这种制造虚假民意的冲动,必须将“民意政绩”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并作为十分重要的升迁依据。
什么是“民意政绩”?简单地讲,“民意政绩”就是建立在最广大民意认可、接受、赞同、拥护基础之上的政绩。这是一种让最广大民众充分享受党的政策恩惠的政绩,这是一种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
从理论上讲,“民意政绩”可以引导官员敬畏民意、感受民意、整合民意和反馈民意;可以提升官员对待民意的敏感性,消除官员对待民意的惰性,提升政府的公共性和公共精神;可以消除行政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弊端,进而遏制公共行政管理中的外部不经济行为。
因此,为使“民意政绩”的实施更具操作性和权威性,必须强化制度刚性,设计更为完善的民意采纳、民意反映渠道和民意处理平台等技术细节,使民意在刚性制度的支撑下,得到更理性的梳理、更顺畅的表达、更广泛的体现和更有效的应用。唯如此,才能使“民意政绩”真正有了坚实的民意基础,才能使“民意政绩”真正成为遏止某些官员伪造民意的的飞鸣镝,才能使“民意政绩”真正成为“官意政绩”的净化器。
欢迎博友光临强国网:http://www.lnxv.com/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