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马克思主义歪曲、庸俗化——关于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开的序幕,即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1年6月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主持并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在这次大会上实际作出了全面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文革”便成为了人们敏感的一个话题。1982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
什么是具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我们可以回顾历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其实早在毛泽东主席领导时期就已经展开,为什么也说是特色呢?基于各国的情况不同,苏联是由城市的工人阶级和士兵在列宁的领导下,一举推翻了由资产阶级群体组建的临时政府,摧毁了旧的国家制度,重建了苏维埃新的革命政权,并且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恢复工业生产。中国革命的进程则要曲折得多,也复杂的多。中国革命的根基在农村,如果象苏联革命一样把重点放在城市,则中国革命一定是要失败的。苏联的主要红色力量在城市,工人受到的压迫也最为深重,同时又增加了工人阶级认识的能力和反抗精神。中国同时期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地方军阀林立,社会主要还是以农业生产结构为主,这也就决定了农民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最为深重。由此可以看出,国家之间所处环境不同,无产阶级革命“特色”则是从占有各社会主导力量的方面展开。
一是内部环境;1949年后,毛泽东主席为什么要实行起新民主主义作为过渡阶段。在对旧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实行了改造(三大改造),就会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农业的分散到合作,工商业的融合到改造,各阶层的对立到统一,每一环都紧紧相扣。以解放初的中国经济基础用穷困潦倒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如果没有充分高效的利导当时的社会生产关系和条件,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中国迅速恢复生产和发展的。其实重温这一段历史,我们就可以惊叹发现,毛主席对于事物本质发展的洞察力和执掌力并不在他的军事天赋之下。二是外部环境;1948年毛主席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下,打过长江,横扫国民党残余部队。虽然,中国人民解放军以雷霆之钧打垮了蒋介石的军队,但是,美国政府却悍然出兵朝鲜,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组建起来的国家根基尚未稳固的时候,把新中国的发展扼杀在摇篮里。可惜美国人算不如天算,一场朝鲜战争,给毛主席领导下的新中国送上了一份最大的礼物,这就是中国有了几十年的和平建设环境。虽然,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时期,但是,还是要看到帝国主义势力围剿中国并没有停止,战争中得不到的,就要在经济封锁上捞回来。在帝国主义势力数十年的经济封锁下,对于执政的共产党人对此如果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导向没有一个正确理论指导,不要说能在短暂的二十多年时间建立起来完整的国家经济体系,在内忧外患中早已如同东欧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土崩瓦解。可事实上,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人民,不仅战胜了外部的封锁,同时也把国内的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打破了帝国主义势力的长期封锁,被第三世界国家人民拥戴为“领袖”。在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毛主席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下的特色,是以马克思理论为基础,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因势利导采取公私合营逐步完成了生产资料向公有制的转变。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以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原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阶段性的论述是相符合的,二者思想不是对立而是继承下的统一和发展!实际上在一段时期内提出的三面红旗,即社会主义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这都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或者说是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始终没有脱离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样一个范畴。不能清醒认识这个基准事实,而是对于毛主席领导时期社会主义实践实行否定和歪曲,必然会造成中国社会的发展遭到挫折甚至走向歧路。
“改开”后1982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在体制和结构的转变中,是实行了自己的一套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这样一种生产结构的转变是将大量集体和地方企业排除在外,即实行私有制的方式,把公有制的一部分资产转变为私人占有形式。其中,是以摒弃弱小的集体企业和竞争力弱的国有企业,增强大型有竞争能力的企业,这样实施减负的代价就使得大批产业工人失业,公有制生产资料被私有化。在增强大型国有企业的投入时,同时也加大了个人权力的倾斜,至此,可以理解为权力集中,精英治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加快发展。虽然,这种设想有些偏颇,甚至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但还不至于让国家经济顷刻陷入泥潭。但是,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不能不说成为了社会今后难以承受的结果。私有化的结果产生了少数有产者和大部无产者的对立,社会主义固有的马克思理论相对立。事实上,在中国社会进入“改开”特色的同时,又从实践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体系上,都多次阐明确立无产阶级执政是以暴力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当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后,即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生产资料公有制化。所以列宁就说过:“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主席在此更加完整的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在中国革命完成了社会一系列改造后,毛主席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看到,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改造初步完成以后,中国革命不能停留在旧的阶段,必须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继续革命,才能正确行使在社会主义这条轨道上,直至实行共产主义。
为什么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实行继续革命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我们今天必须要搞清楚,而且,是必须正视的问题。从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不难看到,历史上中国革命的每一个时期在党内上层对于中国革命发展形式都有不尽相同的认识,一旦偏离了正确认识,中国革命无一不是遭受严重的失败。大革命时期,有的人主张进攻大城市,以占领城市成为革命胜利的标志,但是,对于强弱的辩证分析和不切实际的认识,其结果都是归于失败。在抗日时期,有的人对于蒋介石抱有过多幻想,丧失了警惕,致使革命蒙受极大损失。如果说在战争时期还没有看清楚是因为阶级立场对立引发的生死决战,在中国革命胜利以后,对于社会完成三大改造以后,是应该继续革命还是放弃继续革命的思想,在此,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这就不是认识上的问题。而是思想上的问题了,随着历史进程向前推进,在实践中已经逐步得出了结论。如果说生产资料逐步私有化,在社会生产劳动中实行雇佣制,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去阶级化,从而禁锢了人民民主专政。相信看过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著作的人都应该懂得,社会主义国家失去了公有制,兴起了雇佣制,生产资料私有化,丧失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吗?有人说:“中国还是共产党执政的政府,没有理由说中国已经资本主义化”,一个国家的执政党代表的是一个阶级,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政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还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国家,但是,有这样一部分人不认为或者说不承认党内还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不存在阶级斗争也就是不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无产阶级专政,在理论上也就失去了继续革命的理由,即从思想和方法上根本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而产生了两种思想的对立,也同时反应出党内也存在两种思想的对立,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者和修正主义者,这是两种思想的根本区别和分歧所在。
在苏联由于赫鲁晓夫精英集团对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理论上的修正,可以看出苏联的共产党性质已经发生改变。经过多年的官僚特权集团的内部侵蚀,党内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人却成为了极少数,也就决定了共产党被推翻的命运。共产党经过资产阶级势力长期的丑化和削弱,当权力被资产阶级精英戈尔巴乔夫这些人完全掌控后,对于一个蜕变后只剩下躯壳的苏联共产党实施解体,不过是水到渠成。有人热衷于讨论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所谓过多考虑了阶级斗争忽视了民族矛盾,以及经济衰退和意思形态等诸方面等因素,这不过是在修正表象,本质上就是执政党摒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苏联共产党上层集团实质上已经堕落成代表资产阶级势力的政党,这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从苏联共产党的命运里,不难看出中国的“戈尔巴乔夫”们的影子,这群极端的右翼势力谋取到共产党的高层权力,前赴后继为推翻中国共产党不断在作出种种尝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没有在这些热衷于政改、宪改先生们的呼嚎声中坍塌呢?在共产党的权力层,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彻底丧失对于马克思、毛泽东主义的清醒认识,更重要的是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对于毛泽东执着的爱和信仰是苏联不可比拟的。中国的右翼势力对此看得很清楚,所以这些反革命势力只有在中国彻底颠覆了毛泽东和他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推翻毛泽东建立起来的红色政权。
对于那些企图歪曲马克思主义在阶级社会中的国家论述,甚至庸俗化。对此,有必要再加以认识。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还可以不超过资产阶级思想和和资产阶级政治范围。把马克思主义局限于阶级斗争学说,就是阉割马克思主义,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主义变为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懂得一个阶级社会的专政不仅对一般阶级社会是必要的,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懂得了这点的人,才算掌握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资产阶级国家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本质是一样的,所有这些国家,不管怎样,归根到底一定都是资产阶级专政。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列宁全集 第二版 第三十五卷)由这段话我们就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中的社会主义,不仅是要知道阶级斗争不会消失还将会持续,直到实行共产主义,这个时期的斗争将是以无产阶级专政为主导。
毛主席对于国家政治领域中的变化早已洞悉。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逐渐巩固,国内外的一切敌对势力已经不可能直接或间接以武力和暴乱的方式颠覆这个国家,只能暗地或者融入这个阶级谋取势力。更主要的是一些党政高层由于思想意思上的分化,客观的说是一种私欲的膨胀,一些身处高位的人向新型特权阶层领域发展,即形成特定下的官僚阶层,逐步演变为国际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苏联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逐步蜕变,直至亡党裂国。苏联的蜕变,使得资本主义回潮,以及在中国革命亦不断出现的特权阶级,官僚作风等,所以,毛泽东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的思想和一系列理论在六十年代已经形成,毛泽东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并指出“无产阶级得到政权,还可能丧失政权”、“ 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为了有效防止资产阶级夺权,也为了让人民群众认识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任务,打倒官僚资产阶级,决然发动了震惊世界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虽然,文化大革命随着毛主席去世而终结,但是,对于“文革”在历史阶段中的作用以及定位并没有因为因为有的人“否定”而消亡,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社会的结构逐步发生演变,“文革”中的警示再次从人们沉睡的记忆中被唤醒。有人说:“文革是以失败而结束”,其实不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它所揭示的规律运动、变化在今天的实践中不断被人们加以认识,不因为缔造者的消失而消失,也不因人们的片面理解而停止。因为有了它的存在,它揭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部的矛盾性,在不断运动、发展,周而复始。
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是明确而不是模糊的。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前,阶级斗争是无产阶级社会所不能放弃的整体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继续革命是无产阶级政权存在的基础。修正主义是不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着阶级斗争的,即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正如新的发展阶段,在丧失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从政治、文化到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充斥着官僚和新生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在文化上已经销声匿迹陈旧的陋习又卷土重来,在所谓“百毒攻心”的引导下,社会主义这座大厦已经是摇摇欲坠。从上至下,不论左右,其实都看的清楚。右翼势力要极力推翻这座大厦,左翼和觉醒的人民群众要竭力恢复这座大厦根基。那么,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还是放弃革命,这将是标志着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
,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