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为何对重核大学学费不放心?
周义兴 新华网
近日,因教育部在2007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计划今年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引起人们对大学学费涨价的担心。对此,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说重新核定大学学费就要涨价,这是误解。”据介绍,教育部重新核定大学学费标准是想让教育成本分担更趋合理(《东方早报》1月5日)。
人们对重新核定大学学费可能会是涨价的担心,对教育部来说是一种行政尴尬,而不少社会公众由此产生的担心,或许也真如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所说是一种“误解”。但相关部门自身是否也应当反思一下,为什么社会公众会不约而同地作出这样的“误解”?
人们对一种社会现象的认知,或者确切地说对一种现象产生相同的认识,并不会是来自于社会成员间的彼此约定,而是来自长期的观察和积累。也就是说,当一种社会结果的发生,总是与在此之前的某种现象有关并多次反复出现时,人们就会觉得二者具有关联性并由此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具体以这次教育部重新核定学费为例,因为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大学学费的感受,不仅与教育部“6年没有调整过”的说法相距甚远,而且有不少公开的社会调查结果表明,教育花费事实上已经成为造成社会贫困的新“三座大山”之一。还有,去年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的高等教育“买衣说”(即有钱买好的,钱少买差的),在客观效果上已为社会公众解读为以市场竞争主导的教育“市场说”。
所以,当教育部对教育收费的认识与公众切身感受多次产生冲突,而大众的教育支出事实上却在不断增加时,人们自然会将这次教育部对大学学费的重新核定与此前教育部的说法,以及一些已发生的有关社会事实相联系起来,作出判断。当这样的社会认识,被相当数量的社会群体接受时,就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这不仅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而且也许就是人们为什么会“误解”的深层原因。
面对社会对大学学费重新核定的“误解”,对教育部来说,作出一定解释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好的政策要让社会公众在生活中能切身体会。一个好的行政决策,如果没有切实的民生为基础,结果很可能是要么离社会生活太远,要么成为“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