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一种调、一个人、一座城:是是非非,“实事”思维看得清

火烧 2022-04-08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围绕动态清零政策展开,分析疫情外溢对防疫措施的影响,探讨抗疫思想中的问题,结合中医理论与信息战背景,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万万没想到,全国三年艰难抗疫,取得世界独树一帜的成就,居然要被这座城疫情的外溢,毁于一旦。

  “想不到啊想不到,你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也会叛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过山车已启动,安全带已系好,但遭遇这么惊险的一幕,还是让人没想到。

  好在,国家卫健委重申了“动态清零政策坚定不动摇”;孙总理又赴这座城督阵了;解放军进驻这座城了;全国紧急支援这座城的医护君达到3.8万人,超过了武汉保卫战的规模。

  今天(2022年4月6日),这座城的最高领导强调,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以更坚决的态度、更彻底的措施、更迅速的行动,全力投身这场严肃的抗疫斗争,强有力地推进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开展社会动员,充分凝聚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这场大仗硬仗。

  这一系列事态,让亿万人民悬到嗓子眼儿的心,放下了。

  这座城疫情破防的事,太过重大,炁子早就关注了,但写什么、怎么写,已经五易其稿,付出了比之前多得多的时间、心力。顺便说一句,看在炁子五易其稿的份上,如果看完全文认同炁子,请记得鼓励转发、传播支持。

  随着新的信息不断涌入,不得不一遍遍推翻重来。有隔双日发稿的时限,这一版就先这样了。没说完的,以后再随缘讲。

  这座城仍然需要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但大局初定,我们也可以对失守做一个快速的“回头看”。

  失守的起因,在炁子看来,是米西方信息战的蛊惑、引发舆情的撕裂,加上一些市民的特殊感作祟,造成思想的混乱,行动上不知不觉就背离了中央“动态清零”的国策。

  炁子思维,包含“实事”思维、“求是”思维两个方面,统起来是知行合一。“知”出了毫厘的问题,“行”就会偏出千里。

  这一篇,我们就从“实事”思维,来看这座城在抗疫思想上,出了怎么样的问题。

  1

  先辨析一种论调:“与病毒共存”。

  要全面辨析起来,分析的视角可以很多。这里,炁子化繁为简,只看最根本的因素。

  这个理念本身,符合中医理论。中医对治瘟疫,不求“剿灭”病毒,而是确保阻断传播链,同时扶正祛邪,强大自身免疫力,使病毒无可乘之机——邪不干正,阴阳调和,各得其所。

  但是,话语权强势的米西方利益集团,从这个理念上嫁接出完全不同的毒枝——并不是要与病毒和谐共生,而是打“剿灭”病毒的持久战,日复一日地抗病毒。

  这意味着,百姓的钱、国家的钱,要源源不断地花在疫苗、“特效药”上。同时,这就是意味着,相关的利益集团赚得满盘钵满,利润源源而来。

  或者说,在医疗卫生市场化、资本化的时代,“与病毒共存”等于无限的市场需求,等于全民无尽的药物依赖、治疗依赖。就像市场上的其他商品一样,商家一定打心眼里盼着你多次消费反复消费。

  “与病毒共存”理念的暗属性,是“人民躺平、利润至上”。

  而“动态清零”国策的暗属性,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其实,如果从这次具体的疫情延伸一下,考察整个商业化西医治疗的实效,可以用五个字概括——治标不治本。控制病情、缓解症状,这是商业化西医擅长或者愿意做的事情,至于真正切实地断病根,则根本不符合其盈利目标。

  治标不治本、制造市场需求的必然后果,是看病花钱越来越多、越来越贵。

  上医院,我们百姓的直观感受,不仅仅是迷宫一样的繁复程序把人绕晕,不仅仅是耗时费力,跑个十次八次才能看完一种病,更要命的,是一进医院,你手里的钱就不再是你的。

  种种名目的收费,挂号费、诊疗费、检测费、住院费、药品费,打印出来是一张长长的清单,统统都是医院的收入。

  虎年元旦,就有家医院开年会,会场悬挂的一张条幅,一不小心说出了心里话:

  虎虎生威迎新年,手术室里全是钱!

  还有家医院,曾“热烈祝贺胸外科2020年度手术量突破1000台”。

  另有一家医院更厉害,从楼顶悬下巨长条幅:“热烈庆祝我院住院病人突破4万人次”。

  而传统的中药铺,挂的对联通常是:“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

  有君子的问题就来了:看病难,医院吞财猛如虎,只是主观感受,可是数据支持在哪儿?

  炁子曾经写过一个中西医主题的系列,其中已经讲了不少数据。尚未看过的君子,欢迎从第一篇《“群里一讲中医就吵架”,新冠疫情来袭,为啥吵得更凶?》开始,逐篇去听阅一下。

  这里我们再拿出一组统计数据。

  2015年复旦大学有个研究数据,表明从1991年到2013年,我国人均医疗费用的年均增长率为17.5%,明显高于期间我国人均GDP(8%)的粗增长率。

  据《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人均看病花费5000多元。而在同一年,李总理亲口讲,我国平均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就有6.1亿人。对这6.1亿同胞,一年收入的小一半,要交给医院。

  除了人均情况,宏观层面也反映了同样的趋势。

  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世卫组织有个5%的适宜标准。而2013年,我国就达5.57%,到2020年,更升至7.13%。

  看清了暗因果链,你就能发现“与病毒共存”这种论调,有毒。

  这种调调,不管以怎么“科学”的话术加以包装,本质上还是“生意”。所以,米西方利益集团及其买办、代理人,必然变着花儿地拼命鼓噪。然后,在反复洗脑下,一些糊涂君就中了招,毒论调被催眠植入。

  2

  我们再看“一个人”。

  这个人,是应疫情而生的网红。炁子平时也没怎么关注,但最近怼他的文章,被转发到炁子QQ交流群(文末二维码可加入)。而且,过了一两天,炁子看网上怼他的文章评论越来越猛,想回头到QQ群再看看那篇,手机屏幕上却只见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被平台封了。

  这越发激起炁子的好奇心。于是,炁子就花了一些时间,去找网红的资料。

  第一步,直奔网红的微博——那是本源的、高质量的信源。网红最近三篇的博文发表于(2022年)3月7日、14日、24日,炁子一字不漏地读了三遍。

  读第一遍,看不出啥特别,网红也没说反对“动态清零”的国策,观点四平八稳。但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就能感觉到棱角了。

  字里行间,网红的博文在含蓄地强调“上海温度”“精准防控”“疫苗/特效药”。其中有段记者对答尤其有趣:

  “前几天有记者问我,为什么接种了这么多疫苗还不能躺平呢,我说这些准备都没有做好,能躺平吗?”

  看到玄机了吗?两位像在说相声一样。

  捧哏的记者,先垫句话,暗示“躺平”无可争议,不确定的只是何时躺平。

  而逗哏的网红,接过话茬,说准备没做好还不能躺平——确认躺平没错,问题只在“准备没有做好”。

  以上分析,如果网红的铁粉看到,一定会反驳,你这是恶意解读,是搞文字狱!

  好吧,开头就说了,网红的博文注意写作技巧,话说得四平八稳,似乎滴水不漏,难以看出明显的破绽。不过,炁子当然不会仅凭对这几篇博文的主观感受,就做出是非判断。

  为节省时间,炁子还重点检索了网红言论的视像资料。

  为啥重点放在视像资料呢?文字,现在可以PS;声音,《潜伏》时代的特工就会造假了,现在人人都可以剪辑。而视像,相比之下,造假的门槛还是最高的。

  如果单看博文,网红的观点还显得含蓄的话,那把他那么多时间节点的观点串在一起看,就非常清晰明确了。“实事”思维要求,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必须联系地看问题。

  看了网红在多个时间、多个场合发言的视像资料,他对抗疫的真实立场——就是“躺平”、就是“与病毒共存”。

  网红的铁粉们,也许还会讲:作为一位专家,网红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吗?你这是扼杀言论自由、学术自由。

  限于篇幅和主题,炁子这里不具体展开,就说两点吧——

  首先,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有自己个人的观点。作为一位专家,也有更大的责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向政府建言、参与决策,但是,必须以负责任的方式。特别是身为网红,身为公众人物,直接面对千万普通受众,更要慎言慎行,公开言论必须与国家保持一致,不能发表引起公众思想混乱的言论。

  如果是红色团队成员,还应受“不得妄议中央”的纪律约束。除非你是公知、带路党、买办,故意要那么做,那别人拦不住你。

  再说,瘟疫不同于医疗个案,那是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涉及千家万户,事关民生、事关经济、事关国家安全,从来都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而不单纯是医疗专业问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需要考虑到更为复杂的因素。医疗专家的观点,仅可作为决策的考量因素之一,而绝不应该绑架政府的政治决策。

  怼网红的君子,还怼他是崇洋媚外、跪族,是西方药企的买办……

  时间有限,炁子未能逐一找到能确认那些指控的事实依据。不过,让炁子大感意外的是,在一段视像资料里,网红在一个活动现场,居然脱口而出“中国别觉得自己牛哄哄的,什么五千年文明啦,这都是瞎扯!”

  有趣的是,视像资料显示,网红后来意识到这个活动是“全国录播”,就想往回圆话。但是,狐狸的尾巴露出来了,收不回去了。

  视像资料表明,网红否定祖宗5000年文明史,完全是下意识的真心流露。

  人写博文,可以很从容,可以写得四平八稳、滴水不漏,但即时发言却容易说漏嘴,容易露了真心话。不巧的是,还留下了视像资料。

  就像央视那位曾经的名主持人,公开场合滴水不漏,但在私人饭局上诋毁毛教员,不想留下视像资料。就像上海那位宋姓讲师,在课堂上诋毁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没料到也有视像资料流出(详见炁子原创文章《大学讲堂之上,新闻学讲师质疑“南京大屠杀”遇害者人数,不只是师德的事》和《面对“南京大屠杀”,什么人适用“理中客”?》)。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两面人”吗?

  3

  最后,再来看一座城。

  这是一座特殊的城。当年解放这座城,子弟兵为不打扰市民,露宿街头,抱枪而眠,成为美谈。如今,来自全国的医疗援军,也奉命不给这座城添负担,据说人人自带睡袋,36小时后完成任务撤离。

  这座城的特殊性,要细说起来,那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限于篇幅,就简单勾勒一下。

  在久远的陆权时代,这座城只是海边一个偏远的小渔村,和深圳一样。后来,世界进入海权时代,渔村逐渐变成了十里洋场、繁华大都市,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有了首屈一指的位置。新中国建国以来,这座城的GDP,一直占着中国的半壁江山,是国家的重要“钱袋子”。随着世界再次转向陆海权并重的时代,它的重要性会有所变化,但也还会保持下去。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这座城已经积淀下它特有的地域文化,同化着一茬茬进入这座城的外来移民。

  炁子第一次去这座城,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末。那时宾馆还不多,出差一般住招待所。炁子住在一个市局的招待所。招待所就坐落在弄堂里,周围是密不透风的建筑群。房间狭小而昏暗,没有电梯,木板楼梯,上下噔噔噔响。走出招待所,抬眼上瞧,天空有如一线天,瘦高建筑交错密匝,仿佛随时都要倒下来,让人喘不过气来。

  因为逼仄,当时有一个段子,说这座城的狗,摇尾巴只会上下摇,不知道左右摇。

  但是这座城的人不觉得,习惯甚至享受这种逼仄。他们宁要城内的一片瓦,不要城外的一幢楼。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这座城的人,享受着它特有的文化气质。这种气质,在炁子看来,突出的有,螺丝壳里做道场、敢为天下先、西化、傲娇。

  三年抗疫,这座城也把它特殊的文化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它没有像全国省市那样,采取看似粗放、断然的措施,而是靠着“螺丝壳里做道场”的精细,就是网红口称的城市“温度”“精准防控”,居然抗住了一次次的疫情冲击。

  这种独特成就,又反过来强化了市民们的傲娇心态——看吧,我们就是不一样,不搞封城也一样好好的呀。

  可惜的是,最新的一次“奥密克戎”冲击,破防了。而且,外溢到周边省份乃至全国,造成全国范围的被动。

  那么,疫情破防以来,这座城是否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吸取了教训呢?

  似乎没有。

  从当地政府勉强的道歉,到市民在社交平台的言论,傲娇心态依旧,并未听进全国的质疑批评之声,似乎未能客观审视“精准防控”。

  那座城甚至觉得,虽然疫情破防看上去凶险,可是没有一例重症、也没有一例死亡呀,何必再杀鸡用牛刀,搞封城?

  同样不掰扯细节了,只讲思维逻辑。

  在炁子看来,“动态清零”是战略,“精准防控”是战术。

  你可以采取这种战术,也可以采取那种战术。全国各地千差万别,因省因城施策,本来是实事求是的应有之义。但是,战术不能对抗战略,而必须服务于战略。“精准防控”的战术再怎么精妙,最终还是得看结果,得看是否实现了“动态清零”的战略。而大面积的破防,显然与国家战略背道而驰。

  而且,那位网红“与病毒共存”“躺平”的论调,在这座城似乎有不少的知音。他们不认可国家的“动态清零”战略,要和西方接轨,“恢复正常生活”。

  这种认知,在炁子看来,就不再是战术自由的问题,而是战略抗命的问题。转换成红色团队的语境,属于“政治站位”出了状况。

  国家为什么在全世界“躺平”的形势下逆流而动,定下“动态清零”战略而且一再坚持、反复强调?

  这是国家的顶层、综合战略,非着眼于一时的、局部的利弊取舍。官方民间各种解读很多,而且实践证明,“动态清零”的综合效益最佳,这里炁子就不赘述了。

  如果不懂、不理解,要自己去研究去领悟。还是不通,先得执行,不得抗命。

  那这座城为什么就不怎么尊重国家战略呢?

  在炁子看来,这很可能源于它文化气质的另外一些因素,比如西化,比如傲娇,也许还有不为百姓所知的其他因素。

  这座城可能是中国除香港外最西化的城市。长期西化的结果,正面的不用说了,负面的,会给一些市民刻下“思想钢印”,米西方的思想钢印。

  脑中有了米西方的“思想钢印”,人的思维就可能不自觉地偏向米西方。

  比如,会认为米西方都“躺平”了,中国也得“躺平”。

  比如,会觉得西方的疫苗比中国的“洋气”,就像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

  但是,为什么中国就得顺着米西方、不能有自己的独立立场?中国能有今天,最最珍贵的一条经验,用上千万人的牺牲换来的血色经验,就是——独立自主。

  中国百年逆袭,逆米西方事儿还少吗?如果不逆着西方列强,哪有今天的“厉害了我的国”?

  再比如,一说到中国立场,刻有米西方“思想钢印”的人,就会给扣上“民粹主义”“狭隘”“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帽子。实际上呢,时至今日谁还会反对改革开放?国人反对的,是精神下跪;国人追求的,是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是成为米西方的经济殖民地;是平视西方,而不是仰视西方。

  还比如,有了“思想钢印”,就会无视米西方把中国作为首要敌人的事实,而一厢情愿地认定米西方有一副好心肠,宁可自家上百万人去死,也要好心地给中国人疫苗、“特效药”。

  据报,米国投入生物武器的研发经费已经超过核武器,想想米国当年为什么要霸占日寇731部队惨绝人寰的人体活体实验取得的“科研成果”?想想米国在乌克兰、在中国周边建那么多生物实验室,都是干什么的?想想那么多疫情都在中国引爆,就不能有一丁点的生物战意识吗?

  我们普通百姓,自然不掌握涉及国家生物安全的机密信息,只是凭常理、常识,明白要对米西方保持起码的警觉。这次米西方挑起俄乌战争,歇斯底里地制裁俄罗斯,把它们曾经精美的人皮面具,撕破得多彻底,难道看不见吗?还当“傻白甜”?

  记着杨国委在阿拉斯加的话,千万不要把米国人想得太好了。

  但有了“思想钢印”的人,一切看法都可能颠倒了。

  总之一句话,这座城,不仅是市民的城,也是长三角的城,也是中国的城。它是中国的国际大都市,不是米西方的国际大都市。这,是它最根本的属性。

  不能忘本。

  4

  围绕一种调、一个人、一座城,舆情纷扰、撕裂。时至今日,仍有各种杂音。

  舆情撕裂的背后,一定有米西方阵营信息战部队、1450部队的影子。(啥是1450部队?请见炁子原创文章《俄乌战争铺天盖地的杂乱信息背后,有你闻所未闻的真相》)

  制造社会对立、舆情撕裂,中国俗话叫“挑事儿”,是米西方信息战的基本战法,目的是:制造受众认知混乱、破坏社会凝聚力、耗散众志成城的无敌力量。

  但同时,有人暗中“挑事儿”,也就一定有“不明真相的群众”,中了敌方的招儿,出了事儿。

  米西方及其代理人,动不动就要中国人“反思”。炁子曾在原创文章《俄乌战争信息流弹横飞,要如何自卫?你得掌握一项时代必备技能》中,引用了一首《“反思”》诗。

  如果从“实其事”的思维,我们看清了一种调、一个人、一座城的是是非非,那么,请讲本文转发出去,让城里城外那些受“躺平”“与病毒共存”调调蛊惑的国人看到。

  此时,他们真该反思了。

  本文的最后,要向那座城的同胞、全国支援那座城的“大白”义士,道声辛苦,就像对全国各地,自疫情爆发以来,所有忍受个人损失甚至牺牲、坚守抗疫、坚决执行“动态清零”国策的同胞一样。

  全城上下、全国上下,都要统一思想,坚决果断执行“动态清零”的国策,早日战胜这波疫情的反弹。

  中国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