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普通人的生存感
和谐社会与普通人的生存感
蒋兆勇(北京)
我本草根,但久居京城,却染上了富贵病。艰难困苦已成为久远的记忆,只得靠采访去体验某些群体的脉搏。正是这些体会令我对中国的基层社会有着深深的忧虑。
前些时候去了一趟重庆万州,这里曾发生过群体骚乱。当调查三峡移民状况的官员抵达时,民众是一片不满的咒骂声。我侧耳倾听,眼神不敢正视这些愤怒的移民,怕他们越来越激动。回到北京,那些无奈、无助和茫然的神情在眼前浮现,令人不能平静。
难道三峡移民政策的设计有问题?从李鹏《三峡日记》里的“开发性移民”,到朱镕基时期的“移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再到新近的产业扶持,促进就业,无不显示移民政策的无微不至。但据一些媒体估计,目前已有近60%的移民回流(官方说只有不到10%)。为何如此?
移民要找回群体的感觉
一年前的情景提醒了我:四川农民在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十五都是走亲戚,喝酒吃肉,猜令划拳,一年的辛苦在浓浓的亲情、乡情中沉淀。那是农民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但今天,他们远离故土,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听不到熟悉的乡音,吃不到熟悉的麻辣烫,看不惯别人的眼神……所有的感觉都与家乡有所不同。你可以给他们造大房子,给他钱,可以发动周边群众对他们好,但你能把亲戚关系切一块让他们带走吗?
政策设计也许细致、精巧,但设计者却忽略了人的生存感觉。人不是物体,移民喜欢聚居,是要找回群体的感觉,但三峡移民却被分散安置。地域上的不适应,精神上找不到共同感觉,这才是外迁移民政策失败的原因。忽略了人的生存感觉,即使移住北京、上海,他们也还要回到那熟悉的“鸡窝”。
笔者近年一直研究革命心理。法国勒庞的“群体无理性”;布鲁默“社会变化而导致个人的不安、孤独、怨恨”;斯梅尔塞革命或社会运动产生的六个条件。正是有这样的研究,2004年笔者在《凤凰周刊》上评论汉源、万州事件时提出“柔性处置群体事件的理由”,跳出“阴谋论”而引入社会心理的分析,也曾被官方吸纳为政策。胡温的亲民政策及公共政策调整,使社会冲突从2005年的8万8000起,减少为2006年的1万7000起(1至9月),这是令人欣喜的。但官方对群体事件的成因、属性、具体处置,却并没有太大长进。
我也试着用现代政治学的原理面描述一下当下社会冲突的心理因素。社会的巨变中,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普遍下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加深。一些地方、一些阶层产生了失望感、挫折感、不公平感、被剥夺感,甚至是压迫感。这几个“感”同时产生,社会就难以安定,任何技术性的控制就难以奏效。
民众诉苦被当作敌我矛盾.
这一代贫困也就罢了,但下一代因教育费高昂而辍学,贫困的代际转移,会否产生极度的失望?摆一个小摊而被城管人员四处追赶,或被大资本所办的超市、便利店打垮。生存空间被挤压,会否产生挫折感?
市场经济是对的,出现优胜劣汰,“咱没有能力”就认了。但大面积的弱势群体、社会边缘人产生时,还实行社会达尔文政策,会否产生极度的绝望?
穷不会有事,由穷到富的过程是否公平却容易出事。当竞争每每掺杂官商勾结,不公平感会不上升?虽然经济迅速增长,却不能惠及大众,总有人比我得到更多好处,会否产生相对剥夺感?甚至“形而上”为压迫感?可以说毛泽东革命的成功就是把这些“感”上升为意识形态而取得胜利的。令人忧虑的是,在汉源事件、万州事件广、安事件之后,这些“感”似乎还在上升。
也许鱼翅鲍鱼吃得太多,为官者已忘记红苕玉米的味道,感觉已变得迟钝、麻木。一些地方还把社会冲突当政治冲突来处理,把社会利益的诉求、诉苦当作敌我矛盾处理。有些腐败分子总是夸大群体事件的政治性,用高压来遮盖自己的不法勾当。
汉源事件发生时,穿着名牌的省领导及其随从要到大坝上“现场办公”,“不怕与人民群众接触”,反而使群情更加汹涌!一个秘书出身的人做领导,他能揣摩上意,但能揣摩民情吗?他能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沟通吗?他们能听出移民口中的“你们”和“我们”的意味吗?
官民关系日益疏远
中国现在的好多冲突,也就是菜市场惯常出现的纠葛。如果经常买菜,与百姓有血肉联系,那就能深刻体认民众的生存感觉。
1989年,当时的重庆市委书记萧秧对示威的学生说:“你们是乱动,而不是动乱!”他的一身牛仔装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一个在文革中动枪动炮的城市却很平稳,委实不易。萧秧那一代参加过地下党、闹过学潮、当过工人,对社会有丰富的体验,他们明白什么方式能消除敌对情绪。不过,事后却有人告他模糊阶级斗争性质。
有人认为,任何骚乱都有组织者,要选择打击组织者。当然对违法犯罪者弹压无可厚非,但革命心理学也告诉人们,要小心使用惩戒手段,一些群体组织者受到过份打压可能产生自虐心理、拼命抗争心理。印度圣雄甘地要为“民族解放”而“不过性生活”,“不吃饭”,而成为偏执狂的革命者,弹压反而使其成为有巨大影响力的领袖。
政治的奇妙在于常常是“预言证实”,你把谁当敌人,处处设防,草木皆兵,他可能真就成了敌人。越多的敌意,越多的假想敌,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作者是资深媒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