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的力量
集体的力量
冬萝夏姜
最近的周末,部门组织全体员工举行一年一次的联欢和健身活动。头天晚上开联欢会,热闹非常,第二天上午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健身项目,自由组合,开展活动。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少有的热闹,会夜间难以入睡,第二天未免有些疲惫;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有的则通宵玩耍热闹,第二天稍事休息又精神百倍。我属于前者,晚上已比平日吃得多,热闹之后,居然饿了。无奈,冲点儿奶粉充饥。睡前把各种影响入眠的(光、亮等)因素清除掉,总算睡着了一会儿。
早餐狼吞虎咽(太饿了)之后,去参加自选项目——蹬山。其实,我也没打算非爬到哪座山顶上,而是随便遛遛,感觉累了就向后转。早就听人说,上了年纪别逞能,一下子累坏了,不好办。我虽常锻炼,但近1年没爬过山了,对自己的爬山能力,没有信心……
在进山口前,集合的人共有17个。大约不到9点钟,开始出发。不到10分钟,人们就自然地分成了两组。以二三十岁的人为主的10个人已跑到前面很远。我们以五十岁以上为主的7个人,则在后面边聊边行。走到一处水泥路与荒草路分界点,患感冒的和想去打球的两位同事决定回去。我看看表,才9点1刻,现在回去还有点儿早,再走走,到9点半吧。一行5人,3男2女,3位年龄在50~60岁之间,1位20多岁,1位70多岁。继续前行。这时,来到一处石板铺成的台阶路,前面的坡度开始陡了,身上出汗了。我开始打退堂鼓,说:“昨晚没睡好,怕走多了受不了。”胡大姐说:“其实,我昨晚比你睡得还少。”老郑说:“莫总70多了,还没说往回走呢。”听他们劝说,我就说,那就往前走吧。前面有三座高低不等的主山头,每座山头上有1个小亭子,左边的山最矮,右边的最高,我说:“咱们就爬中间这座山。”虽说走得慢,又在寒风中,汗水还是湿了内衣,只要停下,羽绒服就要穿好,不然就会感冒。
走到一处山湾,看见前面年轻人为主的那队人马已开始向最高山峰进军。我们因在山的转弯处,看不到中间山头及小亭子,感觉还真有点儿远。喘息之际,俯瞰山下,冬日的阳光已无力穿透浓浓的雾霭,白雾笼罩着红黄白色相间的山庄和农舍。来过此地的老郑指给我们看,远处不长的河坝和已经干涸了的河床(静之湖),只有两年的时间,因地下水急剧下降,河已不见了。人们感叹登高望远,感叹水资源……
顺山路转弯向前,我又有些踟蹰。前面下来一男一女两人,男的在前边,他跟我们说,不远了,有10分钟就到这座山顶了,再有10分钟,又到另一座山顶。“嘿!说的容易。没听说看山跑死马?”我想着,跟着我们小队的人们继续向前。我们走着,不时向最高山的那队人马呼喊。当我们走到中间山头的亭子跟前时,那队人马已离开最高山头下山了。我想,这下可以打道回府了。老郑望着最高山头说:“那个山头叫光明顶,谁敲了亭子里那个大钟,可以健康长寿,长命百岁!咱们再坚持一下,敲钟去吧。”我说:“能爬到这座山头就不错了。”胡大姐说:“我想还是达到最终目标。”老郑又说:“咱们听莫总的,莫总岁数最大。”莫总笑嘻嘻地“走吧,敲钟去!”
在大家的促动下,我们5人全部到达了光明顶,每人敲钟三下。我真没想到自己能够爬到最高山顶,还不觉得很累,确实令人欢欣鼓舞。这就在于集体的力量,人们的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可以使人生发出想象不到的力量,激发出更大的潜能。
这使我想到长征的一个片断。当年,贺龙、任弼石率领的红二方面军进入贵州铜仁地区。遇到年届57岁、心如枯槁的乡绅周素园老先生。在贺龙和任弼石的真诚感召下,周素园先生不但燃起了抗日救国的热望,而且以将近60的年龄参加了长征,并胜利到达陕北。这就是互相促进、团结奋斗的集体的力量所生发出的奇迹。
这又使我想到了让人下岗的那个单位,单位曾为工作的人们生活的集体,下岗的理由是人们用常识不能理解的,更不用说这些让人下岗的人是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用共产党对人民一贯宣传的宗旨就更无法理解。这种单位的行为所宣示的实质是丛林法则,是弱肉强食,是有权就有理。它所激发的只能是野蛮的精神,是只要我过得去,哪怕洪水滔天。这样,单位已不是平民百姓的集体,而是权势者谋利的场所。按照这种单位的逻辑,贫穷的人们、弱势的人们(也包括年老体弱者)就不该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而另一方面,那些所谓强者,又需要弱者衬托他们的强,需要贫者为他们显贵摆阔服务。难道这就是他们追求的效率?奉行这样法则的民族能够长远吗?
对比两类不同的集体,我们对效率是否会有新的理解?哪一种是人类文明发展所应追求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