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学大寨和学小岗

火烧 2011-08-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对比分析学大寨与学小岗,探讨大寨精神与农村发展,强调陈永贵对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贡献,突出大寨村的建设成就与旅游价值。

学大寨和学小岗  

大寨,小岗,一“大”一“小”,对照鲜明无比。大者,大气、大勇也;小者,狭小、自闭耳。  

大寨的领头人陈永贵之所以能当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是因为他给党的农村基层干部作出了带头苦干实干巧干的好榜样,是因为他忠实地执行了毛主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线,进而成为了出色的农村社会实践家,坚持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杰出带头人,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新中国农民的优秀总代表。“改开”开始以后,无耻之徒们对陈永贵进行了百般的挖苦嘲讽与无情否定,为“官场文化”的确立和大肆泛滥铺平了道路。  

“农业学大寨”,是毛主席发出的伟大号召,同“工业学大庆、全国学人民解放军”一起,在上世纪的中国60——70年代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就农村而言,大寨之路就是中国农民应走之路,大寨精神就是中国农村及农民应该具备的精神,陈永贵为大寨之路的开拓和大寨精神的创立贡献了一个农民兼农村基层干部超常的智慧、极大的精力和非凡的才干,这显得多么难能可贵呵。陈永贵真不愧为毛主席的好学生。  

历史只青睐为极大多数人敢于和甘于付出、善于付出与不惜付出的人,同时毫不客气地抛弃那些说得冠冕堂皇、却为极少数人图谋利益的人。  

     

据简单资料介绍:“中华第一村——大寨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后进行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开辟层层梯田,并通过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因此,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表扬,并于1964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农业学大寨’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李先念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曾相继视察大寨,国外有国家元首,政界要人和友好知名人士,国内有各行各业的人士,共有上千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大寨,来自海外地区134个国家和地区的达2.5万多人。”“现在的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层层梯田庄稼葱绿,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人民热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已经大有改善,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大寨相续开发了民族团结林、知青林、军民池、周恩来休息厅、支农池、联建池、陈永贵墓地、老英雄墓地、郭沫若诗碑、孙谦纪念地、大寨展览馆、陈永贵雕像、团结沟渡槽、大寨文化广场、大寨文化展示馆、大寨梯田<狼窝掌>、大寨生态园,开放了陈永贵故居、大柳树、火车皮式窑洞、大寨新居、周恩来住址等旅游景点,为大寨增色不少。”——假如本草民康健,定会去大寨村一游,以使自己少一个人生的遗憾!  

   

关于小岗村,网友们已经说得够多的了,今天,我想引录并分析一篇2006年3月发表在经济日报的文章,见下面(草民有删节):  

改革典型安徽凤阳小岗村如何成为发展典型  


  

   

  1978年11月的一天晚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一份承包责任制的文书上按了鲜红的手印,从此,中国农村开始了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性变革。但在“敢为天下先”的辉煌之后,小岗村却渐渐放慢了前进的脚步,始终未能迎来发展的春天。(草民注:再加快“前进的脚步”,就退回到奴隶制社会去了。起步时是暮秋,“发展”的前面则是寒冬了。)  

 小岗村名片  

  人口:108户人家, 476人 人均收入:4000元,第一产业:粮食、葡萄、养殖。  

第三产业:外出打工、旅游公司、养殖小区。  

工业:一个电缆厂、一个面粉厂将陆续建成投产业,张家港长江村的窗体顶端汽车配件厂将搬迁到小岗。  

如果没有28年前的那场震惊全国的包产到户的风险,小岗村也会像分布在我国其他地方的许多村落一样默默无闻。即使现在看去,它也并无二致———一条笔直宽阔的“友谊大道”,路两边各有一排疏间有距的松柏、广玉兰和黄杨。村外是土坡“岗”和大片的葡萄园,村北不远处有一座现代化的特种猪养殖场,那里不时有猪叫声传来。  

  18位农民立下  

  包产到户“生死状”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全县有名的穷困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后,家家户户都要外出讨饭。全村没有一间砖瓦房,许多农户的茅草屋破烂不堪,家徒四壁,有的穷得全家只剩一床棉被。  

  1978年秋,凤阳遭遇特大旱灾,粮食欠收,不少农户又开始准备出门讨饭。11月底的一个夜晚,队干部召集全村人开会讨论生产问题。最后,他们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包产到户!昏黄的灯光下,18位农民神情严峻地立下“生死状”,在一张秘密契约上一一按上了鲜红的手印。会议一结束,他们连夜将牲畜、农具和耕地按人头包到了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序幕,由此载入史册。(草民评注:孰是孰非,得由历史来作定论)  

  小岗实行“大包干”,一年就大变样: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跃升为400元,震惊四邻。(草民注:这就证明,小岗村人原先是绝对拒绝“我为人人”即厌恶集体生产劳动的,他们还停留在朱元璋时代,或许还更遥远。)这一变化不仅结束了小岗村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而且上缴国家粮食3200多公斤。小岗的成功使周边群众纷纷仿效,“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视察小岗,并对小岗村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一年跨过温饱线  

  20多年没过富裕坎  

  听说记者要前往小岗村采访,凤阳县政府的两位干部马上说:“那个地方有什么好采访的,多年来一直没什么变化。”用他们的话说,小岗村是“一年跨过温饱线,20多年没过富裕坎”。(草民注:天!那两干部多实诚,但有一点他们不知,小岗村只不过是一个短暂利用的木偶,大人们的目的一经达到,还有小岗村人的好吗?)  

  “大包干”后的20多年里,当全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小岗人却依然沉浸在“大包干”成功的荣誉里,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在吃“老本”。(草民注:何来的“老本”啊?是消极怠工?是讨饭卖唱?还是违法乱纪?)  

  小岗村位于淮河平原的腹地,举目望去地势平坦,没有丘陵。但土地贫瘠,碱化严重,适宜种植水稻、小麦。  

  宽阔的水泥路,两头各有一个气派的牌坊,路两边栽有四季常青的松柏;小学校里时髦漂亮的教学楼;高耸的自来水塔……  

  “与20多年前相比,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远没达到小康。因为农民除了种地卖粮,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小岗发展成这个样子,我都不甘心。”50多岁的段永霞愤愤不平地说,她是当年按手印的18位村民中严宏昌的妻子。在她看来,小岗失去了太多的发展机会。  

  作为村里的能人,在担任村委会主任期间,严宏昌说自己先后搞了8个项目。其中镀锡铜线厂在凤阳县创了三个第一:投资额第一,科技含量第一,利税第一。这个项目后来成为县里的企业。  

  前几年小岗与全国别的农村一样,同样经历着农民负担重、收入增长缓慢的历史阵痛。  

  一再的挫败使小岗村人在与市场的搏斗中败下阵来,只能任由“小岗”这个无形资产被人利用。在“百度”网页上可以搜索到“小岗村”香烟的广告,但是“小岗”这个企业却跟村毫无关联。  

  多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给了小岗不少的支持,小岗也成了外人眼中扶不起来的“阿斗”了。(草民注:依草民之见,阿斗也比复辟倒退的小岗人强上无数倍,应该比作抹不上墙去的稀烂泥巴才合适。)  

  记者在河南碰到的一位县级干部,提到小岗村就很遗憾地说:“小岗村啊,没办法扶持,问题太多。”  

  小岗这块牌子不能闲置  

  在沉寂多年,几乎淡出公众视线之时,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策的提出,错过改革开放发展机遇的小岗村在村党委书记沈浩的带领下,终于又开始发威了。(草民注:可笑,可悲。全国的改开都始于此,这儿又怎么会“错过改开发展机遇”呢?)  

  如今,小岗村的村民们口里说出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发展”和“新农村”。扛了2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的大旗,小岗人发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上,“旗手”落到了队伍的后面!小岗,满怀求发展、建设新农村的迫切心理和渴望。(草民注:什么“旗手”?小岗人不要脸,作者也不要脸,当起了复辟倒退的吹鼓手。)  

  2005年6月19日,小岗村投资300多万元的大包干纪念馆建成开馆。纪念馆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纪念馆已经被列为省、市、县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10所知名高校定将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草民注:建馆的资金哪来的?至今6年过去了,该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吧?)  

  2006年2月18时下午2时,70多户小岗村的家庭代表在村委会开会,会后宣布,“小岗村发展合作社”要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用农民的土地。  

  严俊昌告诉记者:“来参加会议的70多户村民100%都同意将土地返租给合作社,在合作社先给租金的情况下,大部分同意出租,租期暂定5年,5年后,农民可以以土地入股分红,或者重订租金。”(草民注:不是分了好吗?怎么又“70多户村民100%都同意将土地返租给合作社”了呢?“一包就灵”呀?不知道是从哪里学来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老一套。)  

  小岗全村1800亩土地,除了400余亩已经种植葡萄外,沈浩打算将其他的土地全部纳入合作社,将集中起来的土地种植高效饲料和蔬菜。  

  按照这种集体经营模式,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小岗村与上海三农公司达成协议,今年在小岗村兴办国家标准化的10个养猪小区,年出栏5万头,吸收60名村民就业。  

  “根据村民代表的讨论,小岗在未来几年内还会出现种猪生产协会、物业社等集体组织,还计划成立8个不同类型的“社”,按照现代工厂的管理模式来经营小岗村,在3~5年内确保小岗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沈浩向记者透露。(草民注:“土地分光政策”宣告失败了,要以“集体组织”的形式来取代单家独户的封建模式了。 “草民注:让事实说话、让实践检验”在小岗村也得到了验证。)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小岗人计划在小岗建设大约占地15亩的农贸市场。农贸市场有100个摊位,每个摊位年租金200元。  

  沈浩踌躇满志地告诉记者:“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岗村应该重塑辉煌,(草民注:从来就无“辉煌”可言,又何来“重塑”之说?)在农村发展方面把红旗再树起来,我们争取成为‘富裕起来的典型’。”(草民注:那是一万年以后的事了。所谓的“红旗”已经倒下去了。不客气地说,三十年来的小岗村从原先一家一户的乞讨,变成了“合法”的大规模的乞讨,赐钱赐物者就是政府、企业、老板,难道,还有比这更值得当做永久的笑柄的吗?!)  

我不禁想起了大寨,想起了南街,想起了华西,……于是,压抑的心情也渐渐地变得开朗起来。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去,人间正道是沧桑嘛。  

                                                           2011.08.17晚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