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飞机失事以后,新闻的理想是什么?

火烧 2022-03-2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飞机失事后的新闻理想,强调真实与及时报道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现实困境与公众关注焦点转移。

  

1.png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终有一天,我要用我残损的笔,写一出最悲的悲剧,来见证那一群卑鄙者,最无耻的高尚。”

  1

  传统的新闻报道,讲究五要素,即新闻的5个W。

  指一则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为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 )、何人(who )。

  这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五个方面,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其中,新闻报道的第一要义,是真实,要尊重客观事实。

  后来,互联网信息时代开启新篇章,传统纸媒衰败,新媒体时代到来。

  五要素变成了三要素——新闻的必要因素是新、事实和报道。“新”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被报道的事实刚刚发生,另一种是被报道的事实早已发生,但刚刚被披露出来。

  不管是传统纸媒,还是如今全民自媒体时代,新闻事件都有两个通性:依据事实,及时报道。

  美好的希望,痛苦的绝望,只要是真实发生的,就都应该被公众所看见。

  ——掩埋灾难,粉饰太平,那就不是新闻了,是童话。

  2

  东航MU5735航班失事事件引发多方关注,132人的“失联”,更是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实际上,若不是飞机失事,3月21日登上热搜的悲剧新闻话题,应该是另外两个:

  丹东殡仪馆车祸和邯郸车祸。

  3月19日,辽宁丹东,振兴区殡仪馆院内,王某龙驾驶的轻型自卸货车因制动失灵导致车辆失控,与院内车辆发生碰撞,致3人死亡;

  3月20日,邯郸车祸致使4死10伤,肇事司机刘某北长期服用某镇痛类处方药,因超量服药,酿成祸端。

  原本新闻报道和公众目光,应当是聚焦讨论“车祸猛于虎”的话题,可是突然东航飞机出事了,车祸的事和相关的新闻报道,便少了许多。

  这也从侧面验证了另外一点:传统的新闻媒体,已经逐渐沦为市场化的新闻媒体。

  简而言之,公众聚焦的目光在哪里,新闻报道就去了哪里。

  实际上,新闻报道,也并不能全然做到公平公正。

  3

  东航客机失事当天,微信团队给所有的公众号号主后台发了一则通知:

  通过拼凑炒作旧闻,挑起对立情绪,发布不实信息误导公众,微信平台坚决打击此类违规内容和帐号;

  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发布不实信息将会干扰调查工作正常开展,希望大家理性发言,一起用实际行动支持救援及调查工作开展。

  这里,等于是微信官方给飞机失事事件的相关报道,定了两个底线:

  第一,可以发言,支持发言,但要理性发言,可以说真话,但是不能瞎编乱说。

  第二,灾难发生是既定事实,散布谣言在大众情绪低沉的时候干肮脏事,会受到惩罚。

  也就是说,公众现在争论的,要不要灾难发生后第一时间去报道相关新闻事件,要不要去采访受害者家属,这是不是违背了新闻伦理和道德底线,其实并没有争论的意义。

  过刚易折。

  如果媒体和记者全部沉默,新闻的事实谁来采访调查?讨论新闻伦理之前,得先有新闻存在的事实才行。

  甚至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听到了新闻报道中出现了飞机残体和遗体碎片后,都表示“不敢看”了,听到记者去采访受害者家属了,又在斥责记者“吃人血馒头”。

  文臣比武将更难,就在于说话写字的,永远不会绝对胜利,不像武将,一个倒下一个站着输赢立判。

  你写什么,你说什么,总有人会认为你错。

  “没有一个文字工作者,可以让所有人都心悦诚服。”

  娱乐的八卦、花边的趣事,人们争先恐后地围观;专业的报道、客观的事实,深度的新闻报道,遭到诸多质疑。

  今天的观众和读者,总是在问,为什么国内的深度调查记者,越来越少了?

  ——天津塘沽爆炸事件以后,那两个深入危险之地的调查记者,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的事迹不被报道。

  是舆论环境、是言论边界、是政治觉悟,扼杀掉了太多人的新闻理想。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

  新闻讲求真实性和传播性,公众也有知情权和表达个人观点的自由。

  但是像飞机失事此类的重大事故,属于公众的集体伤痛,面对共同的伤痛,公众有沉默的自由,也有发声的权利。

  遇难者家属,也属于“公众”之一,同样有知情权和表达权。

  每个人对待伤痛和面对负面情绪的方式不一样,有人习惯打碎了牙自己咽下去,有人习惯于表达倾诉痛苦。

  ——说出来还是咽下去,这都要尊重家属的个人意见。

  他不愿意说,不愿意面对镜头,记者就不要去打扰;他愿意说,愿意接受采访,那么就尊重他的意愿。

  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无法安抚遇难者家属的心理创伤,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主观意愿。

  记者采访没有错,家属表示“我愿意讲述”,也没有错。

  世人有个通病,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一定是对的,并且,还非得把这一套观点强加灌输给别人,“不认同我的观点的人,都是脑子坏了的。”

  ——秉持这种想法的人,有病,得治。

  正是因为愚昧者和激进者太多,所以人群之中才会充满了乌合之众,而正是因为乌合之众声势浩大人数众多,所以秉持客观新闻报道的理想主义者,才会举步维艰。

  5

  警察和记者,可能是这个世界上,见过听过悲剧最多的职业。

  如果说,一起空难悲剧,公众难以承受痛苦,那么几乎是每天都在见证悲剧发生被悲伤情绪包裹的警察和记者,他们要如何心理疗伤?

  看新闻的人都痛苦不堪了,细想一下, 身居痛苦新闻中心的那个写新闻的人,是不是要承受更多的痛苦?

  所以,李依依跳楼自杀后,那个差一点就抓住了她的消防官兵,后来长期处于心理障碍的抑郁症里,一直都在接受心理治疗...

  童话固然美好,情话固然浪漫,可是真话,再残酷,也是真话,新闻再悲痛,也是新闻。

  这不是我们愿不愿意接受的事情,这是我们无法掩盖必须面对的事实。

  痛定思痛,悲剧才能给人更加坚定前行的力量。

  6

  我们必须承认,当下的社会风气,就是一个功利至上的特性外加一个精致利己主义的盛行。

  所以,高快好和假大空,就成了主流基调,在这种氛围环境下,新闻的理想就远远败给了理想的新闻。

  上面的人喜欢听好的故事,下面的人不爱看悲剧的真实。

  深度调查是极少的,卧底记者暗访出来的新闻,多半也是公众下意识里都知道的。

  以前的记者,卧底黑矿,解救奴工;现在的记者,暗访足浴店,扫黄打非。

  甚至于专业的新闻记者,都去了时代娱乐周刊。——无他,主要是风险低还挣得多。

  仅剩下的那一小撮还坚持新闻理想的人,还要面对常人不能忍受的“审核压力”和“报道压力”以及诸多责骂。

  人人都急着写书撰文成名得利,吃力不讨好的新闻理想,犹如风中残烛。

  【许多年以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

  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流合污。

  十年饮冰,热血难凉。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新闻不绝,理想不败。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坚持新闻理想的年轻人,献给所有信奉正义和良知的媒体人。

  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以我血荐轩辕。  

2.jpg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