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再谈毛主席诗词“悼屈原”

火烧 2010-06-17 00:00:00 文艺新生 1043
文章探讨毛主席诗词悼屈原的版本争议,分析口误笔误对原意的影响,指出误传导致的荒诞解释,强调历史真相与诗词原意的重要性。

                再谈毛主席诗词“悼屈原”

           东方秀丽 时间:2008-06-21 16:34:18发于新浪博客
 
向我推荐此诗的朋友讲,是其父文革前从一位在中南海工作的高层人士处得来,据称是毛主席回湖南故乡时所作

    有朋友告诉我确有版本如刘继兴所说。但即便真有那种版本,这诗也于情于理与事于意都不通顺。在那种版本基础上的解释,更是牵强附荟、指鹿为马,凭想当然信口开河恣意发挥,结果如画虎类犬、荒诞离奇,使正常人瞠目结舌百思而不得其解。

    对于出现这种情况,分析起来,不外乎是以下几个原因所造成:

1、“手中无有杀人刀”之所以变成“手中握有杀人刀”,是因“无”与“握”发音相近,疑为口口相传时的口误
    我国各地方言五花八门,其音相近其意相远者比比皆是。不同地域之人日常会话尚且时有误会。毛主席这首诗词当时并未公开发表,只在少数上层人士中流传。口口相传时发生口误,自然也就在所难免。然而这一误,却使此诗之意与原诗原意天差地别

2、“艾蒲太盛淑兰少”之所以变成“艾萧太盛淑兰少”,是因“蒲”与“萧”字形相似,疑为笔笔相传时的笔误
    中国汉字书法种类繁多,其形相似其意相远者不在少数。草字书法并无一定规范,加上各人手写草字、简化字手法不同,更有甚者是龙飞风舞,别人也确实难认。笔笔相传时出现笔误,看来也是并不奇怪。不过这一误,只是创造了一个新的植物品种。

3、“一跃扑向万里涛”何以变成了“一跃冲向万里涛”?这“扑”与“冲”,发音既不相近,字形也不相似,无论是音或形,二者都相去甚远,这个变化从何而来?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认真推敲,方才恍然大悟:原本的屈原,面对国破家亡,手无寸铁,无力回天。既不愿降敌献媚,又不愿被俘受辱。悲愤已极、万念俱灰,只得张开双臂,扑向万里波涛,拥抱死神去了。可是现在不同了,口误笔误者们让屈原手中握有刀,并且是杀人刀。为了状其行色,“扑”字就不合适了,于是乎,屈原就不得不手舞杀人刀,“冲”向万里涛。这那里是投江自尽?分明是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去了。(整个一中国古代版的海军陆战队)

附1:东方秀丽版毛主席诗“悼屈原”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无有杀人刀。
           艾蒲太盛淑兰少,一跃扑向万里涛。
附2:刘继兴版毛主席诗“悼屈原”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淑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