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田忠国:海洋战略的要义不在于消灭对方,而在于保护自己

火烧 2011-06-0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强调海洋战略的核心在于保护自己,而非消灭对方,并指出其建立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基础上。同时探讨阶级斗争与价值目标的关系,强调指导思想对制度形成的关键作用。

田忠国:海洋战略的要义不在于消灭对方,而在于保护自己  

田忠国  

海洋战略的要义不在于消灭对方,而在于保护自己,包括空天战略也是如此,也必须如此。因为,人类历史证明,以消灭别国为唯一目标的国家,无一不最终被消灭。这一历史证明,中国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从陆、海、空三基来说,海基最隐蔽,相对于空天来说成本最低,所以,拓展海洋战略是打造强国的必要条件。  

但是,不论是海洋战略也好,空天战略也罢,均建基于意识形态这个基础上。  

或许有人反驳我们的观点,但當代國際政治關系學科創始人摩根索明确告誡:“政治制度是一切存在的核心,是意識形态存在的本質,是社會價值體系的生命線,是黨政軍、工商貿、學文外(教育、文化、外交)等等一切的根本保證。任何膽敢擅自挑戰、動搖、颠覆甚至哪怕是惡意诽謗,肆意诋毀基本政治制度的人與行,殺無赦滅無情。”  

由此可知,海洋战略也好,空天战略也罢,如果离开政治制度就如同断线风筝。但是,政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呢?是指导思想所形成的价值标准、价值目标。价值标准是制度排序的基础,制度排序是实现价值目标的保障。价值目标呢?往往以指导思想为核心,向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等等系统辐射,激活系统创造力。系统创造力的大小,一是检验指导思想对错的标准,二是实现价值目标能力的标志。毛主席曾经说,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  

毛主席说得对不对呢?  

要分析毛主席说得话对不对,就得从阶级斗争是什么说起。或许有人说,这个好回答,马克思早就说了,是两个不同阶级的斗争叫阶级斗争。但关键问题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了剥削压迫阶级之后呢?有人认为,随着剥削压迫阶级的消失,阶级斗争也消失了。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剥削压迫阶级的消灭,不等于剥削压迫思想文化的消灭,这是一。其二,在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后,社会利益结构虽然趋向于合理,但这个合理还建基于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而价值规律还带有深深的资产阶级的烙印,是产生资产阶级思想的温床。其三,再看社会结构,无论在政治怎么平等,但在权力分配上有着天然的不平等,这就无法避免的使人产生等级观念,加之封建社会在中国流传数千年,等级观念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土壤。等级观念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官僚主义。  

由此可知,思维上的阶级斗争,在执政党内部是客观存在的。  

大家知道,政治制度是建立在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的。  

不同的指导思想,必然选择不同的政治制度。  

不同的指导思想,是由不同思想的人体现的,也就是说,人是思想的载体。  

由此可知,不同思想的人有不同的政治理想,也即价值目标。不同政治理想的人掌握权力,必然推动自己的政治理想。由是观之,毛主席的阶级斗争论,是以政治制度,也即政治权力的阶级性质而展开的。换言之,就是为政治制度不被改变提供保障的。因此,不论是从价值逻辑上说,还是从客观逻辑上说,都已经证明毛主席的阶级斗争论是唯一正确的。  

当然,我的这个结论,是立足于党的宗旨、党和国家性质而得出的。如果要立足于颠覆党的宗旨,颠覆党和国家性质,颠覆国家政权的性质上说,我的这一结论是错误的。所以,不同阶级的价值标准、价值目标,对于同一件事得出的结论也是完全相反的。从这一角度说,不同阶级是无法取得共识的。因为,共识的基础是建立在同一阶级的统一价值标准、价值目标的基础上。  

因此,从国际搏弈的角度说,首先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搏弈。  

而意识形态的搏弈,从逻辑上说,就是价值标准、价值目标的搏弈,因为,通过价值标准、价值目标的搏弈,可以达到破坏或解构对方政治制度的目的。而解构对方政治制度的体现,是另一方对经济制度,包括生产资料、生产关系的重新组合,体现出解构方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国内的这一系列变化,必然体现在国际关系的排序中。国际关系的排序并非体现在经济排名位置,而在于独立自主造成能力和消化创造能力的排序。  

或许有人说,本文谈的是中国海洋战略,与上面所说的问题没有关系。其实,前面我早就说过,海洋战略是政治制度的延伸。换言之,如果说指导思想、价值标准、价值目标是政治制度的土壤,政治制度是一棵树的话,农业战略、工业战略、科技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等等、等等,包括海洋战略和空天战略,都是这棵树上的枝柯。本文题目就点明了,海洋战略的要义不在于消灭对方,而在于保护自己。但关键问题是如何保护自己。建航母或者建空天飞机,是保护中国安全的表达,但自我保护的表达,需要国家战略意志支撑。  

国家战略意志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政治制度的意志。  

二、建造航母和空天飞机的意志。  

三、保护政治制度的能力和建造航母、空天飞机的能力。  

四、政治制度、航母和空天飞机的辐射能力。  

五、激活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向往的能力。  

“要做世界强国,必先做地区强国;要做地区强国,必需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要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必先拥有硫球群岛;要拥有硫球群岛,必先收复台湾;要收复台湾,必先完全控制住朝鲜半岛。”据说,以上是梁光烈将军说的,不知真假。但不论是谁说的,都可以说是中国崛起的不二法门。或许有人说,我这样说是自我否定,因为,我多次撰文说中国的命门在中东。但是,我和梁光烈将军的观点有没有矛盾呢?其实没有。因为,控制朝鲜半岛的同时,还必须拒敌于千里之外,也就是说,筑好战略防线才可以做梁防长说的一系列工作。  

当然,海洋战略不仅仅是航母问题,更重要的是个以点控面的控制问题。以点控面的难题在于,有些岛屿不适于人居。而适于人居的岛屿,也因其交通不便及少有人乐意去经受孤独的磨炼。所以,国家有必要为乐于上岛居住的群众提供三方面的便利条件,一是制造快速飞艇,免费提供;二是国家提供生活资料,确保岛上生活;三是提供武器装备和通信设备,保持与陆地的同步联系。  

同时,加快研究中国诸海区开发方案,并付诸实行。当然,开发方案应有长、中、短期目标或者说计划。长远目标,应与研制开发工具计划相配套,这样才能为长远开发目标提供支撑点。  

在写作本文过程,我发现了张文木先生的一个观点:  

“我们争取最好结果,同时也要做好最坏准备。最坏结果是美国政治被大财团“绑架”,与欧盟通过北约实行“跨地域行动”联合向中国发难。这当然需做最充分的军事斗争准备。但与美国不同,中国军事斗争准备的极限目标并不是打败美国,更不是将美国逐出太平洋,而是通过斗争迫使美国回到二战后美苏中等国建立的雅尔塔体系之中,并由此追回雅尔塔体系赋予中国在台湾的主权权利。这样的目标是有理、有利、有节的,因而也是可持续和有胜算的(引自张文木“中国海洋战略不为打败美国”一文)。”  

我的理解,张先生的这一观点,应该是中国海洋战略的底线,或者说基本原则。如果在这一基本原则下,可以看到张先生对中国海洋战略基本架构的构想。但是,我以为,在思考中国海洋战略的同时,应该把海基纳入全球制衡的范围之内。反之,如果让美国掌控了海基战略的全部控制权,中国就丧失了与美国斗争的活动空间。中国丧失了与美国斗争的活动空间,同美国斗争就失去了战略空间的制胜点。失去战略空间的制胜点,要想取得斗争的最后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般认为,中国现在没有能力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抗,这是事实,但局部对抗能力中国还是有的,而且有强大的对抗能力。换言之,中国不同美国搞全球性对抗,但完全可以在全球战略制胜点上与之对抗。因为,人类历史证明,在双方力量悬殊巨大的情况下,没有制化式对抗,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换言之,强与弱之间,只有弱者的配合,没有强者的合作。  

而强与强之间,对抗则是合作的媒介,合作是对抗的另一种形式。所以,立足于海洋战略旨在保护自己,以对抗撬动合作,才可以有效拓展中国的生存空间。  

2011-6-8  

  

附:张文木:中国海洋战略不为打败美国  

http://opinion.huanqiu.com/roll/2011-06/1738994.html  

  

  

历史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曲谱  

田忠国  

历史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曲谱,虽然历史时代不同,演奏者有异,但其价值指向永远只有一个,捍卫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与爱国主义相对立的,是一首卖国主义的小调,虽然小调有时能蒙得个别人的喝采,但却无法掩盖其卖国主义的主题。现实是爱国主义与卖国主义此消彼长的变奏,但未来终会在中国大地上唱响红歌,重新縯绎历史逻辑的歌板!  

  

  

牧野征夫的逻辑  

(本文是网友的分析,本人未加一字。)  

这种家伙理性分析根本就没有,只是把你树成一个靶子,然后给你贴一个标签“坏人”,然后自己戴上帽子,帽子上面写着“好人、民主、自由”,然后拿出枪对你射击。最后欢呼,“正义战胜了邪恶”。这种老套路的表述,由于太无耻,所以,我们不屑于使用这个方式。但,当今的许多不读书的小孩还就能被这种方式欺骗。特别是当这些欺骗者通过痛斥社会不公的表演下,更能奏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