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王宗立:对政党的一点粗浅认识

火烧 2022-03-15 00:00:00 网友杂谈 1040
文章探讨政党概念起源,分析古代朋党与现代政党区别,介绍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结合历史与理论阐述政党形成与作用。

  王宗立:对政党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党”和party字(词)源浅探

base64!

  “党”字最早见于篆字体(见上图),上下结构字体,上面为“尚”,下面为“黑”。原初为形容词,意思为:晦暗不明。“黨,不鲜也。”(见《说文》)后引申为动词,作偏私和结伙讲。“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见《论语·卫灵公》)后来这个字由动词引申为名词并衍生出血缘关系的亲族(《礼记·坊记》“睦于父母之党”)、地方管理单位的乡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政治性质的朋党等含有组织性质的团体。

  尽管宋代政治家欧阳修在《朋党论》开篇即言“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希望君主分清朋党是君子的朋党还是小人的朋党,但在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视朋党为坏事情而对之高度警惕。如,为防止大臣及地方官吏结党营私,汉武帝制定“阿党附益之法”。尽管如此,但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不同的利益派别,历代又不乏党争。秦汉有,唐宋及至明清也有。例如唐朝的牛党、李党之争,宋朝的元丰、元祐党争,明朝的东林与阉党之争、清末的立宪派与保皇派之争等。

  在古代西方,党即“政党”,其英文为“party”、法文为“parti”、德文为“partei”、西班牙文为“partido”,都源于拉丁文词根“pars”,本意为“一部分”,后引申为社会群体或者政治派别。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古代中国的朋党,还是古代西方的政治派别,还都不具备现代意义上政党的条件。

  二、政党的起源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最早诞生于17世纪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社会大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为标志的个体作坊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大变革时期的英国,是代表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社会大生产要求的英国资产阶级在与代表落后的工场手工业为标志的小生产要求的英国封建贵族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和工具。17世纪70—80年代,这两个阶级围绕王位继承问题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大集团,一个代表封建贵族阶级,另一个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分别叫“托利党”和“辉格党”,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两个政党。因利益对立,托利党和辉格党内部的“宫廷党”和“乡村党”经常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往往与托利党和辉格党的权力争夺相互交织,因而错综复杂。这说明当时它们还没有成长为成熟的资产阶级政党。后来,托利党变成了今天的保守党,而辉格党变成了自由党,与工党一起成为活跃在英国政坛,在竞选中轮流执政的主要资产阶级政党。

  三、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观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立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政党是阶级的一部分,是由本阶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分子组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第六章)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6第8次印刷》)。由政党的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如下主要观点:

  (一)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又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首先,政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政党,其产生的深层根源是:生产力进步到机器大工业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个体的小私有生产)阶段,从而必然要动摇建立在工场手工业基础上的封建贵族阶级的统治,必然要被适应当时先进的机器大工业要求的资产阶级所取代。正如恩格斯所言,“我在曼彻斯特时异常清晰地观察到,迄今为止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产生现代阶级对立的基础;这些阶级对立,在它们因大工业而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里,因而特别是在英国,又是政党形成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史的基础。”。其次,政党应自身阶级利益需要的阶级斗争而生,也必然是开展阶级斗争最理想的工具。起初,阶级内部的单个成员一般在为维护个人利益而各自为战,但因着相同的利益、相同的意识判断和斗争实践的教育,为了增强力量、提高斗争效果,确保在斗争中取得胜利,他们必然最终要有意识地联合起来,协调步调、整合力量、共同采取一致的行动,而且会推出来专门领导阶级斗争的最活跃、最积极、最先进的阶级成员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即政党来精心谋划、全力推动政治斗争的开展,争取斗争的胜利。正如列宁所言,“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势必变成政治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

  (二)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由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又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可知,政党天然的是为争取和维护阶级利益的需要而诞生的,因此阶级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也就是说在私有制尚不能退出历史舞台、从而阶级对立不可能消失的、相当长的人类历史阶段,每个社会成员都会因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不同而自然的居于不同的阶级当中,即:不存在没有阶级归属的社会成员。而作为从阶级内专门推出来的、由少部分阶级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先进的成员组成的相对独立的政党,其存在的社会基础自然属于特定的阶级,它不可能是所谓超越任何阶级的、属于全人类的政党。

  (三)政党纲领是政党的旗帜和灵魂。政党的纲领是政党对自己的性质、特点和历史使命的标志和宣示,是团结本党、引领本阶级成员为实现阶级使命而奋斗、争取其他社会成员理解支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概括。对此,恩格斯强调,“一般说来,一个政党的正式纲领没有它的实际行动那样重要。但是,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列宁则从相反的方面指出,“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纲领,就不能成为政治上比较完整的、善于在任何转折时期始终坚持自己的路线的有机体。”可见,政党的纲领是政党为维护本阶级利益、实现本阶级使命不可缺少的意志标志,是政党的精神旗帜和思想灵魂,失去它,政党将失去精气神,必会有涣散之虞。

  (四)执政或参政是政党的首要目标。阶级斗争的实践告诉人们,维护阶级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夺取领导社会的政权,成为执政的政党或者参与政权活动的政党。马克思说,“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列宁强调,“任何政党,特别是先进阶级的政党,如果在可能取得政权的时候拒绝夺取政权,那它就没有权利存在下去,就不配称为政党,就任何意义上来说都是渺小的无用之辈。”在夺取和掌握政权上,无产阶级政党是这样,资产阶级政党也是这样。无论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等无不如此。

  (五)开展政治活动(斗争)是政党的天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斗争是事物运动的动力和存在方式。同样的,作为为了完成政治纲领或者说历史使命而开展政治活动的政党,就其政治活动的本质而言,它就是广义的政治斗争。之所以说是广义的政治斗争,是因为它既包括狭义的即纯粹的上层建筑层面的斗争,如为了夺取政权而进行的政治的、法律的、军事的、外交的、意识形态的斗争。当然也包括为了实现政治纲领,针对巩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开展的发展生产力的经济斗争,以及为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而进行的一切形式的斗争。

  (六)一定的组织原则是维系政党的纽带。任何团体要存在下去,必须有一定的组织原则来维系。资产阶级政党在组织原则上,源于对资本独立自由的渴求,它们把自由、民主、平等绝对化、抽象化,把分权原则作为政党及组织其政权的基本原则,而对集中、严格的纪律约束则不太重视。比如,无论是美国的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他们平常的组织关系比较松散,只是在选举时,才加强中央与地方党组织的联系。而且党员的入党和退党都远不如社会主义政党严格。应当说,这种片面强调分权原则的倾向,虽然有时看似保障了人的自由,但却影响了公共权力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对群众力量的组织和发动,导致许多关系到全民的全社会的大事好事办不成、办不好,故而在实际上损害了每个人的自由。与之相反,共产党坚持辩证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既强调民主分权,也强调统一集中,把民主集中制,即把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作为最根本的组织原则。这样既克服了资产阶级政党分权造成的缺点,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的不民主、不科学用权的危害。但无论是分权原则还是民主集中制原则,都是政党存在的必要纽带,只是由于阶级性不同,它们在维系本身存在方式上不同罢了。

  我们结合政党历史,按照上述观点来分析两种阶级归属的政党,不难得出如下结论:资产阶级政党是以古典和新自由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以分权原则为组织原则开展政治活动,以维护、发展和实现资本集团的利益服务的政党。而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组织原则开展政治活动,以维护、发展和实现劳动群众利益服务的政党。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