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香港深层次矛盾实录之二--资产阶级如何控制议会及政党

火烧 2010-05-31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深入剖析香港资产阶级如何通过功能组别制度控制立法会与政党,揭示一国两制下资本主义渗透及资本家对政治权力的操控,重点分析香港议会结构与资本影响。

资产阶级如何控制香港的议会及政党


一国两制 - 修正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协商产物


「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从来没有一个地方的宪制文件,可以这么赤裸地支持资本主义。可是这个最荒谬的事情,却竟然出现在我们的祖国大地上。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正跃跃欲试「改革开放」,当时远在祖国南方的香港总督,却正担忧着1997香港的主权问题。在1979年到1984年期间,中英双方就香港的前途总共进行了八轮谈判。起初,英国人担心九七年后的利益会受损,提出以主权换治权。但是这种荒谬的建议,很快被否定。正当英国人无计可施,香港资本家蕴酿撤出香港之际,提出了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行,这个建议在当时来说,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置信,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怎可能容许资本主义在自己的南方大门长期生长。但是,大家却万万没料到,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容许香港的资本主义长期存在,而且还要将资本主义引进到自己的身体里面。为此,香港作为资本主义的样板,同时亦作为引进外国资本的窗口,就必需好好保存下来,这种剥削制度在及后的十多年内引进到国内各大城市,当香港回归的时候,再没有人怀疑坚持一国两制的决心了,因为大家都看到资本主义已经渗透到全中国。


所谓的一国两制,只不过是修正主义与殖民主义协商产物,其作用是用来保护资产阶级,确保剥削制度长期滋长。后来被说得神性不可侵犯的基本法,也只是由一群为既得利益者服务的精英所草拟,这些「精英」当中还包括李柱铭等亲英人士,直到xx事件前,李柱铭等人一直是基本法委员会的草委。


功能组别 - 资产阶级的代理人


在英殖时代,香港立法局大部份时间只是英国人的把戏,议会内的议员都是政府内定的商家「精英」,没有半点民主成份可言,直到最后十年,英国人为了「光荣撤退」,同时亦为了争取民心 ,方便日后继续影响香港事务,才假惺惺地加入功能组别及引入直选制度。但即使如此,立法局仍只是资本家的花瓶,代议式民主与人民当家作主依然相距十万八千里,普通市民对此亦很清楚。

在回归后,基本法规定立法会规由六十席组成,当中一半是一人一票直选产生,另一半则是透过英国人发明的「功能组别」制度所产生。功能组别分成不同界别,例如商界、金融界、保险界、饮食业界、法律界,表面上是要让社会不同阶层的声音进入议会,但实际上,大多数功能组别的议员都是由所谓「公司票」或「团体票」选出,也就是说,这些票只有资本家们才能投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功能组别的「选举」很有可能早就由大财团协商好,然后再让其代理人被选出或自动当选。所谓功能组别议员,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协商」出来的傀儡。

不过,真正令资本家能以少数控制议会,是基本法规定的分组点票机制。这个机制规定,如果由议员提出法案,必需要由直选及功能组别各自过半数议员支持才能通过。这就是说,只要资产阶级不喜欢,他只要告诉代理人投下反对票或弃权票,法案就会被否决。由于功能组别被资本家所控制,资产阶级否决一个法案,实际只需要十多票!香港很多关乎民生的法案,例如:设立最低工资、设立养老金、公平竞争法、扶助贫弱、回购领汇、就是这样被资产阶级一一否决。

而当政府主动要提出一些有利资产阶级的法案时,功能组别的代理人又会立即与亲政府的议员共同行动,在「发展经济」的美丽口号下通过这些掠夺民脂议案。比如说:通过高铁669亿方案、把香港的隧道桥梁私有化,这些明显利益输送的项目,也是在这个荒谬的资产阶级议会下通过。


值得留意,香港资产阶级不仅在香港横行霸道,他们对内地劳动阶级的剥削同样不手软,香港某些地产商垄断了香港的一切,到了内地城市他们同样团地炒楼。在香港反对最低工资的那群资本家,到了内地就剥削农民工。这些人甚至向香港特区政府及广东政府施压,反对内地提高最低工资,「爱国」只不个是方便他们榨取利润的工具而已。

香港建制派的前世今生 -由革命到反动

香港的政党政治起始于80年代英人引入代议政制,形成于90年代立法局部份直选,在上世纪80年代前,香港没有政党,而只有工会及草根团体。政党政治是在80年代港英政府引入区议会直选后方才形成,但政党的形成反而使民间力量被掏空,直到二千年后,社会矛盾加剧,民间组织才稍稍再度活跃。

香港的政党可简单划分为亲建制派以及反对派。亲建制主要力量包括香港民主协进建港联盟(民建联)、香港工会联合会(工联会)及自由党,民建联是香港现时最大的政党,而工联会则是全港人数最多的工会,自由党则是一个完全服鹰于新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政党,力量比较薄弱。

民建联和工联会的成员,不少为传统左派,他们在一九六七年曾发动著名的反英抗暴运动,对抗当时武装到牙齿的殖民政府,可惜由于港英的强力镇压以及斗争策略错误,运动后期并未得到普罗群众认同,整个斗争很快被扑灭。在70年代,传统左派力量依然在小区及大学内活跃,当时大学内毛派亦是其中一鼓主导力量,但在林彪事件后及文革结束后,部份毛派开始对时局失望,而另一部份传统左派则紧跟大陆资本主义路线,此后这鼓「左派」力量除在一九八九年短暂与官方路线不同外,一直到现在都紧随中央路线。

一九九一年「传统左派」力量整合,成立民建联,试图夺取直选议席。民建联的成份,除了一般的普罗大众外,其核心部份还包括小资产阶级。在最初的数年,民建联并未有优势。但在回归后修正其路线,开始向中产阶级甚至资产阶级靠拢,同时收编新界乡事派及多名地区政客,财力人力均能大大扩展,其成员多次被委任为行政会议成员,在区议会中,建制派已占据大部份议席,但在立法会直选议席中,却一直未能突破与反对派的四六比例。

特别一提,建制派在二零零三年反对廿三条立法的运动中,曾经备受打击。二零零三香港经历沙士事件,经济危机挥之不去,同一时间,特区政府则强行通过国家安全法,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二零零三年七月一日回归日当天,终于触发超过五十万群众上街抗议,政府最终在自由党「变折」的情况下搁置立法,由于建制派多年为政府护航,在七一后被受民众唾弃,在二零零三及零四年的选举中,建制派遭到惨败。直到四年后的选举,建制派才能卷土重来,成为第一大党。

一直以来建制派都被视为「爱国」阵营,然而其成份却一直被质疑。2008年特区政府委任民建联副主席苏锦梁担任高薪厚职的政治官员,但却被揭发拥有加拿大国籍,而另一名被任命的自由党成员亦拥有居英权,社会纷纷质疑这些人双重效忠。而在关键的环节上,例如领汇事件、高铁事件建制派均会站在资产阶级的一边。

由反英抗暴的爱国左派,走到维护资产阶级、拿外国护照的建制派,这一转变实在似曾相识,在祖国大陆,不少统治阶层同样亦走过这条由革命到反动的道路。


下回预告:

香港的反对派与资产阶级及反共势力关系如何?为何他们能够一直占据60%的直选选票?为何香港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左派?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