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卖 柑 者言》
重读《卖 柑 者言》
晨之风
刘基的《卖柑者言》作于元朝末年。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一直选在初中课本里,当时懵懵懂懂理解其中的意思。对于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不真正了解。随着阅历的增加,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有了自己的体会,越发感觉此文强烈的批判色彩,越发感觉作者的清醒。
文章不长,但是反映的问题深刻。以烘藏后的桔柑徒有外表,讽喻当时社会的统治阶层人物,同样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文章虽是假托卖柑人的语气,对腐败的朝政和黑暗的现实进行揭露,但是正是作者对现实的高度清醒。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斗,奉祭祀,供宾客乎?将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这一段作者没有平铺直叙,而是落笔扣题,波澜骤起。提出问题,先极力写杭州卖柑人贮藏的柑子外观光泽,不仅呈黄金似的颜色,而且坚实似玉;再极力写它里面干枯得像破旧的棉絮,揭露其枯朽的实质。这是在树立批驳的靶子,有了靶子就有了轰击的目标。作者对卖柑者的质问,由一个“欺”字化出。他认为卖柑者的做法欺人太甚,故极端不满。卖柑者必然要做出回答,这就自然而然完成了向第二段的过渡。但出乎作者意料,卖柑者非但不恼,反而笑了。他振振有词反倒质问买柑者,我卖柑子,别人来买,愿者上钩,两厢情愿,从没有人说过什么,为什么单单你这样质问我呢?接着卖柑者针对前面买柑者说的“甚矣哉为欺也”,回答道:“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敢乎?”又是一个“欺”字,不过所不同的是由卖柑者嘴里说了,使买柑者的火气顿时减弱。卖柑者的话看起来是强词夺理,但正从这里就切入题旨:“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能御,民困而不能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醲而饫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这里指出朝廷的武将文臣,都是徒有其表,丝毫没有治理国家的真才实学。这些威风凛凛的庞然大物,不是和我的柑子一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一语道出全篇的主旨。卖柑者的话征服了作者,最后一段写明作者“予默默无以应”,实际上已认同了卖柑者的看法。
刘基是明初颇有作为和胆识的政治家,明史记载他“所为文字,气昌为奇,与宋濂为一代文宗”。有人说《卖柑者言》是一篇触及时弊的战斗檄文,是匕首;它又是一首巧妙的讽刺诗,一朵带刺的蔷薇。作者刘基不愧是兼得政治家的胆识与文学家才气的一代文宗。他只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一隅,由此及彼,来概述社会政治生活的全貌,“托柑以讽”表面繁华、内部溃烂的社会,腐败、黑暗的官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官僚,这不能不说是出奇的高明。
反观现今社会,此文仍然有着社会现实意义。一些干部混进党内,披着马列的外衣却背弃信仰,背弃党的宗旨。追求腐朽价值,追求糜烂生活。拜金主义盛行,唯利是图。近年来落马的一些贪官污吏,均是如此,大到中央级大员,小到乡级小吏,概莫能外。这些所谓的领导不讲工作,只讲享受。职务提拔不是注重德才兼备,而是看关系。基层一些换届选举出现了贿选,一些干部跑官卖官,更是丧失党性原则。这样提升的干部只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中饱私囊,他们不可能为人民服务。正应了《卖柑者言》中“金玉在外,败絮其内”的论点,干部腐败造成普通民众心理失衡,他们看不到希望,于是也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这也是当今为什么一直提出要建和谐社会的原因。
附原文:
卖柑者言
刘 基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醲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然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