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贞德,读萧俄纳
从《贞德》,读萧伯纳
沙黑
《萧伯纳戏剧选》的“前言”说,“尤其是《圣女贞德》的上演,最终为他赢得了一九二五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由此可见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前言”介绍说,“贞德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青年女爱国者,笃信宗教,对王子查尔斯十分忠诚。她领导农民群众击退英军对奥尔良的围攻。但在贡比涅战争中,被勃艮第人所俘。她被卖给英国占领军后,交付教会法庭审判,诬为女巫,在卢昂广场处以火刑。贞德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英雄,一个被尊为圣人的传奇人物……”。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说得更详细一些:“法国北部被英军占领……南半仍在法国手中,由查理七世行使王权……贞德出身于……一个笃信宗教的农家。在她的童年时代,法国的半壁河山已沦于英军铁蹄之下。诺曼底和其它英国占领区的抗敌斗争,激发她的爱国思想。她对宗教的虔诚,又使她相信忠君勤王就是献身于上帝的召唤……处境危急的查理,不得不向人民爱国力量寻求援助。1429年4月,不满二十岁的贞德受命参加解救奥尔良城的军事指挥……贞德奋勇当先,使全军士气大振,终于胜利击退英军的围攻,保卫了南部的国土……贞德又率军收复许多北方城市,并拥戴查理加冕践位……贞德建议进攻巴黎……贵族对此心怀猜忌,害怕贞德影响扩大,引起人民运动的高涨。1430年春,贞德在康边附近对英军和勃艮第党人的一次战斗中,但任后卫。当她即将撤入城内时,城门竟已关闭,后退无路,被勃艮第党人所俘。六个月后,勃艮第党人把贞德卖给英国,得价一万金镑。查理七世竟坐视不救。贞德在英军中被囚一年,受尽迫害,但始终不屈。英国占领军把她交付教会法庭审判,诬为女巫,于1431年5月在卢昂广场处以火刑。……贞德的抗英活动,体现法国人民在百年战争后期维护国土完整的要求……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告终。”
从以上陈述可见,贞德这样一位年仅二十、功勋卓著的女民族英雄,是被当时英法两国贵族所共同杀害的。法国贵族在国难威胁到自己生存时,或者还能借助于人民的力量,但当民族利益与阶级利益发生不能两全的冲突、需要他们作出抉择时,他们就毫不犹豫并且是公然地极端无耻地将其阶级私利置于民族利益之上,而教会法庭则只不过是贵族统治阶级的工具而已。
萧伯纳的《贞德》一剧告诉我们,他是严格遵照历史真相来写作这一历史题材的,剧中的贞德正是一位笃信宗教、热烈爱国、年轻单纯的农村姑娘,在国难当头之际,她对于法国功勋卓著,而她死于法国贵族的无耻、英国贵族的残暴、教会势力的虚伪这一切的勾结之下。
笃信宗教和爱国热情这样两个方面,如何统一在贞德这样一个年轻农村姑娘的身上,成为她的灵魂的核心、行动的依据,推动她在抗英战争中取得惊人的胜利,又如何让她在宗教法庭上保持着她的一片天真和信仰,像灿烂阳光照出了教会的虚伪嘴脸,作者成功地完成了这一艰难复杂的刻划。剧本中,与贞德这个主要人物共存着冲突着的,有查理王,有主教大人,有法国将军,有英国将领和英国的教会人士,总之,是英法两国的那些大人物,萧伯纳也准确鲜明而不留情面地将他们写了出来。好在他们距离萧伯纳已经四百年了,不至于对他怀恨在心,但在萧伯纳笔下,他们的怯懦,他们的残暴,他们的虚伪,总之,他们的不变的本性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却是仍像在显微镜下一样活生生呈现出来的,也许仍会让许多的人们感到难以容忍吧?这一切,形成了剧本严谨的现实主义的风格。作者对这一历史题材采取的是正面进攻,而不是迂回取巧,在这正面的进攻中,作者的戏剧文学功力得到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检验。
因此,与此一致的是,作品的风格的另一成份是它的雄辩性。这样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不可避免应当是作者的一次慷慨激昂的发言、一个痛心疾首的呼号,作品也就不可避免应当是雄辩的,但作者是否具有这种雄辩的才能呢?这是又一个考验。而萧伯纳被检验合格,他用他的如此雄辩的剧本征服了观众和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同时也说明了观众和评委们自身的素养和欣赏水平是够格的,他们和四百年前英法贵族以及教会中的那些可耻的人们划清了界限,是萧伯纳领着他们重新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正确的情感取向。鲁迅从萧伯纳看出“英国有真的文明人在”,是客观公正之言,另一面也是痛心疾道之言。我们由此可见萧伯纳做为作家,对于英国、对于欧洲、对于人类的价值所在,他也为作家们证明了一种标准的存在。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