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体育的目的是全民健康而不是超越极限

火烧 2022-02-19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指出体育应以全民健康为核心,而非追求超越极限。批评西方奥运体系的商业与政治化,强调全民运动的重要性,反对以精英运动员为中心的体育模式。

  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外国归化运动员代表中国参赛了,特别是谷爱凌占据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签约了几十家产品代言,有希望成为全世界收入最高的女运动员。一个长着西方面孔的中美混血儿愿意回到中国来,在西方舆论普遍妖魔化中国的今天,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媒体对谷爱凌超过中国本土运动员的过分热情也让一部分人感到不舒服,他们的疑问是,走了又回来的和一直坚持不走的,到底哪个更值得宣传?

  很多人在讨论分析问题的时候,还都局限在当今西方主导的世界体育的知识体系下。而当今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现代体育体系只是一个壳,这个壳下面充满着浓浓的商业气息和政治企图。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培养一批体育精英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再利用这些体育明星的流量和偶像效应进行商业变现和意识形态输出,这就是西方主导的体育精神的全部。这里面有跟人的身体健康有关的事情吗?根本没有。运动员都是一身伤病的工具,观众都是等待收割的韭菜。人们形象地把这种现象描述为,一群需要休息的人在运动场上拼命,一群需要运动的人在观众席上旁观。

  让我们跳出西方主导的这套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体系,回归到生活的常识。体育的价值是什么呢?体育是为了强身健体,让每一个人都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就需要每个人进行适量的运动。大家都健康才是体育的目的,决出谁比谁强的比赛只是实现这个目的的一种形式,我们不能把形式看得比目的还重要,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而现在运动员为了打破纪录不惜伤害身体,甚至腿上都打满钢钉,这种自残一般的体育运动意义何在呢?

  所谓的突破自我运动极限的体育精神,本质上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奥林匹克运动知识体系下的一种巧妙设计,这种设计把运动员个人的成功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荣誉进行了绑定。但是一个国家拿了最多的金牌就真的能代表一个国家强大了吗?一个运动员破了世界纪录就真的能代表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健康了吗?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代表不了。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国家强大的幻觉,只是奥林匹克运动为了让自己能够吸引更多关注而刻意营造和引导的结果。目的只是为了博取更大流量,实现更大商业利益和政治企图,并非西方的精英体育运动模式真能实现这种幻想。

  真正有价值的体育运动体系应该建立在全民运动的基础上,建立在全民健康的结果上。不同的种子长出来的树是完全不一样的,依靠少数精英运动员追求商业价值的现代体育运动,这颗种子长出来的必然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奥林匹克运动之树,里面充满了利益算计下的兴奋剂丑闻,裁判丑闻,以及如附骨之疽一般的赌博和如影随形一般的泛政治化,这些都是和体育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的现象。

  而依靠全民参与实现全民健康的全民体育运动,这颗种子长出来的必然是和现在的奥林匹克运动完全不同的新树种。那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没有自残一样的魔鬼训练,没有赌博和政治进行渗透个介入的机会。运动是为了健康,比赛是为了调动大众参与运动的热情,这才是体育本真的意义,这是常识,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从这个常识出发思考问题了。

  我们拥抱奥林匹克运动,这是因为我们要遵守西方为这个世界建立的规则。我们遵守西方制定的规则,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大,还不能为世界制定一个符合常识的规则。如果有文化自信的话,就应该对奥林匹克运动有一个平常心。对发展精英体育运动不能投入过多的热情和资源,因为赛场上某个运动员的胜利,和一个国家的强大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们在落后于西方世界并奋起直追的时候,所有可以振奋人心的因素都需要利用起来。世界比赛夺冠是振奋人心的因素之一,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们格外重视它,事实上它也很好地发挥了振奋人心的作用。但这种振奋更多的是类似于兴奋剂的作用,可用但不可当真,以为靠几个人的比赛成绩真的能让国家强大起来。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强大起来了,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东西太多了,体育成绩已经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如果一定要引进人才,也不应该引进运动员,特别是面孔上代表不了中国人的运动员,而是要引进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科技创新人才,这才是中国当前急需的人才。

  用混血的洋面孔的人去代表中国的形象,是一种弊大于利的选择,长远看有非常巨大的隐患。特别是欧洲和美国的混血化造成主体民族的边缘化,由此引发的国家和民族危机已经给我们上了血淋淋的现实课。任何有意或者无意之间对混血的美化,都会造成人们对混血的认知产生错误倾向,由此衍生出来的问题在未来将会是毁灭性的,考虑问题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所以对西方刻意包装混血运动员成为巨星背后的深层目的不能不有所防备。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