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从马未都一句关于“糊锅巴”话语想到的一些事情

火烧 2011-08-2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从马未都提及糊锅巴引发回忆,探讨过去烧灶做饭与现代烧饭方式的差异,分析燃料与炉具变化对糊锅巴现象的影响,反映饮食文化的变迁。

从马未都一句关于“糊锅巴”话语想到的一些事情

广西卫视《收藏马未都》节目雷打不动收看。
昨晚,他对来宾年轻人有一句戏言说现在你们没有吃过糊锅巴吧,这叫人想起了许多事情来。
不错,现代社会已经很难再看到把饭烧糊改成锅巴的事儿了。
不错,我们过去经常有这一口保留节目的存在。小人时候,奶奶为了不浪费粮食,哄着我们说:快七(武汉人读音吃为七),七了糊锅巴,能够捡钱的。哈哈,无数次哄骗了我和二哥。现在又听马先生说,可见“吃糊锅巴”是全国共同的事情。

就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经常吃到米饭糊锅巴而现在却没有?
想来想去,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过去百姓生活的方式环境与现在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有大大不同的结果。
大概五六十年代,武汉一般居民是烧灶吃饭,用大锅饭来理解也成。燃料不是煤,而是稻草、杂草、杂木等。烧灶,其实比现在做出来饭香,有甜味。但烧灶是技术活:火候掌握的标准得靠“千锤百炼”实践才来换来得心应手的时候。过去百姓家庭与现在一个孩子不一样,家里总有四五个以上,由于父母工作很忙通常是爷爷奶奶祖辈来管家庭生活,负责烧饭的时候还得顾及家庭其他事情。忙着忙着,就会忘记灶上的料理,饭是很容易糊的。所以,才有奶奶的“包袱”语言:吃糊锅巴捡钱。
五六十年代做饭烧灶很普遍。说明燃料的来源很方便。年小我个人经历在武汉桥口区,还记得六十年代的住地附近,除了遍地水塘沟渠外,到处是野生的和计划种植的树木了,当然周围还有大片的农田。这样一个环境下,传统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延续。
饭容易烧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如此。
七十年代初,附近的工厂多了起来,杂木草料的来源受到限制,就改成烧煤球了。烧煤球,机制,有规范性,应该来说烧糊饭概率不会很高。但不是。
问题出在炉子的制作上。七十年代的炉子,也不是现在统一标准来制作,而是各家各户的土法上马,搭起一个大大炉台,通常两个火眼,一个烧饭一个烧水。由于烧煤球是“新生事物”又加上炉子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也就有了火候不到或火候过了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吃糊锅巴还是节目保留。

这样的情况直到八十年代才叫改变。具体的改变其实是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主要是国家强制性用生产蜂窝煤碳标准来替代煤球,用于居民的生活方便。同时,标准型实用还省力便宜的小炉子也是强行推销国营下的杂货店里。由于燃料与烧具,是定制标准规格,也就是说对烧饭做菜体现着相对统一的温度与时间掌握的上便利。所以一经推广百姓普遍欢迎,经过几年实践,进入八十年代后,吃糊锅巴饭的日子就这样甩到太平洋里去了。

从烧杂木草料到煤碳机制直到现在的烧电用气的料理生活过程,你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条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还能够看到过去三十年,党对民众生活的关心体现着细致于微,时时处处的想方设法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说明计划经济时代对民众生活的关怀包罗万象,不会像现在对民众生活上的不便要求使用所谓市场经济的手段一推百了,做甩手掌柜。
当然,一定的市场经济是有利的,客观上能够发展品种多样性与产品推广的积极性。由于事物存在两面性,私有制的生产体现追求剩余价值性,也就是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促使中国今天是这样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而且这样的事故一个小点出现后会马上影响延续到全国,比如:非典、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再比如:断桥、煤矿每月全国性死难工人和全国同类似的生产安全运输事故等;还比如一个地方发生第一起民工跳楼事件就会有连续全国性的高发现象繁衍反映。这些现象不仅说明私有制的本质压迫人剥削人的结果,也说明过多过滥的市场经济使得社会成为危险威胁民众生活平安的平台。
反之,计划经济下的民众生活,就不存在着这样的国家型风险危机性。比如过去就不可能发生“瘦肉精”“三聚氰胺”全国有毒现象。因为全国各地方都有着自己计划性下的生产工厂与销售系统,也就是说私有制下的毒害传不到全国去。公有制社会即使一个地方生产过程出了事故,也就是该地方的个案而影响不到全国性民众生活,更不会像现在一个点上的“火爆”会成为影响国家安危的不利因素。显然,两种机制是各有千秋,那么社会生产机制的提倡还是应该走辩证唯物主义路线,在实践总结基础上吸取优点去伪存真相互以优势特点存在,而发挥真正真理性的社会效果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