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简史(八~十部分)
(八)上古三代的关系——层袭相因
传承有序的制度
“正”义——反和平演变的手段
夏朝的文化
商朝的文化
周朝的文化
(九)上古政治智慧的总结:三五之法
(十)大周斯文——摘录延续至今的《礼记》精神
《曲礼上第一》
《曲礼下第二》
《仲尼燕居第二八》
孔子的武功
上古三代的关系——层袭相因
传承有序的制度
太古的天子称号为“帝”,夏朝的天子称号为“后”,商朝的天子称号恢复为“帝”。秦称为“皇”,后世全部恢复上古传统,称号为“帝”。
《礼记-祭法》说【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祖”是血缘所发端,“宗”是登上政治舞台兴旺发达的发端。祭祀“祖”和“宗”的办法,舜、夏、商、周,都是一样的。
祭天祭地、祭时祭寒暑、祭日祭月祭星、祭水旱祭四祭百神,这些祭祀的办法和内容【五代之所不变也。七代之所以更立者:禘、郊、宗、祖;其余不变也。】,就是说黄帝、颛顼、喾、尧、舜五帝的办法都是继承有序的,后人只是改进了自己的祖宗牌位而已。
从女娲到夏商周,帝王死了就是神,帮助管理山川河流——灾害是地震洪水、刮风下雨——灾害是今日叫台风、那时叫“扶摇”和干旱,以及闪电雷鸣。因此把天下治理得太平的帝王,最重要的政治句号就是封禅,祈祷万世不灭,叫做“合不死之名”。
黄帝【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筴。】
帝颛顼【依鬼神以制义】设天官地官重黎。
帝喾【明鬼神而敬事之】。
帝尧重定四极,年历、四时,重新设置天官羲和。
……
这个就叫“天命”,是治国的宪法,主要是要“敬天”和“听从上天的安排”。实际上,这个“宪法”虽历经5000年历史而不变——比如今天还挂的招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是新的叫法而已。“儒”就是这个“宪法”的发明者和维护者。孔子仅仅是把这个发明收集整理完全,承上启下,称为“儒家”。
王朝更替,新王朝必定改正朔,易服色——就是制订国号、国旗、国徽、国历,这个是万世不变的东西。比如今天的共和国“改正朔”是废除“民国xx年”,用“公历”;“易服色”是把青天白日旗改了,用五星红旗;国号自然也要“正”,不能用民国了;国家宪法自然也要“正”——“正”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xx正”,制订宪法,在夏商周的时候就叫“正义”。
除了定国号、国旗、国徽、国历,还按五行理论给自己定位,比如黄帝土——祥瑞黄龙为依据;夏后木——祥瑞青龙为依据;殷商金——祥瑞白银自己从山里冒出来为依据;周火——有祥瑞红乌鸦为依据;秦水——祥瑞黑龙为依据。到了汉朝,汉高祖是赤帝子,理应属火,但文帝时候黄龙出现,又该属土,武帝确定是土……总之,这样一来,五行的适用范围到汉朝差不多就完了。比如共和国除了“改正朔,易服色”,就不再说自己有五行的哪一行保佑。
“天命”作为宪法是不是就很反动很落后?根本就不是。到了大周时,经过一些可爱的帝王们的斗争和改革,“上天”的地位已经退居第二,是“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天命”实际上已经非常先进,接近共产主义了。
商朝的帝武乙做塑像,命名为“天神”,亲自跟它打架,“天神”打不过,帝武乙就把“天神”脑袋砍了羞辱它一番;在旗杆上挂皮囊,里面装血,亲自用箭仰射,叫做“射天”——完全不把天地各界神灵放在眼里,最后武乙在黄河和渭河之间打猎的时候被雷劈死,反证商以鬼神立国多么正确。实际上,帝武乙的表现叫做“造反有理”,很讨今人的喜欢,他的理想在他之前和之后都有帝王追求,安安稳稳死在床上的反天帝王有的是。
如果说帝武乙藐视“天命”,劳动人民的政治地位并不见得有什么改善,那么《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则充分说明“上天”退居第二的改进多么伟大,值得歌颂:
【秋七月,有神降于莘。……内史过往,闻虢请命,反曰:“虢必亡矣,虐而听于神。”
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嚚享焉。神赐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
天子国内的周惠王、内史过,虢国的史嚚,实际上是在“神”面前直接否决神的权威,以民的根本利益为“神主”。这个是今日“个人崇拜”“制度崇拜”“xx崇拜”也达不到的、高度的政治觉悟。
这个美好的时代直到汉朝末年,天界和地界都还很人性,天上的诸神是女娲以来的列位帝王和他们的功臣,地下的鬼神祭祀一下也就不会使坏。列祖列宗保佑着孝顺的后代,教训着顽劣的不肖子孙。人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带到坟墓里继续使用,清廉的官员们也可以带着自己阳间介绍人写的介绍信到地下找职位跟活着时候一样的工作。秦始皇也可以把他英勇的军队做成兵马俑,帮他统一地界,镇压六国贵族在地下的叛乱。——没有鼓励腐败和享受的天堂,也没有黑暗残暴不给人出路的地狱。
“正”义——反和平演变的手段
正义——另外还有孔夫子〖必也正名乎〗,更有《史记-乐书》所记的诸“正”:〖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所以,“正义”就是扶正“义”的意思,其余诸正亦作此解;那么,“正义之师”的意义就是为了匡正“义”而打仗的军队了。
道德仁义,礼仪廉耻,忠信智勇等等,都有不“正”的时候,就是“无道”“无德”“不仁”“不义”、“无礼”“无仪”“无廉”“无耻”、“不忠”“无信”“不智”“不勇”。“无道”可覆其国、“无德”不合其位、“不仁”鱼肉其下、“不义”自绝于世、“无礼”不别禽兽、“无仪”失形象、“无廉”伤清名。“无耻”甘作禽兽,“不忠”辱国失格,“无信”自绝于人,“不智”就是搞本本主义,“不勇”就是小资产阶级软弱性。
以上到了非正不可的时候,就得正道正德正仁正义,正礼正仪正廉正耻,正忠正信正智正勇。其中,现在人听说的,就是少数几个正道正义正文,还不知道它们的根本意义;佛教有另外他们关心的几个,都是精神领域的,如正信正智。历法有了差错,就“正月”。
诸侯们【革制度衣服,曰畔,畔者君讨。】,“改革”宪法规定的制度和提倡“韩流”“日流”,按大周宪法就属于叛国罪,直接镇压,实际上是最彻底、最先进、最有效的反“和平演变”政策。
实际上,所有的“正”都非常重要,是反和平演变的根本方法。
举例几个如下:
要“正”义,国际上就得把美帝国主义赶回老家,国内要“正”义,就得把牛鬼蛇神给捉出来批斗;
要“正”法,第一要把胡亥赵高这样坏秦制度的修正主义灭了,第二要把违法乱纪的捉了;
要“正”礼,得从把鼓吹纵欲的 李银河 博士之流游街示众开始;
要“正”乐,得把玩弄感情,始乱终弃还洋洋自得的《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之流进行大批判,才能有“正”的苗头;
要“正”文、“正”史、“正-政”治,饿死三千万,文革就是坏,计划生育就是好,等等,得先秉笔直书后,才有希望;
……
总之,不是某家理论成果和学术被修正主义弄坏了就把这家给扔掉,而是重新匡扶,才能反和平演变。
夏朝的文化
五帝王朝及夏,实际上是一个朝代,也根本没有什么禅让,都是黄帝家做帝王,换了几个年号而已。殷商的先祖契,祖上是帝喾;大周王朝祖先弃,祖上也是帝喾;大秦的祖先女修是颛顼的孙女;大汉也把血统追溯到黄帝,叫做“实黄帝之嫡派,为中国之汉族也”,所以干脆叫大汉。
黄帝的子孙非常繁茂,黄帝和他四个子孙:颛顼、喾、尧、舜、禹——合称“五帝”,个个都认为自己治理天下功劳很大,都有资格封禅泰山。——总之,道统、王统、血统,一直作用强大。到了今天,中华民族全部都是炎黄子孙。往后的主要朝代都是黄帝的嫡系子孙所建。
黄帝王朝及其延续夏王朝,实际上是原始农业末期发生“农业革命”的技术大爆发时代。在这个时代,农业耕作工具、交通工具、大宗物资运输工具、天文历法等等重要方面都得到了根本的改进,农业生产的基本技术从此成熟。统治的地域囊括当时的世界,超过今日的国土面积。大禹故里就是今日北川。
这个时代因为农业的发展,人口增加,大规模战争也就成为必然。蚩尤的三苗一族实际上占领了老开发区中原,竞争失败被黄帝重新征服,不断削弱后被舜驱逐,到大禹时继续镇压。《山海经》之所说“不敢北射”——“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大约取自于此——是因为畏“轩辕之台”,畏惧“共工之台”,以及“鲧攻程州之山”,“禹攻共工国山”杀共工之臣相繇,都说明黄帝死后到他孙子帝颛顼继位这段时间里,共工是很有势力的,很可能代替了黄帝的位置。
夏朝是以“一切行动听指挥”立国的王朝,要求各级官员和人民保持对中央的忠诚。只要忠诚就一切好说好商量,不忠诚就发兵剿灭。据司马迁分析,这样的政治结构的弱点是自由主义能轻易瓦解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履癸同志的垮台就是因为诸侯不忠造成的。夏朝的农业生产技术没有根本的改观,就是黄帝时代生产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历法也用尧校正的历法,正月为新年,叫做夏小正,也叫夏历——实际上,殷历和周历就是“夏历”,区别仅仅是,殷以十二月为新年,周以十一月为新年,到汉朝追溯根本,恢复夏历,正月过年,一直用到今天。
夏朝设立“均台”——夏台监狱(今河南省禹县南),法律已经建立得相当完备。按《史记》,尧时代就有了【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就是设立了反革命罪,普遍适用的刑法,惩罚公务员的鞭打,教师可以使用的体罚,某些情况下铜可以用来赎刑。
按《左传》记载,鲁召公十四年(前528),叔向给刑侯、雍子和枉法的叔鱼定罪,叫做【三人同罪,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其罪而赂以买直,鲋也鬻狱,刑侯专杀,其罪一也。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请従之。】,意思是〖三人同罪,活着的杀掉,死了的戮尸。雍子明知自己有罪,还要用女儿贿赂叔鱼以换得胜诉,叔鱼出卖法律,刑侯擅自杀人,他们同罪状。自己有了罪而掠取别人的美名是昏,贪婪而败坏职责是墨,杀人而没有顾忌是贼,皋陶的刑法规定:“昏、墨、贼,杀。”〗也就是说,战国时候还可以用夏朝的先进法律断案。昏、墨、贼是三种罪依照夏朝法律要处以死刑。孔子因为这个事情称赞说【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孔子称赞叔向“治国制刑,不隐于亲”,孔子用反对晋国赵鞅把前任执政官范宣子的刑书铸成刑鼎;孔子看不起樊迟请学稼,孔子称赞南 宫适为 君子,因为他问打仗的羿怎么不得好死,泥水工禹和农民后稷怎么成了天子。孔子是圣人啊,圣人总是互相矛盾,不像某些“打倒孔家店”的人一贯正确。
夏朝这样先进的法律思想,西方在19世纪末之前都还不具备,那个时候他们还在大搞禽兽级别的著名的“初夜权”呢。
夏朝的神灵都是先王,用火的炎帝成为灶王爷;黄帝、颛顼、喾、尧舜都到天上做了天帝,日月星辰都归他们管理;劳苦天下治水的大 禹 先生成为社神;弃同志管理粮食生产非常有功劳,死后成为稷神,就是五谷神,弃同志孙子叔均同志处理好了旱魃分配问题并且发明了牛耕技术,成为田神,把弃同志的事业推进一大步。建设天下的 禹 先生社神和养育天下的弃同志稷神,他俩功劳最大,就成为国家的根本大神,合称社稷,直到今天还是如此,说明国防和经济是国家的两个根本性的物质支柱——有社稷,即有国防和经济才有国,没有的话就只有亡国。这个是非常先进的治国理念。
黄帝姓公孙,要是子孙不改姓,就都叫五帝及夏的帝王就都叫公孙了。“姓”是很重要的品牌,决定着政治资源的分配,所以开始他们只改国号,黄帝为有熊,故帝颛顼就改为高阳,帝喾改为高辛,帝尧改为陶唐,帝舜改为有虞。黄帝时代是大发明的时代,但很可能是黄帝不尊重专利权,把人家的发明据为己有,再对其他人实行技术封锁,跟今天的美国政府一样使坏。他的子孙都把他们自己的高科技产品作为品牌,标志为国号,比如尧的陶罐是很值钱的,换了其他诸侯好多好东西;“有虞”就是“有山川河流”,靠山可以吃山靠水可以吃水的意思,说明舜的家底很厚,舜发现制订标准是最赚钱的,是统治的物质根基,于是干脆就制订贡赋这个先进的标准体系,各个诸侯把自己的特产进贡给舜,获得跟中原的舜做生意的许可证,舜通过自由贸易,用布匹、泥土做的陶瓷等高科技产品等换诸侯的象牙粮食等等物产。这个先进的贸易体系一直维持到清末,超过4000年,造就了中原人天朝上国的地位,非常了不起。
一般只有创造了超过先前“姓”的功绩才给自己改新品牌,于是帝禹改姓姒,商祖契改姓子氏,周祖弃改姓姬,都把自己的黄帝以来的姓——公孙——给改掉了。
但是有最重要的东西他们没有改。黄帝时候,天上有云汉,地上是他家,地下归他管,于是黄帝就把自己的族称为汉族,意思是地位跟天上的银河一样。后来的刘邦同志考察族谱,知道自己是黄帝嫡派,于是干脆把自己的国家叫做“大汉”。
总之,夏朝的神灵就是从有作为的人当中选拔的,充实着女娲伏羲以来的神界,这个时候的神界很讲规矩,祭祀好了就干活,完全没有威逼利诱和坑蒙拐骗。
一些文人们鹦鹉学舌,本本主义,照搬西方马克思主义五阶段分析法,说中国黄帝以前是原始社会,秦朝以前是奴隶社会,民国以前是封建社会,民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因此到了现在,要补资本主义的课。
这些人实在不知道,神农时代就开始了菜市场规矩的资本主义。到了帝尧时代,莫说奴隶,就是封建奴役也没有建设好。《论衡·艺增》记载了这么个故事——统治者没有把这个故事消灭掉,说明很有一批统治者认为国家就该建设得严肃活泼,统治者里面也是两条路线斗争搞得激烈:
【“有年五十击壤於路者,观者曰:‘大哉!尧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这个故事是说,尧有一架白马拉的大红马车,是上古牌的宝马,全世界只生产了这特供的一辆。有一天尧坐着他的宝马出去闲逛,欣赏大家对他仁义功德的歌颂。走到一个地方发现有一帮五十多岁的老头子在打碑——就是现在保龄球的初始版本——玩得很快活。于是尧的随从就歌颂起大尧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好处,什么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让人民生活富足,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不想这些换算成今天老的程度为七十岁的老头们很不买账:狗屁!我们太阳出来就上地里干活,太阳落山就回家睡觉,喝先帝带领我们打井或挖渠引来的水,吃饭是种先帝土改给我们的地,闲了我们就凑在一起打打保龄球,尧帮我们干了什么?我们过得好好的,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尧有什么关系?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五帝王朝和夏,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富足的,娱乐是丰富的,精神是自由的,谁当帝王是没有关系的。陶和鼎的烧制、蚕的养殖,都体现了发达的工农业水平,“国人”是士、工、商,“野人”就是“田野干活的人”,种庄稼和狩猎,拿农林渔产品跟国人交换。
五帝王朝和夏,根本就不是奴隶社会,连封建社会基本的君臣关系都不具备。没有任何一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抓奴隶来奴役,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战俘转化成的奴隶的数量超过百工和农民。黄帝打仗,目的最多是“预防性打击”蚩尤第二出现的可能。抓几个敌人或反革命分子来祭祀上帝,或者把几个罪人罚为奴隶或官奴,根本就够不上奴隶社会的标准。社会的绝大部分财富是住在围墙里的“国人”和住在围墙外的“野人”创造的,而不是奴隶创造的——这跟鸦片贩子和奴隶贩子创造的国家有根本的不同,有奴隶就是奴隶社会的话,那鸦片贩子和奴隶贩子的后代到今日都还没有结束奴隶社会。
商朝的文化
商朝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均继承自夏朝。
商朝除了继承前代“天子”制度,也执行“修德”避除老天翻脸的政治原则。结合把祭祀制度化,得到了一个后果,就是巫觋拥有了一定的政治解释权。由于商初伊尹势力的强大,破坏了夏朝以来的嫡长继承制,使赏朝前期政治斗争相当激烈。到了末期,确立了嫡长继承制,纣王即据嫡长继承制即位。
商朝对夏朝制度的主要改进是把祭祀制度化日常化。战俘除了战争胜利后马上在祖社太庙告祭列祖列宗集中杀掉一批外,其它祭祀活动也刘一部分战俘做人牲。人牲制度到西周仍然保留,东周时期逐渐衰落。到了后来,演化为两种制度,“京观”和“献俘”:京观是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献俘”是在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献捷献俘,报告胜利。
——今日这个制度也没有消亡,也一定不会消亡,就是战争结束后审判战犯!萨达姆先生是这一制度最近的“人牲”,据说是能够结束暴政。
商朝的刑法比夏朝更趋完备:
死刑有斩、戮、醢、脯、炮烙、劓殄(后世为诛九族)等等。死刑惩罚“不从誓言”违反军法的士兵、“暂遇奸宄”的臣民(后世为“诈伪”、“内乱”、“谋反”等)。
肉刑有墨、劓、刖(后世为斩左、右趾)、宫刑等,另外还有劳动改造的徒刑。肉刑惩罚犯上、不恭、跟随作乱等轻于死刑的犯罪。
“舍弃穑事”,“不有功于民”,就是轻视农业,违反劳动法劳役人民,是诸侯的罪过。如果商君自己如此,大臣就要强谏。这是“德治”的主要技术。
实际上这些政治文明及其附属的刑法、或者其演变后的刑法,一直用到清末,宣传上都是这么做的。
商朝的民族政策,重视文化认同,宣传上是《诗经-商颂》里说的“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意即从我们这里延伸出去的地盘无边无际,哪里的民众认同我们,我们的疆域就延伸到哪里。对于破坏稳定的诸侯,尚武的中央王朝实行强力弹压。
商朝跟夏朝一样,到了末代帝王时期,仍然拥有强大的实力,以至王朝更替的战争碰撞出耀眼的火花。相比“和平灭亡”的东周,快速灭于诸侯之手的秦朝,以及西汉亡于王莽,工农联盟的政权被轻易攫取等等后世的无能表现,与强大的造反武力周旋多个回合才灭亡桀纣王朝,表现了夏商先民伟大的荣耀、反和平演变的巨大成功。
周朝的文化
商朝的灭亡给了周人相当重要的借鉴,按孔子的说法叫做“周监二代”,按司马迁的说法叫做【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总之,周人在文化建设上对二代进行了相当重要的继承、总结和改进。
首先,完全确立了父子继承的宪法和嫡长制。在以后的实践中,“国人暴动”即便赶跑了周厉王,厉王不死,也决不另立新君,而采用“共和行政”。这个改进最大限度降低了内讧的可能,保持了国家的统一。
第二,发明“天命”理论,解释周人夺取殷商的天下是合理的。实际上是帝太戊时候伊陟“妖不胜德”、帝武丁时候祖己“修德”,这两个臣子奉行的理论的改进。这样的“天命”实际上直接跟百姓满意不满意挂上了勾,后来演化成“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政治原则,使统治的帝王要照顾好百姓的基本需求。反观西方实行奴隶制社会的希腊、以及中世纪欧洲贵族野蛮的“初夜权”,可以知道“天命”理论是极其优秀的政治文明,实际上这个理论在今天也是适用的。
第三,制定礼治。《周礼》《仪礼》《礼记》囊括了一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全部内容,孔子只是对他们做了整理,传说周公所作,实际上是周人开国时候设置的全部法律和制度。《周礼》六部详细规定了各级公务员的全部职责,《仪礼》是公务员们应遵守的祖宗成法,《礼记》是全国人民应该学习的先进模范和标准。
第四,完善“谥号”制度。“谥”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制度,天子死后儿子或大臣评价他的一生,给个总结性的称号,供后人称呼这个天子。第一个荣获谥号的是夏后帝履癸先生,成功的挖墙角先生汤同志给帝履癸先生谥号“夏桀”,就是“夏朝的 暴 君”的意思。殷商有四个帝王获得过谥号,权臣伊尹褒扬先成神的帝太甲为“太宗”;权臣伊陟褒扬先成神的帝太戊为“中宗”;权臣祖己褒扬先成神的帝武丁为“高宗”;最后一个,当然就是末代帝 辛 先生啦,就是周人给的谥号“商纣”,就是“商朝的 暴 君”的意思。 周王姬发 先生和 周公旦 先生他们决定把“谥号”制度写进宪法,那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对以后的帝王是个鞭策和激励,能够激发后代帝王的民主精神和谋万世情怀。这个制度一经确立,运行得非常好,上至天子下至读书世家,都用了起来,人民很支持。中间只有来一个叫赢政的同志不满意,废除了一小段时间,剥夺了儿子和大臣议论评价先王的权力,这个人就是秦始皇,因此他和他的儿子都没有谥号。总之,四书五经中的帝王诸侯名称,都是谥号,因为他们都死了嘛,因此一读到某个“文武昭穆宣成威定”这样一些好听谥号的帝王,那他一定是很有文治武功的,读到某个“哀悼幽厉出殇献灵”这样一些难听谥号的帝王,那就是成功的帝王都一样,失败的帝王各有各的失败,或残暴或顽固或愚蠢或刚愎自用或亡国,等等等等。
第五,继承和完善了大禹以来的“五服”分封制。【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甸服外五百里侯服…侯服外五百里绥服…绥服外五百里要服…要服外五百里荒服。】周人把天下简化为正方形,方方正正画为大方块,统一的大周王朝国土面积为边长6000里的正方形,假如里程长短跟今日一致,那么夏王朝至周王朝,面积900万平方公里。“五服”制度写进了宪法《王制》当中,明确了各级诸侯土地和权限的大小等级。
除太子以外的其他能干的儿子外封,中央最大限度杜绝了兄弟争位相残,维护了政治的平稳过渡;地方多个握着继承天子资格的软实力和一定武力的天子兄弟的诸侯,牵制了野心家搞政变和叛乱。司马迁说“周武王时,侯伯尚千馀人”这一千余个诸侯国面积都很小,【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够五十里的就是附庸,找个合格的诸侯托管。这些面积远不足今日一个县的诸侯,中间还经过一番考虑,把仇家或文化不同的诸侯间隔分封,既共同发展,又互相牵制,并且诸侯们没有事情不许“出国”,防止了有野心的诸侯搞串联对抗中央。
平时诸侯们在《三礼》宪法管理下搞一国两制——咳咳,是一国千制?——中央不作干涉,需要的时候派兵跟随周天子去揍破坏《三礼》根本大法的诸侯,把违反宪法的诸侯的土地收归国有、或分给邻近的遵纪守法诸侯、或另封他人,土地使用权归诸侯,所有权在中央。
国家按距离中央的远近来分“五服”,细化到家族,则按血缘亲疏分“五服”,按哀礼作规定,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各有各的名分、义务和权利。
第六,配合分封制,实行井田制的土地改革。井田制是上古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政策。周人正方形的天下画完大块,继续画小块,最小的方块100亩,划成“井”形,中间是公田,周围八家农户。【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就是8户人家组成一个生产小队,4个生产小队组成一个生产大队,4个生产大队组成一个人民公社,4个公社组成一个镇,4个镇组成一个县,4个县组成一个省。生产小队,也就是一“井”的八家人要先把公田的活干完了才能干自己家地里的活,这样国家就有了天下收成的九分之一。另外每年还有3天的义务劳动,即【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100亩地种得好,最能干的农民能养九口之家,其次能养八口之家,直到最笨的农民养五口之家。据说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按这个标准大周九口之家年平均收入约2.9万人民币,算3万吧。
诸侯国的最小公务员“下士”发的工资,足够买最能干的农夫一年出产的全部农产品,相当于分了100亩地,年收入3万;中士工资是下士的2倍,年收入6万;上士是中士的2倍,下士的4倍,年收入12万;下大夫是上士的2倍,年收入24万;卿是下大夫的4倍,年收入96万; 诸侯国 君是卿的10倍,年收入960万——小一点的诸侯国的卿是下大夫的3倍,年收入72万, 国 君是720万。
比如孔子不满鲁定公挡不住糖衣炮弹的进攻,从【大司寇行摄相事】的职位上主动辞职,到了卫国,【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这个工资水平,大约就是“下大夫”的级别,在【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中位列第二等。搜索到的结果为〖《史记正义》对此的解释是:“六万小斗,当今二千石也”。《汉书·律历志上》:“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如此推算,不难看出,一石等于120斤,六万斗就是24万斤,……〗那么孔子做鲁国的中央常委国务院院长兼任代国防部长的时候,工资是24万斤粟,假设1人的日定量是1斤的话,“上农夫”家是9人就要吃9斤,一年吃3285斤,去了零头按3000斤计算,孔子的收入是80户人的全部口粮,考虑大周井田制下国家的合法收入是总生产的1/9,孔子的工资相当于640户“上农夫”、1152户“下农夫”的税收,是“千户侯”的级别了。
毛泽东时代统筹兼顾,全国一盘棋,实行的是后来秦朝的郡县制,全国如身之使臂,消灭了上士以上工资的公务员,据说非常残暴,严重摧残了人才;到了改革开放,封特区,建分税,先富带后富,沿海带中部,中部带西部,社会大大发展,丰富了社会阶层,增加了无数年收入24万的“千户侯”和年收入超过960万的 诸侯国 君,恢复了繁荣的万国景象。
大周并且实行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租用公田得到许可,可以不交税的;菜市场派公务员管理,也是不收工商管理费的;靠山可以吃山靠水可以吃水,派公务员管理,实行可持续发展,春夏实行禁渔禁猎,秋冬开放,也是不收管理费的。——劳动人民非常满意。
第七,把文明肇始以来“礼乐征伐出于天子”的默认规矩制度化,写进宪法。鉴于诸侯国众多,守法的诸侯可以依法惩罚违法的邻居,极端时候做完了再报告天子也可以。但打仗的时候不 许抓国 君。这个政策非常有意思,这样一来一个诸侯要吞并另外一个诸侯,法律上说完全得看天子答应不答应。并且,除了【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等造反、政变和修正主义等【四诛者】杀了就算了外,全国的死刑都必须严格依法办理,属于“人命关天”,因此死刑最终复核权都归天子一人,就是【凡制五刑,必即天论……王三又,然后制刑。】后来的明朝严格按照儒家典籍,实行的制度也是只有皇帝一人有死刑最终复核权。今日采用的制度是最高法院有死刑最终复核权。
终西周全朝,以上各项制度运行得都非常好。划清了诸侯界限,分明了各级官员职责,安排好了诸侯和百姓的日常礼数,周天子国据有最大国土和武力——以此继承了开天辟地以来政治文化的全部优点、以丰、镐为都的大周王朝,开始了强盛的王朝历史。镐京地区的语言由此成为“雅言”,即上古“普通话”,孔子给学生们上课都是用上古“普通话”讲课的。
内有千里国土的天子之国,外有不超过百里的众兄弟诸侯和其余各等诸侯,内外并重的西周是第一个国本坚固的王朝,内外野心家无可撼动。
西周的文化原则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本气质。道德原则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信仰,以文化作为文明标准而非武力作为标准,基本确立。读书人必须“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精通,就是关心国事和维护国家根本制度,有高尚的娱乐,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学习、有正确的国防观,有正确的历史观,有基本的工农业生产知识——否则就是腐儒、酸文人,甚至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反动文人。都是要被劳动人民唾弃的。
“礼乐征伐出于天子”,就是天子不光搞好宣传教育工作“礼乐”,还要进行军事建设,对进犯的敌国必须能“征”,对造反的诸侯必须能“伐”。
关于大周的科技,也是非常发达的。
周朝有了完备了邮政系统。武王至于盟津“观兵”,不期而会八百诸侯,到了牧野之战,“期”了一下,就是给“八百诸侯”送信,这个需要相当完备的邮政系统。这个系统发展到了秦始皇统一战争的时候,已经完备到普通士兵“黑夫和惊”也可以写信向家里要钱要粮,跟今日大学生一样,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完善的邮政编码系统。“黑夫和惊”的家书现在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馆。
大周的信息交流非常有效。东周孔子能“干七十 余 君”,也就是了解七十余个诸侯国的内政,现在人连自己所在的省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事情都不知道,信息比孔子时代还闭塞。
周朝的时候就有了冰箱。《天官》【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王室保管冰箱的编制是90人。这些人的工作内容是冬天到河里把冰收集起来窑藏,夏天的时候把冰送到需要的地方,比如做冰镇“酒浆”,跟今日一样。秋天是时候清理上古的冰箱——冰窖——准备冬天再用。
周末秦初出现了记载详细的空调。《阿房宫赋》说,【……蜀山兀,阿房出。……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就是从骊山上引山泉下来,做成室内外水景喷泉;从房顶浇下,做成上古的空调。
医学方面。有专门的【医师】——药物生产厂家;专门的【食医】——营养师;【疾医】——全科医生;【疡医】——肿瘤溃疡专科医生;服务农业生产的【兽医】。
农业方面。有专门的农技人员指导土壤改性、作物选择和科学施肥:【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凡粪种,騂刚用牛,赤缇用羊,坟壤用麋,渴泽用鹿,咸□用貆,勃壤用狐,埴垆用豕,彊■用蕡。轻■用犬。】有专门的灌溉管理人员:【稻人掌稼下地。以猪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
交通方面。有专门的交通和地理技术人员:【土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诏地求。王巡守,则夹王车。】
有专门的矿产资源管理,【丱人掌金玉锡石之地,而为之厉禁以守之。】
有专门的农资调度,国家统购统销:【仓人掌粟入之藏,辨九谷之物,以待邦用。若谷不足,则止余法用。有馀,则藏之,以待凶而颁之。凡国之大事,共道路之谷积,食饮之具。
有发达的工业生产管理:【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舜时代的战略产业是制陶,……周朝的战略制造业是造车,造车业需要最复杂的工业分工,周人以此为荣。
科技其实没有什么奇特的,在于服务生产生活,比今日生产生活为了GDP要先进。而说“礼治”妨碍的科技和进步,若非无知,就是胡说八道了。大周的科技、社会分工和社会制度,远远领先当时的全世界,甚至领先今日权责不明的某些“法制”。
上古政治智慧的总结:三五之法
夏、商、周三代,走的是武装夺权道路。夏后桀夏台放汤,商王纣羑里放西伯昌并且没有坑杀投降的徐夷,说明桀纣是最仁慈的君主,残暴程度远远赶不上蒋介石汪精卫的“宁错杀一千不漏网一个”,因此,他们的失败就是必然的。黄帝、颛顼、喾、尧、舜五帝走的是议会道路。先组织自己的势力,再和平演变。
黄帝通过收买小国,建立统一战线,对炎帝的镇压反围剿成功,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败蚩尤,进行重大科技攻关完成国防和农业现代化,成功废除炎帝,继承大统。黄帝是曹操的学习对象,曹操是黄帝的蹩脚仿冒。
颛顼通过改革,要求女人服从男人、路上遇到男人让一边去,从而剥夺女性首领部族的权力,配合敲打造反诸侯的武功,因此大大加强集权获得胜利。
喾建立羿特种部队搞暗杀。
尧建立后羿特种部队,干掉喾的十个儿子、他的兄弟“十日”,杀九留一获得政权,剩下的那个太阳还是得乖乖听他大尧的工作分配。事情办完后尧他哥帝挚只得把位置让给他,史记说什么“不善”是托词。
舜更牛逼。尧的四大重臣、炎黄正统共工、驩兜、三苗和鲧,舜宣布他们是“四人帮”,干掉最危险实力最强的鲧,流放尧的接班人提名人选、炎帝后代共工,以及尧的其他两个左右臂膀:驩兜三苗。舜还大力收买前朝遗老遗少——帝颛顼的八个儿子“八恺”、帝喾的八个儿子“八元”作为自己的心腹,由此获得政权。政治改革完成后尧就只得“禅让”了,尧还说自己的儿子丹朱顽凶弱智,发明围棋给他锻炼大脑也不成功,不堪大任。
大禹学的完全就是舜的那一套,通过治水发展组织,通过“对苗自卫反击战”清除异己,舜就只好“禅让”了。舜的儿子商均,也就只好跟尧的儿子丹朱一样,顽凶弱智,舜发明围棋给他锻炼大脑也不成功,不堪大任。——咳咳,理由确实跟丹朱一样,围棋被尧舜两个发明了两次。况且尧舜又都不止一个儿子,总该有聪明的。但有什么关系呢,真相是最不管用的,污蔑是不需要逻辑的。
掌握国家刑法及司法的皋陶,以及舜时候的林业部长、禹治水发展组织时候的左右手益,都学习尧舜的成例,在大禹活着的时候先后得到了代理天子的地位——根据舜禹的成例,大禹恐怕不是高高兴兴这么愿意让贤。皋陶死在大禹之前,没有办法再在政治舞台上表演。益在大禹的三年之丧中掌握天子的实权,也学习舜和禹,给禹的儿子启三年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回不同了,“天下属意”禹的儿子启,启继承大统。他的兄弟有扈氏不服,启就跑过去把有扈氏灭掉了——益就没有舜和禹厉害啦,启也一定吸取了丹朱和商均这两个反面教材的经验教训,因而能够敲山震虎,让益自己承认自己政治无能,就是司马迁说的“天下未洽”,把帝位乖乖还给大禹家。否则,继丹朱、商均之后,史书上的启也一定是个顽劣的弱智。
“三五之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认同,就是孔子后来总结的“正名”。通过MBO给某些群体名分以外的财富,最容易建立认同,因此也叫“施仁义”——今天的说法叫“平反昭雪”——是现行政权的颠覆性力量。后来秦国使用的是它的加强版本,就是秦王用李斯盗版的“三五之法”计谋:〖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就是说对其它国的统治精英,能够用财色收买的,就发大红包收买;不能收买的,就派特工暗杀掉算了。秦国由此获得天下。
上古百科全书《山海经》记载至于夏,其后的世事趋于无记。上古“黄帝臣巫彭作医,为巫氏之始”,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都是神医。但是《山海经》之后的人们只记得的神医只是华佗扁鹊孙思邈等等,主要原因是,虽然巫们和华佗扁鹊们看病根都看得准,但是巫们用的药方嘛,后人就不敢苟同,比如华佗稍微用了一下上古巫神医的治疗手段,曹操就把华佗杀了,说明巫神医早失去了市场。于是巫神医们全部失去了名声。虽然如此,自古迄今,每有意识形态产品的争夺,都要陷入巫的药方,搞不清楚就被巫药方给毒害了——后来这个过程终于有了准确的定义,叫做“修正主义”——可惜所有的意识形态都被巫弄破产了,人们至今还在修补他们各自认为进步的林林总总的产品,这些产品好像都曾经获得过成功,又都没有持续多久就面目全非了。
“三五之法”翻译成近代语言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文攻武卫。政治斗争和谋略的正义性,取决于斗争的一方谁承担历史使命——政为谁所系,权为谁所用。守护好大好河山不被反动派分裂,能成功反侵略以保护好国家的独立自主,发展科学技术指导人民生产、人民的衣食住行有合理的保障,就是正义的一方,就是最大的执政合法性。
四千六百余年后,中国最后一次述“三五之法”,六七个轮番上场,跟历史一样各自都获得了自己所期望的成功。只是人民最喜欢的,只有其中一个,至今怀念,这个时代的那个帝王,至今名声跟桀纣一样残暴,小资听了很是容易吓破胆,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进步”和“正义”。
政治智慧和政治文明,在黄帝时候就充分成熟了。历史就是现实。
桀纣王朝与强大的造反武力周旋多个回合才告灭亡;蒙古灭国无数,南宋抵抗了近半个世纪才告灭亡;明朝灭亡后,遗民进行的相当悲壮的反抗和复国的“反清复明”战争持续有清一代。夏、商、宋、明的耀眼的战争火花,体现了民族自强精神的最后荣耀,相比之下工农联盟的政权跟西汉政权一样被轻易攫取到了王充家的无能表现,夏、商、宋、明都有成功的反和平演变历史。
大周斯文之盛——摘录延续至今的《礼记》精神
《曲礼上第一》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适可而止,八荣八耻。
【临财毋茍得,临难毋茍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不取苟且之财,不逃避困难,勇敢面对灾难。反抗时候有狠心,但不强求必胜,分财物品的时候不贪多。
【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有礼的人学习别人的“礼”,不去好为人师。懂得批评和自我批评。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儿女出行要给父母打招呼,交游的朋友要正道,从事正当职业。永远不自高自大称“老子”。
【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坐的时候让出最好的位置,走路的时候不挡别人的道,不站到门框下当门神。
【不登高,不临深。…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不无谓地冒险。有父母必须孝敬,不向朋友许诺以死相助,不存私房钱。
【 从于 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跟老师一起走路,不跑到马路对面跟别人打招呼。
【尊客之前不叱狗。】——家里来了客人,不骂狗,不骂儿女,否则是不欢迎客人。
【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给儿女取名,要平易近人,不能虚妄、生僻。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聚会不要狼吞虎咽,吃不没有关系。其余是吃饭的时候不要咬骨头、不要吐鱼肉、不要喂狗、不要一个人把自己喜欢吃的好菜吃光、不要用筷子夹小米稀饭吃、……不要用筷子剔牙……等等,吃饭要有吃饭的样子,吃相要让别人看得下去,不能倒别人的胃口。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爸妈有疾病,要很忧伤,不能喝醉,不能跟别人斗气。病好了可以恢复撒娇。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学识渊博却很谦虚,常常做好人好事,就是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把别人的忠诚用到极限,以维持友谊。
【《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男人都喜欢抱孙子而不喜欢抱儿子,因为常常只有孙子给自己送终,儿子老跑到外面创业回不来。轻松的比喻呵。
【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不能战胜白发人送黑发人或黑发人送白发人的亲人之丧,忧伤过度导致自己身体受到伤害,等于是不慈不孝!今日也适用于给故国故民节哀。丧礼一定不能让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参加,他们很可能熬不住悲伤,避免把丧礼变成双,把他们安排到内房喝酒吃肉。
【吊丧弗能赙,不问其所费。问疾弗能遗,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不问其所舍。】——不能给别人提供建议或帮助,就不要问别人怎么办。
【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父仇不共戴天。杀兄弟之仇随时佩带兵器报复回来。杀朋友之仇不去同一个国家。
【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人民群众中流行安装防盗门,是共产党干部的耻辱。公有制经济不能发展,也是共产党干部的耻辱。
【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国家领导不能有自己私人的“讳”,国家干部要有“公讳”。
【卜筮不过三,卜筮不相袭。龟为卜,策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之。」】——占卜和占策不能互相参照来做解说。在考试不能确定答案的时候,可以采用抛硬币的办法确定答案。但白天做事的时候,一定不能管神仙怎么想,要实践第一,把占卜踩到脚下不管。
【妇人不立乘。犬马不上于堂。】——妇女不能站着乘车。狗和马不能牵到别人家作客。
【君子……入国不驰,入里必式。】——车进入城市不能超速行驶,进入小镇必须要有基本规矩。
【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领导约见的平民,公务员必须自己做司机把人送到。
【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蓌拜。】——介绍人不给双方行礼。
【车上不广咳,不妄指。】——公交车上不大声咳嗽,不指指点点。
《曲礼下第二》
【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跟别人说话,不注意听,是非常失礼的。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皆如其国之故,谨修其法而审行之。】——入乡随俗。
【君子已孤不更名。已孤暴贵,不为父作谥。】——穷不更名。暴富不修墓,不给先人好“谥号”,要跟穷的时候一样行事。
【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参加丧礼的时候不谈流行音乐,祭祀的时候不讲鬼神,公共场合不谈妇女、更不讲黄色笑话。
【公事不私议。】——不开阴谋会。
【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为宫室,不斩于丘木。】——再穷也不卖传家宝,再冷也不穿孝服,修房子的时候不砍村子里的树木。
【大夫、士去国,祭器不逾竟。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器于士。大夫、士去国:逾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彻缘,鞮屦,素幂,乘髦马。不蚤鬋。不祭食,不说人以无罪;妇人不当御。三月而复服。】——出国不改国籍,纪念故国三个月,期间不近女色。
【 国 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麑卵。】——春天禁渔禁猎。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可再生的动物资源。
【 国 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国家领导人为国才可以最后战死,中央常委可以在战场最后战死,公务员为完成任务应该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君子不亲恶。诸侯失地,名;灭同姓,名。】——国家领导人不实施恶政。任何级别的领导人被双轨,应该宣传给全国人民知道,任何级别的领导人犯了原则性错误,应该宣传给全国人民知道。
【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人大代表不以自己的提案为荣。提案三次都不能实施,应该辞去人大代表职位。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人大代表的提案违反宪法,坚决枪毙提案。
【君命,大夫与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马。辍朝而顾,不有异事,必有异虑。】——在其位谋其政。代表大会不谈享乐,提案一定要在代表大会上讨论完毕。
《仲尼燕居第二八》
【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孔子闲来无事,三个学生在身边,大家畅所欲言,谈到了“礼”。燕居即闲居。人物中,【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端沐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言偃,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孔子是鲁国人,师徒四人属四个诸侯国,在古联合国东周,孔子大学是一座国际型的一流大学,招收各国学生,用镐京普通话教学。
【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孔子说,你们仨坐好,我跟你们讲讲“礼”的真义,你们学到手了,就没有什么学不好做不好了,走遍天下也不怕。
【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何如?」】——子贡同学激动得从座位上站起来跑到孔子身边,问:“有这么厉害?快跟我们讲讲。”
【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孔子说,敬而不符合礼,叫做野,比如小喽罗敬他们的大哥;谦逊或恭维而不符合礼,叫做滑头;光一股造反气概而不符合礼,叫做忤逆,比如农民起义没有一个坚强进步的党的领导,最后就是自己做皇帝,没有什么进步。
【子曰:「给夺慈仁。」】——孔子说,这样就没有“慈”和“仁”了。
【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孔子说,言游同学,你的礼太过了,商同学跟你相反,你们俩互相学习中和一下就好了。郑国的子产是个好官,然而跟商同学的修养差不多,顶多做到了民之父母,保证人民的衣食住行,然而不能给人民树立榜样,教导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的高尚追求。
【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贡听到这里坐不住了,说子产那么好的官竟然也不算有成就的,那么谁能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孔子说,只有完全按礼来,才能成为榜样。
【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子贡同学回到座位上去,言游同学站起来问:“ 孔 老师讲了这么多,敢问礼在何方,是不是能钳制恶行、成全善行?”孔子说:“言游同学讲得不错。”
【「然则何如?」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言游同学继续问:“那具体怎么做?”孔子说:“瞻仰革命烈士陵园,是不忘革命精神;打牙祭招呼列祖列宗,是尊重祖宗;参加葬礼,是尊重死者;举行射箭比赛,是跟志同道合者联络感情;办宴席做招待,是欢迎客人。”
【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孔子说,能够按照礼法(“礼”的法律,还有民法、刑法、宪法等)在固定的时节组织全心全意向往共产主义的干部和群众瞻仰革命烈士陵园、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做到了这两点,治理国家跟看手上的纹路一样清楚容易。所以,生活中要批评和自我批评,尊老爱幼,就能长幼有序,各得其所;家庭里有了“礼”,父族、母族、妻族就能守望相助;朝廷有“礼”,官僚们就能各司其职,渎职和腐败就能杜绝;军事演习能够按“礼”定时举行、圆满完成,帝国主义就不敢轻举妄动;军队能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礼”落到实处,就能战无不胜……
孔子的武功
《论语-述而》【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礼器第十》【孔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
——孔子对子路说,“只有不要命的蛮干,我是看不起的,我是要谋定而后动的,否则怎么体现读书人作为军人跟武夫的根本区别?”“所以我不打仗就算了,打仗就必胜;祭祀就得福。”孔子的自信来自他的学识和他的武功:不轻易言战,不发动不义之战,为正义而战,不打无准备之仗,因此孔子战则必胜,取得“夹谷之会”和“堕三都”的重大胜利。祭祀则不奢望得到神仙额外的保佑,因此得自己应得的福。
《史记·孔子世家》,“夹谷会议”前孔子执行【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的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的正确措施,保护鲁定公安全,取得重大的外交胜利。到了鲁哀公执政第十四年,齐国的反动派陈恒——即田常——在舒州地区弑 齐 君齐简公而篡位,严重违反东周联合国宪法。七十一岁的孔子斋戒三天,沐浴干净,向鲁哀公提出讨伐齐陈恒的提案,以正义之师扭转鲁国年年被齐国敲打的颓势。非常哀的鲁哀公让孔子跟季孙商量!孔子只好回去,告诉别人说自己成为中央常委后,提交提案的任务算是完成了。
《射义第四六》讲了为什么国防建设也是“礼”治的范畴:【…君臣相与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则安则誉也。是以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而兵不用,诸侯自为正之具也。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仅有存者。】
——君臣之间通过比试射箭来切磋,作为温习“礼”“乐”的实践活动,能取得圆满成功,就是国泰民安的盛世。因此君臣之间比试射箭是天子的制度,诸侯们必须执行。这就是天子养诸侯,加强国防建设又不需要真打大仗,规矩各国都能主动追求和平的保证。孔子在矍相的射击场比赛射箭,观众人山人海。轮到军队官员比赛了,孔子命令子路表演,子路拿着弓箭站到比赛位置,说,“败军之将,亡国奴,技不如人的人,这三类人都站远点,其他人可以来跟我比赛。”围观的人走了一半。接着轮到公罔之裘表演,公罔之裘说,“家庭和睦:就是儿女茁壮成长,子弟孝顺,老人好礼;并且不从流俗,吉身自好,临死不变节的人,可以来跟我比赛。”这样剩下围观的人又走了一半。接着轮到序点表演,序点说,“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明白大是大非的人,可以来跟我比赛。”观众就只剩下几个了。
由此,可以知道孔子大学的人才,一是没有打过大败仗,二是没有把服务的公司即诸侯国糟蹋垮掉灭亡,三是出类拔萃能力超群,四是家庭和睦,五是荣誉感强烈决不变节背叛,六是活到老学到老不妄自尊大——可以明白为什么耶稣只有十二门徒,就出了一个叛徒把他卖了三十块银币;孔子弟子三千,竟然没有背叛出卖他的哪怕一个学生。这个出叛徒的比率,真是天壤之别。
“礼”就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都有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有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灵活变通;“礼”也人民群众相信党、监督党的方法和准则,也是把日常行为高尚起来的便捷方法。
“礼”的精神是万世不变的,“礼”坏了就“正”礼。今日的“礼”,算起来大约是“社会主义”,可惜也落了俗套,“礼崩乐坏”了——大周宪法规定井田制,农民义务给公田干完活后,剩下的义务劳动是【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这样轻的税赋,也能让诸侯们搞成《礼记·檀弓下》说的【孔子过泰山侧】教训学生清廉为官的故事:【苛政猛于虎】。今日比大周进步的地方在于,“社会主义”的人民不学那个泰山侧不挪窝的妇人,社会进步了,到处跑——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个基本的、衣食有着的、能生活半辈子一辈子的落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