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私有化是造成严重社会问题的根源
再论私有化是造成严重社会问题的根源
——兼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笑 多
前几天,中共中央党校的“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发表了一个报告;12月25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也发表了《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社会蓝皮书,这两个报告的共同点,是只罗列突出社会问题的现象,人们(领导干部、居民)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及排列次序,就是不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与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现在,就利用他们的调查材料,再次分析造成失业就业、收入差距、“看病难、看病贵”、“教育收费问题”、“贪污腐败问题”、“住房价格过高”、社会治安等等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揭示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
一,失业就业问题
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的报告显示,失业就业问题是居民十分关注的突出社会问题之一,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33.45%的人关注这个问题,被排在第二位。
确实,失业就业问题不是一般的、孤立的社会问题,而是反映社会经济制度根本变化的社会现象,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中心。它的出现和加剧,正是我国经济由公有制为基础,被不断地私有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反映,是劳动者由社会财富的主人,转变为雇佣劳动的主要表现。
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失业现象在我国就逐步消失了,失业已不再是一个社会问题了。没有失业问题,这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现象。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也承认,原苏联就不存在失业问题。(参看《经济学》第12版 下册 第1306页)可见,这是公有制经济社会的特征。
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所以不存在失业现象。公有制、社会主义都是本质的概念,但是,它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表现的。在这些现象中,有没有失业,是最能反映经济关系本质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首先就表现为没有失业现象和就业问题。没有失业现象和就业问题表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直接结合的,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者只要有劳动能力,就可以劳动,就可以获得生活资料。如果工人可以随意被解雇,失业和就业问题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还说工人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这种所谓的“公有制”、“社会主义”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劳动者连“饭碗子”都没有,还说是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的主人,那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不管人们怎么说,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好,实际上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但是,当前我国的理论界十分混乱,有的人根本不顾现象,随意阐述所谓的“本质”。例如杜润生就说:“我国上世纪50年代末人民公社推行集体农庄,实际上是无偿剥夺农民财产。”如果是剥夺农民财产,那么农民靠什么生活呢?凭什么劳动呢?事实是实行人民公社制度之后,我国农村劳动者由1958年的2。66亿,增至1978年的3。98亿,农村并没有出现失业现象。如果当时的劳动者不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不能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怎么没有像现在这样有成亿的“农民工”流落到城市“打工”呢?
还有人说,当时,农村和工厂都人浮于事,是“潜在着的失业现象”。失业是劳动者没有工作可做,没有人购买他的劳动力,劳动者不能获得劳动收入。有工作、能获得收入,说他是“潜在的失业者”,这种所谓的“理论”能够成立吗?当然不能!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失业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尖锐。
失业现象表明了什么呢?表明劳动者不掌握生产资料,不具备进行劳动的物质条件,只能出卖劳动力商品,而且是劳动力商品还没有卖出去的表现。劳动力商品卖出去了,叫就业,没有卖出去才是失业。失业就业作为社会问题,是雇佣劳动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制度: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有出卖劳动力商品。资本的运行,是以无产者的存在为前提,而且以存在一批失业者为条件,因为没有这样一个失业者队伍,资本家就不可能“自由地”解雇和招聘工人。美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它也保持着一个失业者队伍。按萨缪尔森的说法:“在60年代早期,肯尼迪总统的经济学者断言,处于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状况,失业率会是4%以下;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这个数据估计是5%。到了80年代早期------自然率被认为是6%或者更高。”(《经济学》下册 第356—357页)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美国的失业率保持在4—6%叫“充分就业”。
总之,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由不存在失业现象、不存在就业问题,而现在失业、就业问题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这是我国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化的一个标志。事实也是这样,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个相当庞大的资产阶级(包括内外资),雇佣了数以千万计的无产者。我们这里不考察资本家与无产者在国民经济究竟占有多大比重,只揭示隐藏在失业现象背后的本质。
我们调查的目的不只是考察失业就业问题排列在第几位,排位是靠前了,还是靠后了,而是要反映社会经济制度发生的变化,反映事物的本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都是我国社会科学的最高研究机构,但是它们的调查报告,只罗列现象,排列现象的次序,根本不触及现象背后的本质,也就不可能科学地分析、预测我国社会现象的走势。
失业就业问题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变化,是所有制的转变和私有化的结果,也必然会带来整个社会现象的根本改变。
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
调查表明有32。06的人认为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是突出的社会问题,被排列在第三位。但是,调查就是不涉及各种社会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实,失业现象与收入差距大、贫富分化现象是紧密相连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所有劳动者都以工资、工分为主要收入来源。国营企业的职工实行“八级工资制”,人民公社的社员实行的是“工分制”,劳动者的收入有一定差距,是以劳动的差别为依据;而实行雇佣劳动制度以后,少数人凭资本占有利润,大多数劳动者则只能获得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工资,而失业者连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微薄工资都得不到,与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老板们相比,差距当然就更大了。
失业现象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雇佣劳动制成为主要的经济制度,表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这和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公有制有着本质区别,这是从生产领域考察。而从分配领域考察,则是由劳动者全部靠工资收入,转变为一小部分人依靠利润收入和大部分人靠工资收入,这样,收入差距必然要发生根本的改变,贫富分化也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早就指出,分配形式不过是生产形式的背面,两者有着内在联系。“个人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参与生产,就以工资形式参与产品、生产成果的分配。”(《马恩选集》第二卷 第98页)以资本形式参与生产,必然以利润形式参与分配。这里的工资只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不同于公有制下的工资,那是占有自己劳动的一部分。这里我们不分析两种工资本质区别,只是说明生产形式与分配形式两者有着内在联系的事实。
不区分收入的性质,是利润还是工资等,抹杀收入的本质区别,只考察量的区别;孤立地考察分配现象,不把生产与分配联系起来考察,是资产阶级经济学惯用的手法。而我们的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也采用这种方法,就令人难以置信了。
三,看病问题、上学问题、住房问题等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公费医疗制度(农村是合作医疗,有“赤脚医生”)、义务教育,住房由单位提供(农村已有少数先进的单位开始集体建房,大多数仍是社员私人盖房),这也表现了劳动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人。正因为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主人,社会、单位就要保证劳动者的健康,使之能够不断地劳动;要使劳动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劳动能力,就需要进行教育,不仅是劳动者要受教育,而且要让他们的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就要保障他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包括住房的需要等等,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就是再生产出主人公地位的劳动者。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主人公的劳动者,再次沦为雇佣劳动者,他们与老板的关系,仅仅是劳动力买卖的关系。原来由劳动人民积累的国有资产、集体资产,被化为私人财产,医疗、教育实行“产业化”,与劳动者的关系也转变为“买卖”关系,所以劳动者面对的一定是“看病贵、看病难”、“上不起学”等社会问题。至于住房,那更成为私营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一颗“摇钱树”。近些年来,我国500名富豪的排行榜中,前几名中多数是房地产开发商;反之,由于房价不断上涨,老百姓则只好“望房兴叹”!总之,这些社会问题的产生和日益尖锐化,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私有化路线的结果,都和劳动者由社会财富的主人重新沦为雇佣劳动相关联。
四,贪污腐败
调查表明,根据城乡居民认为贪污腐败问题,占突出社会问题的第四位。
腐败现象的加剧,也是私有化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是公有制的经济,厂长、经理只是公有经济的代表,他们只有维护、壮大公有制经济的义务,没有化公为私的权力。他们的活动既要受到党和政府的领导,也要受到群众的监督,因此,当时很少有贪污腐败现象;而推行私有化路线以来,公有财产反正是要转化为私人所有,官员们不把财产化归自己或亲属私有,就归外人私有,因此,官员们以权谋私、腐败现象不可避免,加之建国以来,广大劳动人民积累了大量财富,足够官员们贪污腐败一阵子。这就是1989年“动乱”以来,腐败现象不仅没有得到遏制,而且愈演愈烈,被人们讽刺为‘前腐后继’的根本原因。
五,社会治安
调查表明,根据城乡居民的看法,社会治安也是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被排列在第八位。
社会治安的问题的根源,仍然是私有化,而且这一问题与失业现象的联系更紧密。当前我国社会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有劳动能力而不能劳动,没有收入来源,连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而另一方面又有人暴富,骄奢淫逸,一掷千金,这种鲜明对立的社会状况必然导致少数人铤而走险,造成社会治安的恶化。所以说,生产、生活水平的高低,并不直接决定社会治安的状况,直接决定社会治安状况的是经济关系,是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还是实行私有化。实行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必然造成社会治安的严重恶化。
其他的社会问题,如干群关系、社会风气等等,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经济基础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因此,只要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社会基础,这些问题都能得到缓解(当然又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前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反之,实行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社会问题就一定会反复不断地出现,而且会愈演愈烈,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是在这种反复出现的事实中得到证明。
中央党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不调查事实,如我国的失业人数究竟有多少?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贫富分化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等等。这些事实本应该是他们调查的对象,而且也只有他们具备这种条件,但是,却有意地回避对事实的调查,偏偏只收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把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罗列出来,排列次序,而不调查事实,不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不揭示这些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这种调查当然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