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吉玛的亚军,中国梦的遗憾
近年来,欧美各国不断插手干涉新疆问题,关于新疆和西藏的议题又开始反复热炒,保卫棉花的声音一大片,跟外国公司冲突不断,逐渐蔓延。孰是孰非,并不是本文要判断的焦点。但笔者想提供另一个视角,揭示出通常会被国内舆论所忽视的新疆和西藏问题所隐含的另一种“中国梦”的含义。
这是源于笔者当年在观看东方卫视的歌唱比赛时,所产生的一些复杂感想。二零一三年,由东方卫视主办的首届“中国梦之声”大赛进行了总决赛,产生了包括冠亚军的前三名。李祥祥有些意外地登顶,西藏歌手央吉玛屈居亚军,艾菲获得第三名。从比赛进程来看,央吉玛没能最终夺冠,格外令人遗憾。在最后一轮,尽管央吉玛在场内四百人观察团的投票结果中领先,但起决定作用的四大导师,在投票中,居然无一例外地出现了投向李祥祥的一边倒状况。在整个中国梦之声的比赛进程中,这似乎是第一次。
如果只看对歌曲的演绎能力,看场上的表现,央吉玛应该没什么争议地成为冠军。当然,这不是说李祥祥唱的不好,比赛进行到最后,前六名实力接近,各有特色。李祥祥对歌曲的演绎,演唱技巧,动人的嗓音,也是出色的。但有一点没人比得上央吉玛,这就是后者的个性化特点。央吉玛的演唱属于另类的、带有民族特色的小众唱法,给人耳目一新的“神话”感觉。相比之下,其他各位歌手,大都走通俗流行路线,虽然他们在演绎歌曲内容等各个方面,也不乏功力,但总体比较下来,都缺乏央吉玛那种强烈的原创特性。
央吉玛争冠的最后一支歌曲,也是她的原创作品,名字就叫《央吉玛》。从这一点看来,央吉玛似乎早已预期到她能进入前两名的角逐,对最后对决早有准备,把这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原创歌曲,留到最后时刻。事后回想:如果央吉玛成功地在“梦之声”中登顶,这首曲目恐怕也会注定会跟她一起成为经典之作。遗憾的是,尽管她的演绎和表达很成功,最后却未能成为冠军。
但同李祥祥相比,央吉玛也确有一些劣势。然而,这主要不是表现在歌唱方面。李祥祥是安徽人,身份算比较正统的汉族,又在单亲家庭中由贫穷的父亲含辛茹苦抚养长大。从“中国梦之声”主办方的“造星”角度看,这样一个冠军形象,相对于拥有门巴族背景,且与中国东部地区的世俗文化存在较大张力的央吉玛而言,似乎是政治正确的选项。而且从外形来看,号称“翻版罗志祥”的李祥祥活泼帅气,既年轻又出彩。如果只是打造一位流行音乐偶像,李祥祥可能也是比赛最后阶段所有选手中最合适的人选。
相对而言,央吉玛是音乐科班出身,但从造星角度,央吉玛同内地乃至港台公司之间的深度合作,却存在一些问题。尽管央吉玛外形清纯俊俏,对音乐和歌曲演绎得更好,但她举止言谈偏于保守,不具备其他歌手那种活泼气质,缺乏挑逗观众营造气氛的外露型煽情能力。在整个比赛进程中,我们更多地可以看到,央吉玛总是试图用音乐来说话,而不太喜欢很直接地用艾菲那种撩人的舞蹈,或者李祥祥那种音型合一的动感表达,来带动广大歌迷的情绪,营造出现场的热烈气氛。
从纯音乐的角度看,这不算缺陷,而是一种风格差异。在比赛进程中,关于央吉玛的图文介绍曾多次重复,可以看到一个脸黑黑人瘦瘦的西藏小女孩照片,那种极度单纯的感觉,似乎是内地尤其是沿海地区较为匮乏的。显然,对于央吉玛而言,尽管她长期在北京读书学习,或许已部分地被主流文化重塑,但在舞台表达、人情世故甚至日常说话等诸多方面,她还是面临了某些文化上的屏障。但无论如何,对于东部地区的世俗文化而言,以及那些更现实的商业唱片公司和造星集团的评判,这一切终究会转化成为利润的计算。
回顾比赛的难忘时刻,如果最后一轮巅峰对决的赛制,并不是当时所安排的那种由精英控制的综合积分,而是由场外观看直播的全国观众投票决定,相信央吉玛很有可能已经成为“中国梦之声”大赛的冠军。单从演唱的实力来比较,央吉玛有一定的优势,很难想象大多数观众不会被她的传奇歌声打动。她的非主流风格也确实让大家耳目一新,有余音绕梁的感觉,“女神”称号名不虚传。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梦之声”大赛没能把央吉玛这样一位来自青藏高原的稀世天才歌手捧成冠军,并不简单地只是央吉玛的遗憾,而会成为这次“梦之声”大赛的遗憾。在世界音乐史上,鲜有一名歌手因为拿了一次比赛冠军就会成就一代天王天后,反倒是某项比赛会因为歌手日后取得的惊人成就,而逐渐受到世人的更多关注,形成传统,铸造经典。
而且,“中国梦之声”这场名称别致的大赛,终究未能把一名具备西藏背景的天才歌手,顺理成章地打造成最后的冠军形象,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迄今为止的“中国梦”可能仍在多元文化的包容力方面有所欠缺。
多年以来,当中国国内众多依附于各种利益团体的代理文人和精英人物,鹦鹉学舌一般地集体发声,一边积极捍卫着自己享有的各种既得利益,一边又终日照猫画虎,抨击美帝国主义的霸权及其殖民文化,指责在美式市场机制的不断熏陶下,中国人日渐集体性地丧失了文化自主能力、自我思考力和判断力。但与此同时,我们在“中国梦之声”集体狂欢的最后高潮中,竟然也没能看到体现本土文化自主性的代表精英群体,能够对自身的文化做出一点更深刻的反思。
如果一种文化,只是批评那些充斥文化优越感的外来殖民者不断在无形中对本土文化产品展开各种无情的规训和惩罚,却又无视那些手握霸权的本土精英群体居高临下地对本土文化中相对弱势的群体进行的更加无形的规训和惩罚,那么,这显然也就不只是“中国梦之声”的遗憾,而更是“中国梦”的遗憾。
回顾新中国的复杂历程,1949年,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地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刻,他所期待的,显然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人民形象,而是地大物博的新中国所蕴含的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类形象,是社会主义远比资本主义更具包容性的多元文化理念,甚至还有远远超越世俗观念的对世界和人类终极命运的深刻思考和热切关注。
很显然,“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不会围绕精英群体的价值判断而展开。如毛泽东一再强调的由人民蕴含的无穷无尽的力量,觉醒的人民本身有能力不断推陈出新,审美知丑,创造历史。而由极少数人的利益计算所决定的优胜者形象,到底能否代表人民,代表中国梦的声音?这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由毛泽东一手缔造的新中国的全新形象,其实很需要来自新疆和西藏的新面孔和新声音,甚至还需要源自世界各地的足以承载这个星球的希望和梦想的朝圣者和发现之旅。归根到底,人民会不断重新发现自己,塑造出属于自己的全新的奇迹和梦想。作为人民亲眼见证并亲手缔造的“奇迹”,央吉玛当之无愧的冠军,由此体现的“神话”和创造力,以及一种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这才是社会主义“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注]:本文的简略版曾发表于三策智库网,此处为全文。
[作者简介]:王键,独立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曾长期在上海从事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