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读《状元张謇投身社会创业事业》与我的创业随想

火烧 2015-05-2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结合张謇投身社会创业的事迹,探讨创业与救国的关系,强调教育、公共卫生、实业与慈善的重要性,启发现代创业者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方向。

 

读《状元张謇投身社会创业事业》与我的创业随想
黄塑芹
读《状元张謇投身社会创业事业》一文之后,我对创业这个课题有我个人的想法,我把这个想法诉诸文字,作为我对社会创业的理解,也可以说是我的创业观。
 “甲午战争,日军侵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被迫签定《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帝国主义更掀起瓜分狂潮,中国处于亡国灭种边缘。张謇虽为状元郎,却无意于官场角逐,常常夙夜难眠,为国家命运而徘徊辗转。”这是光绪甲午科状元的时代背景,这个时代,就是日本以及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要把中国纳入它们的势力范围,让中国成为它们的殖民地。张謇有一天听到一个外国人的一番话使他恍然大悟:“言中国非不能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大兴实业、推广慈善,必不能共和,必不能发达。行此四事,一二十年后,必跻一等国;能行二三事,亦不至落为三等国。”张謇由此认为:中国只要“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大兴实业、推广慈善”,“ 一二十年后,必跻一等国;能行二三事,亦不至落为三等国。”,光绪甲午科状元的张謇真不愧为状元,真是好悟性,“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大兴实业、推广慈善”就是救国良方,哪怕中国成不了强大的日本,退而求其次,也不至中国永远是个三等国家。
于是乎,张謇把救国良方行为化,为了能实现“匡济天下”的抱负,他抛弃官职,下海经商,踏上实业救国之路。张謇此举风险极大,稍有不慎便可能身败名裂,因此以“舍身饲虎”形容,但为天下苍生,他义无反顾,大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壮。出于“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儒家理念,他将所创办的实业命名为“大生”,历经数十年商海沉浮,大生纱厂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骄傲。创办实业不过是张謇获取资金的途径,他真正醉心是教育、慈善事业的振兴。
南通为张謇故乡,在晚清乱世中饱经战火蹂躏,灾害摧残,民生凋蔽、满目疮痍,张謇为了能拯救父老乡亲于水火,倾尽财力心血。
张謇兴办许多慈善事业,为帮助穷困潦倒的节妇,1896年,他出资设立儒寡会,优恤士族妇女;为拯救被溺杀的婴儿,1905年,他发起建立新育婴堂,收容婴儿1300名;为安置无业贫民,1914年,他募资开办贫民工厂,招收贫民100人;为救助误入风尘女子,1915年,他支持警察局设立济良所,帮助娼妓改过自新;为造就残疾人独立生存能力,1916年,他购地兴建残疾院和盲哑学校,教授残疾人生存技能;同年,他将养济院改成栖流所,收养乞丐;为救助无依老人。张謇创办和支持建立的慈善救助机构还有为死亡而无处安葬的贫穷者提供帮助的义冢,面积达540亩。除此之外,张謇还创办女红传习所、医院、博物馆、图书馆、剧场、公园等公益机构。
兴办慈善事业需要大笔资金,张謇除将大生纱厂每年盈利拨出相当部分作为慈善专项基金,还在百忙之中,卖字筹资,育婴堂创办时,资金难以维持,于是张状元在报纸登广告,一卖就是数年。所筹资金捐给育婴堂。张謇还利用自身影响力,号召政府拨款资助慈善事业。他还注意慈善机构改革,教养结合,让弱势群体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尽管如此,张謇还是负担沉重,在二十年岁月中,张謇为慈善事业捐资一百五十万,负债五十万元。
在张謇的努力下,使南通从一个落后、封闭的县城转变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百姓安居乐业,街道秩序井然,许多慕名前来考察的外国友人被良好的社会风貌与优美的自然风光所陶醉,称其为“人间天堂”。南通成为中国近代城市的鼎范。
人间天堂”的南通,成为中国近代城市的鼎范。一个状元的救国,国家没有救到,救到了南通,南通因为“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大兴实业、推广慈善”真的就是“人间天堂”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一个多月后的8月17日,南通城遭到日军飞机空袭。1938年3月17日,日军饭冢旅团5000多人,从南通城郊的姚港附近登陆,占领南通城。19日,日军侵占如皋城,并分兵相继占领其他重要领域。从此,南通人民遭受日军铁蹄蹂躏,直至抗战胜利。南通名人叶胥原则在《人间游记》里描述了自己惊心动魄的遭遇,“闻机枪声及飞机摩顶之声,轧轧嗡嗡不断在耳。至医校小巷东行,见灰布军人尸首一具偃倒在地,路无行人。及启秀桥,有监犯为敌军占领后释放者问话,方知敌人入城已久,则河滨架枪大街行动者,皆系日人,不免焦急。过三元桥,通明宫而至东后街,由吴家庄,小石桥而及东门板桥,路上逃难者踵步相接,龙津桥上有日人武装站立盘问行人。”同年10月23日,《申报》报道了日军侵占南通的消息,称“日军入城时,城内居民,早逃避一空,间有未及逃避之居民妇孺等,均遭奸淫及枪杀,后街小巷中惨遭戮杀之死尸,时有发现,惨不忍睹”。
南通这个“人间天堂”在日本军国主义屠刀下成为了人间地狱,“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大兴实业、推广慈善”的理想与实践只是一场幻想与一堆废墟。南通如此,全国亦然,世界亦然。不单“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大兴实业、推广慈善”救不了南通,救不了中国,更实现不了状元的梦。1922年的棉纺织业危机,导致他的事业全面崩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为他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帮助。巧合的是,日本在上世纪20年代初也发生过一次经济恐慌,日本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紧急救济措施,为各行业提供经济贷款援助。日本的大型企业、商业银行、股票交易所很快摆脱了困境,在随后的中日纱厂竞争中迅速拖垮了大生。[42] 无奈之下,张謇寻求国外资金的支持,但等到1924年,日本的资金始终没有盼来,张謇向美国资本家借款也不成,大生此时已债台高筑,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这就是我对《状元张謇投身社会创业事业》一文的分析。创业广义也好,狭义也好,天下为公方好,没有天下为公的公有制,一切创业都是一枕黄粱。
美帝国主义会让广义的狭义的创业成为可能吗?奥巴马说:“如果13亿中国人都过上美国人富有的幸福生活,就是人类的灾难。”,重庆模式让重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美帝国主义就如上文把重庆模式摧毁了。重庆人民不会创业吗?重庆人民不会创业,重庆模式何以成为人间奇迹而被美帝国主义摧毁?
创业,我想起了王震和359旅创造的南泥湾。
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王震和359旅领导研究开发南泥湾并调集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毛泽东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他率先垂范,在杨家岭的办公楼下亲手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朱德背着箩筐到处拾粪积肥;周恩来迅速成了纺线能手。1940年,朱德总司令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亲赴南泥湾踏勘调查,决定在此屯垦自给。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量的物质财富。1942年,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弯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1943年2月,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亲自为该旅4位领导干部题词,给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并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命名为“发展经济先锋”。同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萧三、艾青、田方等致慰问词。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歌舞《挑花蓝》唱道:“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从此脍炙人口的名歌南泥湾诞生,后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唱,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都知道陕北还有个好江南--南泥湾。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祥地。1941年3月12日,为克服解放区面临的日军“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封锁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响应中共中央组织起来,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王震旅长率领三五九旅度过屯垦南泥湾的第一个劳动日。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全旅指战员立志将荒凉的南泥湾变成牛羊满川、麦浪起伏的陕北江南。1965年10月,陕西省政府决定,为恢复和发扬南泥湾农垦的革命传统,组建了陕西省农建师141团,现名为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农场。迄今为止,农场下属有农业公司,农垦综合服务公司,农垦光华木器厂,龙泉石油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中天香料有限责任公司等十三个经济实体和子校、医院两个事业单位。全场总人口1579人,其中职工483人。土地总面积2.3万亩,其中耕地4100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经济作物有香紫苏、中药材、果类等。八路军经过广大职工干部的共同奋斗,项目建设基本完成,主要是:(一)光华木器厂改扩建项目。改造厂房1900平方米,购买大中型机械,形成年加工木材3000立方米的生产能力。(二)渔业基地建设。修建渔塘374.3亩,形成了年产鲜鱼100吨以上的生产能力。(三)子弟学校建设。新投资108万元,新建和改造校舍5269.7平方米,增添了部分桌凳,图书仪器,使教学班次达到12个,可容纳中小学生500多人就读。
南泥湾这才叫创业。南泥湾只是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领导下的一个小范围的创业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领导下,有一个大创业成绩单。

   
全国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支柱产业的大企业,看看500强之中的大中型企业,以及全国数以万计大中型企业许多都是毛泽东时代创立的,毛泽东时代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又成为社会主义思想,无私奉献精神,雷锋精神,路不拾遗门不闭户互助友爱社会的经济基础,两袖清风焦裕禄干部层出不穷。全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四个五年计划,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建设项目和成果(实录)为我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和一代无私奉献的前辈。为我国经济腾飞成为两弹一星社会主义强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大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使中国经济建设从一穷二白变为富强,使美帝败倒在朝鲜和越南,搞出两弹一星,使中国崛起在世界东方!
  
    “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穷二白,极端落后的工业基础,当时,我国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工业产品中钢15.8万吨,原油12万吨,原煤3200万吨,发电量43亿千瓦时,水泥66万吨。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工业要落后100余年!”
    政治上国民党政府贪污腐败,军阀割据,民族分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黄赌毒,无数白毛女,吴琼花,黑社会逼得走投无路,人民深受三座大山压迫,资产阶级精英和政客少数人统治工农多数人的不公缺德时代!毛泽东从那时起,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跨越,就成为毛泽东执着追求的目标。
    解放后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SNA核算方法中的重要指标。我国改革开放后,为便于进行国际比较也使用这一指标,对过去的GDP则从国民生产净值中推算出来。根据张风波主编的《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与政策》一书推算的结果,我国的GDPl952年为680.9亿元,到1978年增加为3 488.6亿元,增长4.12倍,年均增长6.5%。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远远超出了战后世界GDP每年平均增长的速度。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表明,GDP世界年均增长速度在五六十年代为4.8%,70年代为3.4%,80年代为2.9%,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平均增长率60年代为4.9%,70年代为3.2%,80年代为2.6%,都比我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增长速度低得多。而且我国在那30年还包括了3年困难时期生产一度绝对下降的情况,如果只看正常年景其增长速度就更高,即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1953—1957年的“一五”时期为8.88%,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为9.19%,1963~1965年经济调整时期为14.5%,1966~1978年的“文革”及其后的两年为6.62%。值得注意的足,即使在1966~1978年期间,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只有6.62%,但仍比同期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高出许多,如同期美国为3.4%、西德为3.4%、加拿大为4.6%,只有日本高.为7.3%。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非但不“崩溃”,事实比世界列强发展还要快!下面是毛泽东时代成千上万的建设项目和成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简介- -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社会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五)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建议》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35%增长到40%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时期增长一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25%到30%。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66年到1970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三五”计划是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的。其中内容比较详尽的计划方案有两个:一个是国家计委会提出的经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另一个是1965年9月国家计委拟定的并经中央讨论基本同意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
《初步设想》确定的“三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进行安排的:(1)大力发展农业,按不同的标准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2)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突破简短技术;(3)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强基础工业,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增加产量,使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使国民经济有重点、按比例地发展。
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按照《汇报提纲》的要求,“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炼钢652.7万吨,铁矿开采3590.1万吨,合成氨244.4万吨,化肥204.16万吨,水泥1533万吨,塑料18.7万吨,棉纺锭322万吨,化学纤维1.23万吨,新建铁路交付营业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191万吨。
第四个五年计划
四五”计划于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2月15日至3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制定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会上研究、讨论、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同年9月,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曾作为参考文件印发。1971年3月,中共中央在批转1971年计划时,《“四五”计划纲要(草案)》的部分指标也作为附件下发。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纲要(草案)》规定,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5%,五年合计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1300亿元,1975年粮食产量达到6000-6500亿斤,棉花6500-7000万担,钢3500-4000万吨,原煤4-4.3亿吨,发电量2000-2200亿度,铁路货运量9-10亿吨。
1973年7月国家计委拟订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修正草案)》。《修正草案》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调整,不少指标有所压缩,钢产量下调到3200-3500万吨,后又调到3000万吨。1972、1973两年国民经济形势有所好转,1973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和突破了计划,并且是“一五”计划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
1975年是“四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按照《修正草案》规定的1975年指标要求来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是: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发电量103.1%,棉纱96.8%,铁路货运量98.7%,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下面是按年份毛泽东时代成千上万的建设项目和成果(部分实录)没收集到的大大小小项目远比这多得多,比如各地的国有企业,工业基础都是那时打的基础。
1949年,
“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钢第一炉铁水奔腾而出;如今,中国已连续10余年位居全球第一产钢大国。
1950
3月3
日,政务院通过并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4月8《新疆日报》报道:人民解放军第五军,根据新疆军区所安排的生产任务,完成准备工作。计划在阿山(现阿勒泰)、塔城、乌苏、惠远、霍城、精河等地开荒生产。
4月18全长97
公里的伊犁皇渠整修工程竣工,举行放水典礼。整修工程由驻伊犁人民解放军及当地群众共同承担。该项工程于3月20日开工。
5月 新藏公路动工兴建,全长750公里
6月3 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六师技术队造船厂制造出新疆第一艘汽艇“开都号”,在开都河试航成功。
12月28新疆军区召开会议,总结一年来的生产工作,1950年全军共开荒96万亩,修建大小渠道32条,总长1230余公里。
2月6,蒋介石集团派出轰炸机,轰炸了承担上海80%电力供应的杨树浦发电厂,电厂被10颗炸弹击中,损失惨重。陈毅市长、潘汉年副市长亲临现场,电厂职工奋勇抢修,42小时恢复生产。此前,江苏戚墅堰电厂也曾遭国民党飞机2小时轰炸,全厂职工紧急抢修,4天后恢复局部供电。
6月开始建设的北京国际电台的中央收信台和中央发信台,于1951年相继竣工。这是新中国第一个重点通信建设工程。
6月开始建设的北京国际电台的中央收信台和中央发信台,于1951年相继竣工。这是新中国第一个重点通信建设工程。
1951年
3月,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批准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兴建。
1952年
成渝铁路建成,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条铁路。
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如今,时速350公里的国产动车组每天都在华夏大地上往来驰骋。
9月30,第一套明线12路载波机(J2)装机,开通了北京至厂家庄的载波电路。

1953年1月1,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正式实行。“
一五”计划确定电力工业计划是,装机205万千瓦,期末(1957年)年发电量159亿千瓦时。同时明确了“一五”电力建设方针:以建设火电(包括热电联产)为主,同时利用已有的资源条件,进行水力电站的建设,并大力地进行水力资源的勘测工作,为今后积极地开展水电建设准备条件。
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西部地区首次开通铁路,先后建成的新干线有:成都至重庆、天水至兰州、来宾至凭祥、宝鸡至成都等铁路。
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汉白玉基石放置在厂区中心广场。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
4月27,我国第一台7.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吉林丰满电厂安装竣工。丰满电厂位于第二松花江上,1937年开始兴建,二战后我国接管时容量13.25万千瓦。作为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从1953年开始安装新机组,至1959年共安装6台,总容量达55.375万千瓦,为当时我国最大水电厂,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水电建设人才。后扩建为百万千瓦电厂。
7月6,黑龙江富拉尔基热电厂一期工程破土动工。这是我国兴建的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1955年投运的苏制2.5万千瓦高温高压机组为新中国建设的首台高温高压机组,标志着火电建设水平的提高。该厂初设容量15万千瓦,分四期建设,1969年3月全部建成。后扩建二厂,总容量最高达142.5万千瓦。
7月15,我国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220千伏高压输电工程(506工程),即丰满—虎石台—李石寨输电线路工程动工,1954年1月27日并网送电。该工程全长369.25公里,为丰满水电厂恢复装机容量后急需向辽宁鞍山地区外送电而建。之后逐渐形成了以220千伏输电线路为网架的东北电网。
1954
7 月2
5日 南昌飞机厂试制初教5(雅克-18)教练机成功,通过国家鉴定。
8月1,毛泽东主席给南昌飞机厂这个厂亲笔签署嘉勉信。
8月1,龙溪河一级狮子滩水电站开工建设。1957
年3月建成,总装机4.8万千瓦,拥有当时我国最大的堆石坝。龙溪河梯级开发始于1936年,包括狮子滩、上硐、回龙寨、下硐四级电站。1959年5月,下硐电站两台1.5万千瓦机组相继发电,龙溪河水电站梯级开发完成,成为我国最早完成梯级开发的河流。周恩来总理题词肯定:为综合利用四川水力资源树立榜样。
8 月18日 株洲航空发动机厂试制爱姆-11(M-11)发动机成功。
10月25 毛泽东主席也给株洲航空发动机厂该厂亲笔签署了嘉勉信。
1954
年 研制成功60千瓦短波无线电发射机
1955
1月5
日,我国第一座电子自动控制电厂——吉林热电厂一期工程开工。这也是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1月15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并决定建设原子能工业。毛泽东作重要讲话。
1956
2月11
日,国产首台6000万千瓦火电机组在淮南田家庵电厂投产。
7月13,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崭新的总装线上,被毛主席命名为"解放"牌的第一辆汽车试制成功。这标志着第一汽车制造厂的三年建厂目标如期达到,也结束了中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
本年 上海试制成功55型电传打字电报机 我国第一次开放会议电话业务
2月28,北京长途电话局开放会议电话业务。首次会议电话会议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的十省市电话会议。
9 月8
日 喷气式飞机歼5(米格-17)由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经国家鉴定验收,可以成批生产交付部队使用。
9 月10日 在沈阳举行祝捷大会,聂荣臻元帅前往参加。为歼5装配的涡喷5发动机,也于同年6月通过试车鉴
10月14,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交工验收;15日隆重举行开工典礼。
10月南昌飞机制造厂、株洲发动机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发动机制造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和发动机制造厂的基本建设工程,分别于1956年10月、12月和翌年4月陆续由国家验收委员会鉴定验收,工程质量优良。
12月,国产首台2.5万千瓦中压火电机组在上海闸北发电厂投产。
1957
4月13
日,黄河干流上第一个大型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
1957年,建成了长江上第一座铁路桥——武汉长江大桥。
9 月8 日 沈阳发动机厂试制的涡喷5甲(轰5轻型轰炸机的动力装置)经国家鉴定验收,转入成批生产。
12月23 南昌飞机厂试制的运5飞机经国家试飞鉴定合格。翌年3月27日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投入成批生产。
12月由苏联援建的西安发动机附件厂、飞机附件厂、宝鸡航空仪表厂、兴平航空电器厂经国家正式验收投产。在此前后,航空工业还改建和新建了一批机载设备骨干企业。
12月,洪都机械厂试制成功长江750型摩托车。
1958年,
1958年,中国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如今,我国已是全球彩电第一生产大国
5月31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批准二机部上报的“五厂三矿”(衡阳铀水冶厂、包头核燃料元件厂、兰州铀浓缩厂、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以及郴县铀矿、衡山大浦铀矿、上饶铀矿)选点方案。
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东风牌轿车,送往北京向党的“八大”献礼。
6 月6 日 毛泽东主席由赵尔陆、徐昌裕陪同,参观了在中南海举办的航空工业展览。毛泽东主席7 月2 日再次来到展览馆听取有关航空工业的汇报。
6月21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扩大会议上说:“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
7月1我国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建成。为此,《人民日报》发表消息和社论。
8
月,国产首台1.2万千瓦空气冷却发电机组在重庆电厂投产。
7 月26日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1,首次试飞成功。
8 月27日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初级教练机初教6在南昌首次试飞成功。
8月设计试制成功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
9月,一汽试制成功第一辆CA30型2.5吨军用越野汽车。
9月,上海汽车装配厂(上海汽车装修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
12月14 哈尔滨飞机厂和航空发动机厂试制的直5(米-4)直升机试飞成功,
12月31,国产首台1.2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组在上海南市发电厂投产。1958年1959年4月15日,国产首台2.5万千瓦空冷高压火电机组在哈尔滨热电厂投产。
1958年 上海试制成功第一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 第一套国产明线12路载波电话机研制成功
1958年宝成铁路开通,这是中国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1959
4 月2
6日 歼6飞机及其发动机涡喷6试制成功,通过国家鉴定验收,投入批生产。
6月20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技术资料。其后不久,周恩来向宋任穷传达中央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
9月25,中国石油勘探队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时值国庆10周年,所以这个油田以“大庆”命名。大庆油田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是“贫油国”的论调。到1963年12月,周恩来终于可以自豪地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1959年 第一套60路长途电缆载波电话机研制成功 北京与莫斯科之间开通国际用户电报业务,1月20日正式开放
.1960
3月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荷电负超子——反西格玛负超子。
5月21,全国第一座露天电厂——浙江半山电厂建成。该厂1959年3月开工,装机1.2万千瓦,采用露天发电、双水内冷及汽轮机轻型基础等新技术。水电部在该厂召开现场会,并拍摄科技纪录片《露天发电厂》。
9月,新中国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这项工程是根治和开发黄河的规划中最重要的一座防洪、发电、灌溉的综合性工程,1957年4月13日开工兴建,1958年12月截流成功,1973年12月26日,第一台国产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
11月5 日 我国制造的第一枚P-2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11月18铀纯化厂生产出第一批符合纯度要求的二氧化铀产品。
1961
1961年12月,北京电力设计院研制的第一代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真空管161型计算机问世,并投入使用。这项成果在1964年全国科技发展成果展览会上获二等奖。
1962
9月11
日二机部向中央报告,提出争取在1964年或1965年上半年实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奋斗目标。
11月3,毛泽东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1963
9 月2
1日 航定委同意直5直升机优质过关,批准定型投产;其动力装置活塞7也于同年12月25日优质过关,投入批生产。
11月20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成功进行整体聚合爆轰出中子试验。
11月29六氟化铀工厂生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兰州铀浓缩厂于1964年1月14取得了高浓铀合格产品。
12月5
日 歼6飞机优质过关,航定委批准定型投产。 12月11 中央军委为直5、歼6优质过关发出贺信。
12月25 我国自行改型设计可一机四用的活塞8航空发动机通过鉴定验收,并投入批生产。
1963年 120路高频对称电缆研制成功
1964
4 月1
1日 "霹雳"1空空导弹经国务院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投入小批生产。
10月11 成都发动机厂试制的涡喷6经航定委鉴定,同意投入批生产。
1964年我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与前苏联科学家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热核聚变的科学设想,成为世界上首创惯性约束受控热核聚变实验方法的奠基人之一。
10月16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2月4
日 沈阳飞机厂试制的"红旗"1地空导弹定型投产。
12月15 航定委批准成都飞机厂测绘试制的歼5甲飞机设计定型,投入成批生产。
12月15 成都飞机厂、发动机厂经过返修加固、试生产考验,国家正式验收。
1964
年,北京至石家庄7×4高频电缆60路载波试验段建成,开始试通电报、电话业务。开始研制晶体管载波电话机
1965年 
5 月
14日 经改装的轰6飞机,成功地执行了中国第二颗原子弹的运载投放任务。
5 月15日 罗瑞卿批准高空高速歼击8型飞机研制方案。同年9月8日,三机部正式下达设计试制任务。
12月28 航定委通过自行设计试制的强5飞机初步设计定型。
12月31 航定委批准改型设计的活塞6甲发动机设计定型,投入成批生产。
1966
1 月1
7日 沈阳飞机厂试制的高空高速歼7飞机首飞成功。该机从1964年开始试制,本年12月25日国家批准定型投入生产。
4 月涡喷7甲发动机锻造空心涡轮叶片试车成功。12月,铸造空心涡轮叶片试车成功。
4月,第一汽车制造厂首批20辆红旗牌三排座高级轿车送往北京。
5 月8 日 成都飞机厂改型设计、试制的歼教5飞机首次试飞。12月28日,航定委批准该机设计定型,投入生产。该机是1965年1月开始试制的。
5月9我国进行了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核试验。
9 月25
日 哈尔滨飞机厂改进设计的轰5飞机首次试飞成功,1967年4月正式投入成批生产。
10月27我国进行了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
12月8
日 沈阳航空发动机厂试制的涡喷7发动机通过国家定型。该机1965年在关键技术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开始试制,并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制造成功。
12月9 日 南昌飞机厂试制的“上游”1舰舰导弹正式批准定型。
1966年 我国第一套长途自动电话编码纵横制交换机研制成功,在北京安装使用。
1967年 
2月
9 日 南昌飞机厂试制的“上游”1舰舰导弹正式批准定型。
2月16,国产第一台转子氢内冷10万千瓦高温高压火电机组在北京高井电厂投运。
2 月24日 航定委正式批准“621”自动驾驶仪设计定型。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飞控仪表。在此基础上,发展为“621”自动驾驶仪系列。
3 月29日 西安航空发动机厂试制的我国第一台大型喷气发动机涡喷8,通过航定委鉴定验收,转入成批生产。
5月25 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第三机械工业部实行军事管制。
6 月17日 513厂研制的核试验伞配合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成功。
10月25 毛泽东主席对聂荣臻上报的《关于国防科研体制调整改组方案》批示“照办”。据此,六院(航空研究院)正式从三机部划归国防科委领导。
1967年6月17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1967
年 电子式中文译码机样机试制成功,在上海安装试用。
1968
10月1
日,湖北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第一台机组投产。该工程是汉江干流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12月24 由西安飞机厂试制的轰6甲飞机首次试飞成功,次年转入成批生产。
12月 涡喷7乙发动机试制成功。该发动机系由涡喷7甲改进,作为歼7飞机的动力装置。
.
1969年 
7
月5 日 我国自行设计的歼8飞机在沈阳飞机制造厂首次试飞。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在现场组织了这次试飞。
7月8,河南省林县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这条渠1960年动工兴建,总干渠长104里。红旗渠建成后,林县水浇地面积从不到1万亩扩大为60万亩
9月23我国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
11月24 毛泽东主席批准空军党委《关于将汉中歼击机基地改为大型运输机基地的报告》。
12月15 直6
直升机升空试飞,该机是哈尔滨飞机厂在直5基础上,从1966年开始改型设计的。
1970
4 月1
2日 成都飞机厂试制的歼7Ⅰ型飞机首次试飞。1975年12月6日正式批准该机定型。
4月24,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中173公斤运行轨道倾角685度、近地点4391km 、远地点2348km。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5 月16日 南昌飞机厂运5飞机移交石家庄飞机厂生产。
7 月 中国共产党第三机械工业部核心小组和第三机械工业部革命委员会成立。
7月成都至昆明铁路建成,是中国铁路网中的重要干线,改善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状况。
7月1攀枝花钢铁厂1000m3高炉建成投产。
8月8上海梅山炼铁基地1号高炉(1033m3)建成投产。第二年5月,2号高炉(1033m3)出铁,年底其他生产配套项目基本完成。
9 月9 日 贵州011基地转厂试制的涡喷7发动机转入成批生产。
9 月11日至18日 三机部召开院校工作会议,决定各类学校恢复招生。
9月30酒泉钢铁公司1号高炉(1513m3)投产。
11月1舞阳特厚板厂(现舞阳钢铁公司)工程会战开始:
12月25 由西安飞机厂试制的运7
飞机首次试飞成功。该机是1966年10月经周恩来、叶剑英批准研制的。
12月26 南昌飞机厂自行设计的歼12飞机首次试飞成功。
12月 011基地试制的歼6Ⅲ飞机首次试飞成功。
1970年 960路微波通信系统Ⅰ型机研制成功。
1971
1月2
日 我国轻工业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3月3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
5月15 开展工业学大庆
6月27 第一艘两万吨货轮“长风”号下水。
7月8 转发关于做好计划生育的工作报告。
10月2 追加基本建设投资51亿。
7 月28日 我国首次成功地在普通铁路上进行歼6飞机高速弹射跳伞救生装备综合试验。
10月25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了联合国大会,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
11月18新华社报道,全国建成1800多座小水泥厂。
11月18西部地区进行了一次新的核试验。 11月30调资28%
12月7 新华社报道,全国年度水利建设50亿立方米,增加农田3000万亩。
12月,一汽试制成功60吨矿用自卸汽车。
1972
北京开始建设地球站一号站,1973年建成投产。
-北京、上海使用卫星通信地球站。
1月13 从国外引进化肥、化纤成套设备8套,以后又提出引进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方案(即四、三方案)。
1月28 解放军落实五七指示,发展农副业生产,许多部队做到肉菜自给。
2月21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双方同意互相发展贸易。
5月13 新华社报道,我国电子工业进一步发展,1971年收音机产量相当于1965年的4倍。
8月21 从联邦德国、倭国进口一米七轧机,建在武汉钢铁公司,领有设备在北京、上海、四川、唐山。
9月10 4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安家落户。
10月13连接中南和西南地区的重要干线湘黔铁路通车。
11月26月住越南抗美26.57
亿元。
12月26我国第一辆载重300吨的大平板车问世。
1973
1月1
日 人民日报发表新年献词,农业夺取好收成,工业生产上升。
1月2 国家计委提出进口43亿美元国外设备的方案。
2月13 新华社报道,1972年是解放以来电力发电站装机最多的一年。
3月7 新华社报道,我国发展组合机床取得显著成就。
3月20 部分企业和县社试办出口工业品专厂、专车间、出口农副土特产生产基地。
4月10 决定建设邯邢钢铁、煤炭基地。
4月15 春季广交会开幕,与我国发展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
5 月 航定委批准沈阳飞机厂研制的歼教6飞机设计定型。
5月4 中国倭国共同投资施工建设中日海底电缆。
6月18 国际大米价格上升,中国增加出口100万吨大米换回小麦。
6月28 我国成功进行了一次氢弹试验。
7月16 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8月1 新华社报道,夏粮丰收,这是建国以来第二个大丰收年。
8月5 全国环保会议召开,制定《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8月16 新华社报道,我国水田农业机械化取得新进展。
8月26 新华社报道,我国电子工业迅速发展。
8月26, 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从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传出一个令全国惊喜的消息,他们联合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百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了。这是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果
9月3 我国第一台天文测时、测纬光电等高仪研制成功。
9月12 新华社报道,全国钻井进尺和建设投产的油井生产能力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9月26 国务院重申对外贸易的重要原则。 9月30 新华社消息,我国化肥产量比1965年增加一倍以上。
10月15秋季广交会开幕,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贸易往来。
10月25西藏发现几十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11月1
新华社报道,几十座大中型水电站建成投产,小型水电站5万多个,遍及全国。
11月8 西藏军区在海拔3800米高寒地区大规模种植冬小麦丰收。这是西藏历史上农业发展的重要变革。
11月13国务院转批环境保护若干规定。
12月20新华社报道,中国航空线80
多条,连接全国70多个城市,于100多个外国航空公司建立业务往来。
12月22新华社报道,5年来,8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2月26新华社报道,同我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50多个,其中50多个国家同我国签订了贸易协议。
1974
1月12
日为在本世纪内实现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用几个五年计划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的战略思想,国家计委提出《关于拟定长远计划的报告》。
1月21 国务院要求跟抓计划用粮、节约用粮、严格控制粮食销量等四点要求。
1月22 国务院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从国外进口一批大型化学肥料、化学纤维和连续式钢板轧机等设备。
1月30 国务院批示防止沿海水水域污染。 2月17新华社报道,胜利油田去年创年钻井进尺150105米的全国石油钻井最高纪录。2月19日新华社报道,我国农村掀起农田基本建设新高潮。
2月24 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建成。
3月23 我国西南交通干线成昆铁路建成。 3月30 地热发电站在河北怀涞建成。
4月2 我国第一艘二万五千吨级的浮船坞“黄山号”建成。
4月15 第三十五届广交会开幕,规模为历届之最。
4月31日 我国第一台医用电子感应加速器研制成功。
5月15 华北滨海地区又建立起一个新油田――大港油田。
7月17 我国冬小麦产区推广优良品种,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80%以上。
8月9 伞式太阳炉研制成功。
9月12 国家计委提出增加石油、棉花、部分钢材、化肥进口。
9月12 我国第一个5万吨级码头建成。
9月15 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
9月30 新华社报道,大型油田――胜利油田建成。
10月3 我国最大竖井钻井研制成功。
10月23新华社报道,我国地方小煤矿去年产量比1965年增长两倍多,占全年28%。
10月26无偿援助越南11.17亿元物资。
12月19三门峡水电站建成。
12月25 西安飞机厂制造的运8
飞机首次试飞成功。该机是1969折开始研制的。
12月27新华社报道,大庆至秦皇岛输油管道建成。
12月31中央要求切实着金计划生育工作。
1974
年北京卫星地球站二号站建成投产。通信容量为132条话路和一条双向彩色电视。通过印度洋上空的国际通信卫星与亚非各国和地区开通直达电路
1975
1月13
日 周恩来提出,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1月14 新华社报道,四川省开发天然气取得新成就。
1月15 新华社报道,我国红麻、黄麻实现自给自足。
1月25 降低半导体收音机零售价格。
2月3 景山发电厂首次应用电子计算机控制10万千瓦燃煤气轮发电机组成功。
2月4 我国最大的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建成。
3月29 高能加速器研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5月30 我国第一次发现古生界地层油田。
5月31 国务院界定出口黄金,引进铜、铝、橡胶、涤纶等原料。
7月5 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
7月8 秦皇岛至北京输油管道建成。
7月19 新华社报道,我国化肥产量显著提高,上半年增产的化肥可增产粮食100多亿斤或3000多万担棉花。
7月28 新华社报道,全国铁路上半年货运量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8月8 河南地区特大暴雨,国家拨7亿元救灾费。
8月19 国务院决定2亿美元进口。
8月19 无偿援助柬埔寨6亿元物资。
8月30 新华社报道,最近三、四年来,每年有一大批电站建成投入生产。
9月1 新华社报道,我国今年早稻丰收,单产、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9月3 新华社报道,截止到1974年底,我国小水电发电量占总量的三分之一。
9月14 新华社报道,一亿只广播喇叭连接千村万户。
10月7 水稻培育出新品种,亩产达千斤左右。
10月27我国成功进行一次核试验。
11月17我国原盐丰收,创历史最好水平。
11月26我国成功发射回收式地球卫星。
12月24焦枝铁路通车。
12月29 陕西飞机试制的运8
飞机首次试飞成功。
12月29新华社报道,我国农业连续13年全面丰收。
1975年 -北京市内电话中继传输开始装用脉码调制设备,首批装用30部端机
1976
1月21
日 又一艘万吨级浮船坞“华山号”研制成功。
3月13 大型火力发电厂――莱芜电厂投入生产。
3月22 邮电部门发展传真通讯技术。
4 月3 日 我国自行设计的水轰5飞机首次试飞成功。该机是1968年开始研制的。
4月15 广交会开幕
4月21 京沪杭载波电缆投产。
4月24 6011米超深井打成。
5月1 从事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人数比1965年增加7.5倍,调查工作发展到黄海、东海和南海。
5月12 有点职工建成全国微波通信干线。
6 月5 日 “海鹰”1舰用导弹设计定型。
6月6 第一座现代化10万吨深水油港大连新港建成。
6月29 上海黄浦江上第一座公路、铁路双层铁轨建成通车。
7月6 人工培植的小黑麦在我国西南、西北、华北推广。
7月6 滇藏公路建成通车。
7月22 新华社报道,全国夏粮总产量创历史新水平。
7月23 沿海铁路干线津沪复线工程提前接轨。
7月28 唐山地震。
8月7 北京至山海关铁路修复。
8月23 第一艘五万吨级远洋油轮“西湖号”在大连下水。
9月9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逝世。
10月5 现代化化纤联合企业――福建维尼纶厂建成。
11月16新华社报道,全国80%以上的县建立水泥厂,产量比1965年增长4.1倍。
12月4 日 我国首次飞机(歼5、歼教5、歼6、歼教6、)螺旋试飞结束,摸索并总结出解出螺旋的新方法。
12月10江南9省已探明的煤炭储量比文革前增长了2倍。
12月11告诉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2月18 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歼侦6
飞机设计定型,投入生产。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现将1951—1980年世界几个主要国家的工、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列表对照如下:
 
国别 工业(%) 农业(%)
中国 12.5        4.0
美国 4.0         1.6
苏联 8.6         3.1
日本 11.5        1.7
德意志联邦 5.8   1.9
英国 2.3 2.3
法国 5.0 2.5
印度 5.9 2.6
 
从以上数据中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工农业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国中都是最快的。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大创业,创下了如上这份业,有了这份财富,日本帝国主义与西方一切帝国主义都拜倒在中国人民脚下,在毛主席身前,南通的悲剧与一战二战时期中国的悲剧,都不再重演,个人创业在毛主席时代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创业的组成部分,领导者如焦裕禄,战士如雷锋,农民如陈永贵,学生如戴碧莹,工人如王进喜,这样的社会,个人的智慧、美德、地位与积极性发挥空前,个人即集体,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张謇的“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大兴实业、推广慈善”在毛主席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才成为现实,而不是成为张謇的永远的个人的一场游戏一场噩梦。
这就是我的创业观。2015-5-2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