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智慧PK官方智库
网民智慧PK官方智库
(一)
自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者说以GDP增长为中心以来,中国的许多重大公共政策,一直由经济学家充当决策智囊——吴市场,厉股份,张五常,张冰棍儿,林比优……—— 都是专门 从美国往中南海搬运‘GDP增长金条’的主流搬运工——号称‘主流经济学家’。
举个例?好吧。十多年前,一根名叫‘比较优势’的‘理论金条’,被搬进了中南海,当它从中南海的绿树红墙中笑嘻嘻出来,在中华大地溜达了十几年之后,中国就变成了一个‘二头在外’的、‘买啥长啥、卖啥跌啥’的世界工厂——血淋淋的,白森森的,非常‘6+1’的。
短短20多年间,旧三座大山硬是直挺挺地重新站起来了,新三座大山(住房教育医疗)愣是在四五年间咔嚓嚓地劈出来了!当 对改开 欢呼雀跃的斗升小民们都断定‘精英误国’乃至‘精英祸国’之时,他们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六座大山’已经不离不弃、如影相随了。
——终于,2008.12.18日,胡锦涛总书记隆重推出了“三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1] 问计于民?说说,还是做做?草民生得憨愣,小时候常常追着汽车‘拾粪’,然而,草民再笨,也绝不会不相信:中国最大的头头胡主席会说了不做。哼!受此激励,草民顿生一计:网民智慧PK官方智库。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能够证明:只有网民智慧(指网民集体智慧,下同)才是最高级的智慧,那么,重大公共政策的决策应该通过网民智慧的检验,就会成为一个比太阳还要光辉的公理。
(二)
一分为二看,重大公共政策有二种。一种是为人民(绝大多数)服务的重大公共政策,
一种是为极少数利益集团服务的重大公共政策。本文立论于前者。
改开前,权力即智慧 ,权力即真理,重大公共政策的决策和出台主要由毛泽东独断专行,这是大量改开精英告诉草民的。 改开后,重大公共政策出台的具体程序是个啥?没有精英告诉过草民,所以草民是不知道的,但草民猜想存在这样一个决策公式:即
中央政府高级官员(A)+官方智库(B)=重大公共政策(C)。
[注:这公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监督,百姓不能,媒体也不能。超大‘暗箱箱’是也]
然而,现实已经反复证明:这公式不怎么的,常令草民想起 《秋风为茅屋所破歌》里的那个茅屋。问题出在哪里?——要么A有问题;要么B有问题;要么A和B‘同流合污’为‘AB’一体。然而,归根到底,还是A的问题。亦即,关系到13亿斗升小民的重大公共政策,完全由拒绝任何监督的公权力A(政府高级官员)拍板而定。代表了最广大的人民利益?——‘六座大山’如影相随不离不弃。
——也许是中央政府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2009年4月初,温家宝批示成立了一个“新型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这个据说是‘半官半民’的新智库,常务理事会成员就多达~122名 = 政府官员(其中退休官员7人)+学者+企业家(资本家)。
【这个智库的‘进步’意义是:从原来只听主流经济学家‘一家’的 过渡到 现在听主流经济学家和资本家‘二家’的】
这个新智库,被凤凰系 吹捧成了‘超豪华智库’。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也曾告诉南方都市报记者:退休官员加入智库,在国外十分常见,在国内也将是一个趋势——草民在此想对薛澜喊话说:如果你不能确认中国的 国体+政体+新闻自由 会美国化,那么,你自己说,你是一个啥精英? [2]
然而又然而!这个为中央政府提供决策智慧的‘官学商’超豪华智库,竟没有胡锦涛问计于民的半点影子。因为那122名常务理事中,竟没有一个老百姓的代表。经验告诉草民:这个智库肯定又靠不住了。它,不会产出为老百姓服务的智慧,只会产出进一步剥夺老百姓的智慧 和 给西方割肉的智慧。无它。
以上二节,稀里哗啦,算是把改开以来的官方智库 +‘半官半民’智库秀完了。以下,就该说说咱网民的集体智慧了。
(三)
中国的网民已经突破四亿,故约略地说,网民即人民,网民智慧就是人民智慧。网民智慧是个‘庞然大物’,怎么描述它呢?这得迂回一下。请看《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诗,特简单,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然而,草民现在突发狂想,以为自己才是苏东坡这首诗的最佳知音——因为草民竟从这28个字中,【准确地说,是14个字,前二句】抽象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六维(度)审美空间”。
具体说来就是:‘横’一维(左右);‘侧’一维(前后);‘纵’一维(高低);线性‘动’一维(由远及近或相反);旋转‘动’一维【线性‘动’一维的总和】;时间一维。共计六维——构成一个“六维审美空间”。【如果能画个立体坐标图表示该多好啊】。任何人,都可借助这个六维审美空间,从各个维度,去欣赏庐山美、泰山美、华山美…乃至欣赏人体美、动物美、植物美,以及,欣赏诸如芙蓉姐姐和凤姐那样的美。
现在,迂回到了主题。草民认定,如果给网民的集体智慧构建一个抽象的立体模型,那么,它与上面的“六维审美空间”一模一样。亦即,每个网民,在“六维审美空间”里,以一个点的形式孤立存在,当某个‘体’——比如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草案)》——也进入了空间并且引起越来越多的‘点网民’的兴趣时,那么,他们就会:从前后、从上下左右、从线性和旋转的各个角度、从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纵向、从中国和其它国家比较的横向——对其展开强大的联合“审美”!!!在不断的辩论和相互交流后,最终会得出一个被绝大多数网民所赞同的总结论【这才是真正的多数决啊】。
——上面所述的网民智慧的产生及其运行机制,从根本上决定了:网民智慧是最高级的智慧。‘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三亿网民,赛过多少个诸葛亮啊!还有,随着个体网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网民数量的继续增长,网民的集体智慧是无限增长的。所以,同网民智慧相比,那些官方智库+半官半民智库的智慧,简直是微不足道。这就是网民智慧PK官方智库的最终结论—— 一个公理。
这最终结论(公理)的根本意义是:从今以后,任何一个重大公共政策的决策程序都应该是这样的——先让官方智库 或 半官半民智库 乃至民间智库 提出草案,然后把草案放进网民的“六维审美空间”里,接受网民智慧检验1~3次后正式出台,效果肯定是最优的。当然了,为极少数利益集团服务的重大公共政策除外。如此操作,才是最大的问计于民——去年的医改草案,不是还在网上晒了晒吗?今年出台了那么多重大公共政策,怎么都‘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了呢?为啥?简单——
非非毛 2009.11.16LC;2010.5.31LC;2010.6.10 ~12 LC
[1]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8/12-18/1493453.shtml
[2] http://bbs.thmz.com/thread-95 7977-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