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从免费师范生的抱怨看资产阶级价值取向面临破产

火烧 2010-06-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免费师范生的抱怨,揭示当前资产阶级价值取向的弊端,批判城乡差距与教育公平问题,强调劳动光荣和人民立场的重要性。

今天受一位老师博文领引看到大学生论坛关于免费师范实习地的争议,发觉宣传多年的资产阶级价值取向正走向破产。  论坛上老师和学生的争论(原文见附件),发觉平民的孩子中毒太深了。他们中了什么毒呢:

其一,当年下乡知识分子中一部分回城后,过度地妖魔化了知青时代,他们把个人的委屈情绪有意无意地传染给了下一代。  

其二,在一个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连农民工都有两亿二千万入了大城市谋生,农民价值取向中对大城市的渴望也让大学生们宁愿在城市蜗居,也不愿意在农村安稳工作,何况他们是高考通过的天之娇子。  

其三,多年来,学习优异的学生也基本都选择了大城市,没有几个优秀的学生愿意回去的,这种惯性不因就业艰难而改变,到大城市就好像意味着自己更精英。我的敦煌七里镇中学任教的同学都回到高陵任教了。那里连找个对象都难,他宁愿回来打工漂泊也不想呆了,回来后成了家。那么后去的大学生就能改变那里的现实吗?  

其四,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养尊处优已经成为九十后们的共性,在家里都是宝贝,即使是平民子弟也都被宠坏了,他们多数是知难而退的。在城乡环境的反差中,他们被城市物质文明所诱惑,挡都挡不住。  

其五,多年来宣导的人往高处走,再也没有人认为低处是光荣,没有道德底线支撑的社会环境,狭小的城市成为他们光明的梦想。尤其是以后也许永远没有机会再在大城市长久居留的免费师范生,他们的渴望奖日益侵蚀他们心灵,这种心理失衡也许会造就一部分严重堕落者都未可知。  

其六,我们多年来妖魔化越穷越光荣的价值取向,如今正因为这种妖魔化将大学生置于越来越心理失衡的耻辱境地,可以说这种现象才刚刚开始,没有城乡一体化价值取向的回归,这种思潮会越演越烈。  

其七,在任教中,我也越来越发现大学老师道德说教的苍白无力,多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已经完全放弃了人民立场,没有这种人民立场的回归,必然在为人民币服务的道路越走越远。  

其八,当学生们反问那些指责他们的年轻老师们的时候:你们愿意去农村任教吗?有几人能直言说不愿意呢?他们就是活生生的榜样,那么学生就会说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实症结也在于此,学生依然理直气壮。因此先将年轻的老师们派到一线去,或可扭转一时之取向,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错误的价值取向已经主导了八十后九十后的人生观。  

未来会怎样?也许重树劳动光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价值取向才有改观。但如今社会价值取向被已经资产阶级官僚化的少数人引导,他们怎么会自动放弃自己的价值取向呢?  

附件:

1、关于实习的地方  

http://his.snnu.edu.cn:8000/forums/t/11395.aspx  

   

2、我们都是平民的孩子——说给我的学生们  

我们都是平民的孩子,所以,我们选择了不要交学费而能读书的师范大学。那些富可敌国的“富二代”,用得着为了省一桌饭钱而和别人签约吗?那些握有倾国之权的“官二代”,用得着为了一份辛苦的教师职业而和别人签约吗?因此,我们本身就不高贵,最少不比那些如今仍然生活在落后地区的人们高贵多少,我们仍然是他们中的一员。因此,我们没有资格鄙视他们,患难相恤用在这里或许更为恰当。你们说对吗?  

我们并不是最优秀者。能考入重点大学,应该都是优秀者。但是,假如我们当初有把握考入清华、北大等一流名牌大学,能够在北京、上海去求学,我们还用得着屈尊而求学于这所西北蛮荒之地的非一流大学?这样说,没有瞧不起你们的意思,你们比起老师的当年,早已经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可是,人上有人,天外有天。理智一点讲,我们还没有狂妄的本钱。  

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契约社会里。在这里,人的信用还需要用文字性的契约来约束。于是,当年我们和国家签订的协议,就是我们最低的信用保证。我们已经按照契约享受了国家的补助,就应该按照契约去践行自己的诺言,去为那些急需要我们的西部教育服务,而不能失信于人。况且,国家规定,你们还有选择的权利,那就是“毁约”,将国家的钱还给国家,然后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我们总不能一方面享受免费的待遇,一方面又对履行的义务耿耿于怀,甚至抵触。在契约社会里,这可是不良行径。  

我们还处在一个就业艰难的时代里。和我们一样的平民孩子,师范毕业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已经很难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自己掏钱上完了大学,如今回到地方,要谋一个教师的职业,还要通过艰难的考试,甚至是金钱的较量。他们还在期盼中去熬煎和等待,而我们尚未毕业,却已经有了国家以信誉保证的工作岗位,有了一份能够报效国家和自我谋生的职业。如此厚待,我们还有理由心理不平衡和怨天尤人?  

年轻狂妄不是缺点。但是,人总是要回到具体环境中生活,总是要在磨砺中走向成熟。不是吗?  

3、由“先进文化”引发的感悟  

最近,一个即将参加毕业实习的大学师范生,因为学校安排他们到落后地区实习,很是不满,便在网上发了帖子,并因此和老师、同学展开了激烈辩论。下面是这位同学发言的节选:  

    我们下学期实习地方的是西北五省、陕西、河南、重庆(没有名额),广东(名额已满)。也就是说全是北方的,而且都是些条件不太好的地方。说实话,有几个人想去呢?没得选择的选择。  

    我们又不是知青下乡。学校实习基地或者说免费师范生以后工作的地方就不能好一点吗?  

唉,更不能和其他一些学校和专业比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上学的同学就好多了。  

    都说“人往高处走”,学校怎么就不培养自己的毕业生去更好的地方工作呢?经过大学学习,我们是要更好的生活。怎么看到学校的定位就那么低呢?  

    下图是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图片,黄色的就是沙漠化的地区。看看我们的实习地,西北五省,是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同学们都有青年的满腔热情,可是理性地想想,你们奉献的起吗?但愿你们的青春不是被利用。个人的幸福更应值得追求。  

    记得知青下乡的时候也说的好听,到农村去锻炼,接受再教育,但结果呢?事实上这种思维就有问题,逆文明的潮流.先进的文化不可能在最落后的地方,我们学习先进都来不及,怎么还有大把时间放到那些落后的地方?  

    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职业和人生道路的权利。向往文明,是人类的特征之一,也无可厚非。基于这样的认识,长期以来,对于学生的个性与选择,我都是宽容的。但是,今天当我看到一个与国家签订了免费上学协议,承诺要在毕业后去基层学校任教的师范生,却说出“先进的文化不可能在最落后的地方,我们学习先进都来不及,怎么还有大把时间放到那些落后的地方”这段话时,仍感到痛心。痛心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先进文化之中,却不去认真理解“先进文化”的全部含义。痛心这种不求甚解还随意使用的学风。也担忧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都能担当得起国家赋予的重任。  

    在社会学里,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的总和,包括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在任何社会,文化都不仅仅是指代表着科学技术的物质世界,还包含着人类的精神、情操等意识方面的内容。在古代,反映在人们思想行为上的这种文化,总是和仁人志士的扶危济贫、救国安邦等高尚情操相连。这种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也是全世界不同民族所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那种有了钱便不体恤弱者,衣食足便趾高气扬,歧视比自己落后与贫弱者,绝非古今君子所为。  

    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和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真正具有当代特征的“先进文化”,绝不能仅仅是洋房、计算机等物品的堆积和拥有,还应该包含着当代人的精神风貌。这种先进的文化,表现在人的行动上,说小一点,就是愿意为缩小贫富差距、建设共同发展的社会献一份力。说大一点,就是要具有关怀天下的全球意识。如果今日打着自由、进步的旗号,却在骨子里歧视落后,不愿为改变落后面貌做一丁点贡献,其实质是数千年来等级观念和浅薄见识在作祟。在这一点上,也许我们看一看那些不远万里,从美国、英国来到中国扶贫帮困的志愿者,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叫“先进文化”。  

    同时,一个代表先进文化的城市学校,首先应该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校。陕西省“示范高中”验收条件中专门规定:要成为“示范高中”就“必须有对贫弱落后学校的帮扶计划和业绩”。我不知道我们的学生,在仰慕和学习城市先进文化时,是不是也包含这种精神文化?  

    附:“免费师范生”政策:2007年温家宝总理看到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优质师资缺乏,农村孩子们得不到优质而良好的教育,于是,作出决定,让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在考生自愿的前提下,招收“免费师范生”。国家承诺,这些孩子上大学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等全免,每人每月再补助350元伙食费。大学毕业后,在工作中接着读远程“教育硕士”。这些学生承诺,毕业后到西部基层学校任教10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