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五分钟让你明白中国的内需是怎么回事》
首先得说明一下,以免发生误解。本文反驳的是一种臆想的通过高工资促进财富增长的模式,但这并不是说本人反对高工资或反对通过“内需”促进发展。恰恰相反,本人不但不反对高工资,而且本人坚信高工资将是国内财富迅速增长的捷径之一!但是要实现这一点说到底是靠对外交换实现的(这个具体论证过程有点复杂,本文没有涉及。简单地说,就是工资相对高的一方,在平均利润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中能够用少量劳动换取别人多量劳动,在实施上剥削了外国人实现自身的增值)。说到底,高工资确实有助于发展,但其机制绝非《五分钟让你明白中国的内需是怎么回事》一文所臆想的那种“内需”。
《五分钟让你明白中国的内需是怎么回事》一文在网上很火。它中提出一个“金矿模型”,希望说明一件事情:只要资本家给工人高工资,就能拉动内需,并且促进消费,最终促进繁荣。该文试图证明:中国必须用高工资来营造中产阶级,以形成类似美国那样的纺锤形社会结构(赤贫和巨富少,中间普通收入者多),才能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该文笔锋犀利,指责大陆的经济学家都是被收买的,不敢说真话云云。
该文的结论是否正确不敢说,但其推理过程却无疑是完全错的。尤其是“金矿模型”,严重缺乏足够的理性思考。
该文对“金矿模型”的描述如下:
“假设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来了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一百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1000万,矿主把其中的50%做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5万,他们拿一万来租房子,剩下的四万可以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五百万,可以做投资。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所以,房子出现需求。于是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者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开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馆又要雇别的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这样,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100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需求,于是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要做别的东西,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这样,50年过去以后,当这个地方的矿快被挖光了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个10万人左右的繁荣城市。
而第二种情况是这样的:假设同样发现了金矿,同样有人来投资开采,同样雇100工人,同样每年获利1000万,但是矿主把其中10%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一年1万。这些钱只够他们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讨老婆,只能住窝棚。矿主一年赚了900万,但是看一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什么都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国外,因为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唯一可能有戏的就是想办法骗一个老婆来,生一个漂亮女儿,或许还可以嫁给矿主做老婆。50年下去以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到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工人要么流亡,要么男的为盗,女的为娼。”
这里说得非常美好。但是我们仔细看一下就知道漏洞很大。其中最大的漏洞就在于:金矿的收入是怎么来的?说白了,就是金子不能吃不能穿,挖出来以后你卖给谁来换取吃穿的消费品?更不用说你用于再投资的那些盖房子造饭店的建筑材料?卖给工人?人家总共才拿到500万工资,你怎么可能从他们那里换来1000万?卖给金矿以外的人?——你这不是讨论“内需”吗?如果你的收入完全靠卖给外人得来,那还谈什么“内需”?
或许有人会说,那叫资本的原始积累。刚开始一年靠出口赚钱,然后再转向“内需型发展”。这样行得通否?我们拭目以待。
矿主发完工资以后,手头还剩500万元。根据“金矿模型”的说法,他可以用这笔钱投资。投到哪里呢?投到盖房子上,开饭店上。姑且算矿主还办了农场,建材厂等,实现原料自给,不用与外界交换。那么好,假设矿主把这500万都投进去(矿主自身消费数额姑且忽略,因为可以假设他吃住都在自己开的饭店),用来造房子,造饭店。工人则来买或租这房子,吃在这饭店里,付的钱就是自己拿到的工资。
不管有多少工人,一个数额是确定的。那就是所有工人手里的钱加起来不多不少正好500万元。所以也就是说,矿主的这些房子和饭店,最后最多只能获得500万元的营业额。多一分也没有了。(除非有外面的人来这里消费。但此处不应考虑外人来这里消费的问题,因为讨论的是“内需”。)
这样一来,也就是说,矿主本来手头只有500万元。这500万元全都作为了投资成本,转变成了房子和饭店之类。经过工人的一轮消费,矿主“回收”的货币正好也是500万元——而且只会少不会多,因为不可能所有的工人都把自己的工资全花光。换句话说,矿主应该完全可以预见到:这一年在金矿以外的投资是绝对稳赔不赚的。
但是“金矿模型”的提出者居然认为矿主会去做这种投资!不知“金矿模型”的提出者能上哪儿找到如此高风亮节的矿主?
这时可能有人会说,第一年需要投资500万建设饭店和住房,但是第二年就不用再投了呀。所以从长期来看或许还是可行的嘛。
那我们就继续往下看。到第二年,可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矿主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出口转内需了,金矿出来的金子不再往外卖。第二种则是矿主认为“资本原始积累”尚未结束,姑且通过向金矿以外的人出口金子获取收入这样再干一年。
先谈第一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下,矿主不可能赚外人的钱,那么赚钱的对象就只剩下工人了。如前述,这个前矿主在第一年把自己手头的500万都用于办各种金矿以外的提供消费的企业等了,然后“回收”的工人工资却不到500万。所以现在他手头只有不到500万元了,就算是499万元吧。所以他发给工人的总工资数量绝不会超过499万元。那也就意味着,这一年他通过工人的消费回收的钱还不到499万元,很可能是498万元——因为如前述,不太会出现所有工人花光所有工资的情况。
那么照这样下去,工人的工资逐年下降,而矿主能赚回来的部分也在逐年下降。所以,约500年后矿主必然破产。当然,矿主绝对不会等到500年。如果脑子正常的话估计不到三年就立刻金盆洗手了。所以说第一种情况的经营是不可行的。
再谈第二种情况。工人继续干金矿,金子也继续卖给外人。于是第二年金矿收入又是1000万元,其中500万用于发工资。那么加上第一年留下的499万,矿主手头就有了999万元。同时,工人把工资用于金矿以外的其他企业中消费掉——但不会全部消费掉,只消费了499万元(和第一年一样)。那么矿主“回收”的工资是499万元。这样矿主手头就总共有了999+499=1498万元。现在问题就来了:这1498万元我干什么用?继续投资办企业?但工人的工资撑死也就500万了,还都是你自己发给他们的。办了企业以后如果不向外提供消费,那最多也就是把这500万“回收”回来(何况还未必全都能“回收”回来)而已,丝毫没有增值。那投资又有什么用?徒然浪费钱而已。
我们尴尬地看到,这时“金矿模型”中第一个成功的矿主面临和第二个失败的矿主相同的窘境:有钱却无处投资。而“金矿模型”中又说过,这么多钱放“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那怎么办?按照“金矿模型”的逻辑,唯一的选择就是“把钱转到国外……他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也就是说,第一个金矿所在地的结局应该和第二个金矿完全一样。“金矿模型”的提出者凭什么认为会有不同呢?
“金矿模型”中还说第一个矿主那样经营的话,“开饭馆又要雇别的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这样,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100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需求,于是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要做别的东西,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但这只是丝毫没有经过认真思索的想象。雇佣再多的人也不会改变以下事实:1、所有雇员和工人的工资都是矿主发的;2、矿主的企业如果不面向金矿以外的人群,那无论怎么经营,最多也只能“回收”这些他发出去的工资而已;3、因为不可能所有的雇员和工人都花光所有的工资,所以矿主再怎么经营得好,也不可能将发出去的工资全部“回收”回来;4、雇的人越多,被雇员和工人保存而未消费掉的工资就越多,矿主无法“回收”的工资就越多——总而言之,雇的人越多,矿主赔得越多。凭什么认为矿主会干这种傻事?
大概有人会说其实这个矿主比喻的是国家,资本家只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国家还是可能会干这种藏富于民的“慈善”之事的。
好吧,就算这个矿主大发慈悲,甘心做这种事。可是别忘了他最多最多也只能“回收”自己发给雇员的全部工资而已。对于他自身来说,投资没有带来任何增值(或者更确切地说,增加的价值无法实现)。那这样的矿区(国家)能发展壮大吗?这还不是最糟的。最坏的是矿区的工人们消费矿主的东西消费腻味了,用自己存的钱出境旅游去了,把钱花到矿区之外去,便宜了外人。那矿主才真是欲哭无泪呢。
所以可见,“金矿模型”完全是天马行空般臆想的产物,完全经不起推敲。网上一搜,这文还挺火,到处转载,叫好者很多。这说明大家不怎么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以有些常识感觉都下降了。其实别看本文洋洋洒洒论证了半天,要是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释就是三言两语的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区别。一个系统中产生的剩余价值必须通过对外交换才能转变为资本,否则就是生产过剩。换句话说,就是不往外卖就无法扩大再生产。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天生具有扩张性的原因所在。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几乎成了过街老鼠,结果就有“金矿模型”这种谬误文的走红。小叹一下,貌似大伙儿对各种学说的辨别取舍能力还不是很成熟啊~
附1: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单反驳“金矿模型”
其实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阐述金矿模型的错误,没几句话就行了。稍微详细一点就是这样:
矿主无论在哪里投资,产出总价值(W)都包括三部分价值: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其中v就是发给工人的工资。工资高则v多,反之则少。W=c+v+m
而金矿模型认为,如果v增多了,那么就会引起“需求”,于是矿主就可以增加投资,并实现繁荣。
但是别忘了,v只是矿主本来投入的成本的一部分啊!无论v多还是v少,矿主从工人身上最多也就是把v“回收”回来。这只是个回本的过程,怎么可能增加价值?谁见过收回成本本身就能增加价值的?绝对不可能!
要想增加价值,实现扩大再生产,只有把m用来追加投资,作为资本积累。而m投资之后产出的产品,其出售对象绝不可能是矿区自己的工人。因为工人手里只拥有价值v,已经被你“回收”了。你总不能让工人用v的价值去购买v+m的价值吧?那样你就是把m的价值白白送给了工人。那实际上就是没有剩余价值,就是简单再生产。
要想实现m的价值并用它来扩大再生产,肯定要往外卖才行。而m价值实现并增值,完全取决于外界对矿区这些产品的需求。
所以说,矿区想要扩大再生产,想要实现繁荣和人口增加,完全取决于矿区的产品在外面卖的怎么样,即“外需”所决定的。跟v值大小没有丝毫关系。
因此金矿模型认为v多就能实现总财富的升值,其论证是错误的。
附2:《五分钟让你明白中国的内需是怎么回事》原文
为什么我们会内需不足?为什么我们没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拉动内需?我们的财富到那儿去了?看完了如下的两个实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了。看看拉美与美国的差距,就会明白我们今天内需不足的状况是怎么形成的,拉美的贫穷在于它没有形成良好的财富再生体制,套一句比较主流的话,它缺乏一种财富积累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差别。第一种情况:
假设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来了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一百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1000万,矿主把其中的50%做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5万,他们拿一万来租房子,剩下的四万可以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五百万,可以做投资。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所以,房子出现需求。于是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者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开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馆又要雇别的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这样,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100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需求,于是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要做别的东西,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这样,50年过去以后,当这个地方的矿快被挖光了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个10万人左右的繁荣城市。而第二种情况是这样的:
假设同样发现了金矿,同样有人来投资开采,同样雇100工人,同样每年获利1000万,但是矿主把其中10%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一年1万。这些钱只够他们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讨老婆,只能住窝棚。矿主一年赚了900万,但是看一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什么都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国外,因为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唯一可能有戏的就是想办法骗一个老婆来,生一个漂亮女儿,或许还可以嫁给矿主做老婆。50年下去以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到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工人要么流亡,要么男的为盗,女的为娼。
这两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就是拉美和美国不同的发展轨迹。也许今天美国人应该说,感谢华盛顿,他为美国缔造了最现代最科学的政治体制,感谢亨利.福特,他一手缔造了美国的中产阶级。而拉美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大***者创造了掠夺性的经济体制,以一种豪强的姿态疯狂瓜分着社会财富,而使整个经济虚脱,再也无力发展。
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提一下亨利.福特。古今中外所有的商业人物中,亨利.福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正是他用他的T型车一手缔造了最初的中产阶级,并将美国社会第一个引入了现代社会(欧洲在这一点上,比美国晚了几十年)。亨利.福特说我要让我的工人能买得起我的T型车,于是他给工人发高工资,他还创造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汽车大幅降低,于是,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最大的汽车公司,于是有了钱的工人可以买汽车,可以买房子,可以做其它的消费,于是中产阶级诞生了。于是在完成西部扩张,在领土上已经没有回旋余地的美国发现了另外一个金矿,迅速成长的中产阶级带动了巨大的需求,支撑起庞大的国内市场,继续拉动经济高速增长。
美国从来都是一个依靠国内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而中国空有13亿人口,却居然内需不足?不得不靠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你说这不是咄咄怪事?你以为你是弹丸之国的日本哪?靠外向型经济就能膘满肠肥?13亿人口,谁能养活中国?除了你自己。也难怪现在全世界都在指着你,说你对人家倾销。
说到这儿,该说到我们中国的问题了,为什么我们会内需不足,为什么我们会没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拉动内需?我们的财富到那儿去了?我们到底还有多大的持续增长能力?
我们改革的一个现实。中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要走向美国,还是变成下一个拉美?
中国用一种渐进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这里边姑且不说什么权钱交易,制度漏洞,不劳而获。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干净的。但关键就在于,在积累完成以后,我们该怎么做,是继续任贫富分化发展呢?还是创造我们自己的现代社会,创造纺锤形的社会结构。
我们在做什么?房改、医改、企改、教改、股改,我们的改革正在走向哪里?为什么以疯狂搜刮普通大众并不多的社会财富来继续换取虚高的发展?比较中国和新加坡的十大差距,具体的不说,因为小国毕竟比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要好管理得多。但是,让我深思良久的还是新加坡的体制中所投出来的平等思想,那种对普罗大众的关怀。而我们,能看到了哪些实质性的东西?
中国从来就没有平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有没有也很难说。我们只有所谓精英和庶民。当所有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买一个安身之所的时候,当一个家庭的一个孩子上学就要掏空家里的一切积蓄的时候,当你在股市上投了钱就相当于捐款,被那些国企老板用什么MBO名正言顺的中饱私囊的时候,当一个农民辛苦一年的收入还不如一个大款吃一顿饭的开销的时候,你指望大家不去省吃俭用,疯狂存钱?你指望银行里里几万亿的存款能够转化为巨大的需求?你指望消费品市场能够持续火热?你指望有点闲钱的人能够去做更有用的投资而不是作为热钱去炒房?你指望本来就不多的社会财富能够更快更合理流动?
我们很穷,因为我们钱本来就不多,却被装在了很少的人的腰包里,我们本来就不富裕,却在银行压一块,在房子上压一块,在股市里套一块,我钱看起来不少,但是就是转不动,都是死钱。于是,少数富人手里的钱只能去买LV、卡地亚、施华洛世奇,因为除了这个,他们也没什么可买的了。有些人还跳出来粉饰太平,说什么奢侈中国。哪个大国的经济是靠几个奢侈品的品牌带动起来的?再说奢侈品跟你有啥关系啊?你瞎激动什么啊?你要是中国也有几个顶极奢侈品的品牌的话,跟着起起哄也还可以。那不过是让法国、意大利多赚点钱而已。这就是我们的中国。
我们的农民还没有富裕起来,就已经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吐干净了血,我们的中产阶级还没有诞生就已经让股改制造的巨量“大小非”横遭劫掠,如今我们到哪儿找内需?我们除了出口,让全世界来养活我们以外,有什么办法?所以,全世界都说你倾销。是啊,13亿人,谁养活得了你啊?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的改革走入了这样的一种境地?教育收费,房价高企,股票圈钱,上帝啊,这是啥决策啊。世界上哪个已经富得流油的国家在当初是这么迫不及待地从自己的人民手里捞钱?
我们的精英阶层都到哪儿去了?为什么这种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问题,他们就想不明白?郎顾之争已经让所有的人都对内地的经济学家失望了。为什么整个内地的经济学家会败在一个叫郎咸平的香港人手里?只有一个问题——良知,不是大陆经济学家太笨了,而是他们已经被收买,良知泯灭,除了为主子叫几声以外,已经没有什么别的作用了。于是我们的*、资本、还有知识界人士就结成了联盟,制定着进一步瓜分财富的计划。于是我们的普罗大众就失去了话语权,就算惨叫几声,也不会被人听见。
变强大,只有变得强大,你才能保护你自己,保护你想保护的人,你才能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的人所听到。
既然自己是明白人,那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不要变成下一个拉美,同意的就顶一下,转贴,让更多的人觉悟吧五分钟让你明白中国的内需是怎么回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