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贴:电子地图泄密,技术的矛与盾
作者按:
看了下面这则新闻,我感到有喜有悲。
喜的是,终于有人肯把国家安全当回事,重视一番了。
悲的是,这些人实在是太“后知后觉”了。
更何况,我认为他们开的药方并不对路。
新闻中提到的各种“国家机密”,基本上都是好奇心旺盛的网友们“勘察”出来的。如果一个普通人看一眼就能看到“国家机密”,那这些“机密”还是“机密”吗?这样滑稽的“泄密”事件,根本不能怪网友们好奇心太重,只能怪军队系统的保密工作做得太烂。
我记得,各国在军事基地(或者军用设施)周围都会设立“隔离带”的。我看过一些美国军事基地的介绍,这种“隔离带”通常是大片的森林、沙漠,或者海洋,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够穿越进去的。
中国与美国的国土面积(陆地面积)相当,应该不会连设立“隔离带”的土地都没有了吧?我去年曾经去过上海的一个军事单位,好像是什么“司令部”之类的东东,那个地方真是“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啊,门口就是公交车站、居民楼、包子铺、水果摊……本人站在门口,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只可惜当时没有望远镜,连数码相机也没有……
不过大家可以放心,本人没有把这个东东标注在电子地图上。因为本人地理学得差,连普通地图都看不明白,更别说卫星拍摄的实景地图了,也就是说,我无法在地图上指出那里的位置。
卫星图片是外国的卫星拍的,谷歌公司买下一些测绘公司的卫星图片,做成电子地图。从技术的角度说,这些地图的军事价值并不大,因为精确度不够。与真正的高精度军用地图相比,谷歌的地图就是“高级玩具”。更何况,国外已经开始开发“3D电子地图”了,就是受到《阿凡达》的启发。一旦“3D电子地图”(加入高度因素以后,军事价值更大,更有实战意义)制作成功,所有的平面电子地图都要沦落成玩具系列。
别国的卫星在天上飞,拍摄中国的各种图像。拍什么不拍什么,拍摄的精确度是多少,并不由中国人说了算。即使他们拍摄了中国的军事基地,中国人也没有理由去打下别人的卫星——除非你确信不会遭到报复。
那么,怎样对付太空中的眼睛呢?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军事学中有一个科目叫做“伪装”。
对付卫星和对付高空侦察机的做法应该是一样的。不要指望几捆茅草就能遮挡住天上的眼睛,那不现实;我认为,可以采用一些美术技巧,改变地面物体的投影比例,造成错觉(大小、位置、颜色,都可以)。关于这一点,学美术的人应该知道得更多。
当然了,这可不是我的创意。我不过是从一本军事书籍上拾人牙慧罢了。
广告时间:
《战争魔术师》(移走亚历山大港、隐藏苏伊士运河的绝密档案首度公开)
〔美〕大卫•费希尔 著,何致和 译
南海出版社
本书根据新近披露的绝密档案创作而成,为二战北非战史提供了一个鲜活生动的棱面投射——一个魔术师眼中的战场。独一无二的战争魔术师贾斯帕•马斯基林,以浩瀚的北非沙漠为舞台,献上有史以来最盛大的魔术表演。他没有亲手杀死一名敌军,但他拯救了难以统计但数量惊人的生命,为盟军在北非战场的胜利作出了鲜为人知的巨大贡献。美国邦诺书店称:“他移动亚历山大港、隐藏苏伊士运河的壮举,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广告完了。
军事机密的泄露,不能总是怪罪于“敌人太狡猾,人民觉悟低”。在科学技术的差距不太大的情况下,“矛”与“盾”必然是成对出现的。一味地谴责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人感到可笑,寻求富有智慧和想象力的解决办法才是王道。
PS:我不认为把重要的东西都藏在地下是个好办法。很多东西不能放在地下。更何况,对于那些必须在地面发挥作用的东西来说,藏得太深,机动速度必然下降。而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晚一秒都不行。
==================================
央视:警惕互联网地图泄密 标记水电站可获刑
2010-05-18 11:50:00 来源: 新华网(广州)
核心提示:有关部门提醒广大网友,为了国家和民众的安全,请不要在公开地图上标识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及其内部的所有单位与设施,不得标识大型水利设施、电力设施、通讯设施等涉及国家经济命脉。否则相关部门将可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新华网5月18日报道 随着互联网地图网站的普及,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从网络上查找交通路线,观看高清晰度的卫星影像,甚至标注自己喜爱的景点与全球网友分享地标信息。
但是在带给大家方便之余,一些网友在互联网地图上的标注也导致了一些国家机密信息被泄露。从去年3月至今年3月,国家测绘局等多家部门对全国地理信息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网络泄密成为整治的重点。
2010年4月,深圳市规划土地监察支队根据群众举报,发现一个名为“月光论坛”的网站存在大量地理信息涉密的行为。
文惠松 深圳市规划土地监察局工作人员:
他把大量国家军事上的好比机场、舰艇,还有驻港部队的那些信息、地标,都在地图上展示出来了。
“月光论坛”是一个军事爱好者经常光顾的网络社区,设置了中国核试验爆炸地点、中国军用机场、北京周边军事区域、中国军事设施收集等八个板块。汇聚了各地网友发布的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
和普通军事论坛相比,“月光论坛”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直接链接到国外一家地图网站的搜索引擎上。用户们可以通过客户端软件免费浏览全球各地的高清晰卫星图片,并在上面标注出军事地点的地理坐标和相关信息。
陈军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
比方说这就是一个影像,影像可以不断放大,通过放大,可以看到这是有个机场。有的人就在这里标了,说这是空警2000。空警2000就是去年我们60年大庆才解密的。
记者:
这个帖子是在那之前?
陈军:
在那之前就建立的,他就把它标上去了,那最要命的是什么呢?他把它的位置都给标清楚了。还有,比方说他把这些飞机,这个是歼7、歼8,全部给它标上去了,像这个帖子上面他标出来是雷达站,另外还有像这个是核冶炼厂,他也给标上去了。
记者:
他怎么搜集的呢?
文惠松:
他通过网友征集。
记者:
发一个征集的帖子?
文惠松:
是呀。征集完了以后,他自己整理,所以我们要把他叫过来,要了解这个情况。
解说:
通过网络上的追踪,执法人员找到了“月光论坛”网站的负责人小龙,通知他来配合调查。
小龙是一个只有27岁的年轻人,目前在一家网络公司做程序员。
小龙 月光论坛网站负责人:
(我的博客)里面内置的一个论坛,就是别人写的东西可以在上面出现。
记者:
然后你去整理?
小龙:
对。
记者:
还有这个吧?
小龙:
这些全部都是从国外的网站上下载的,然后我把它的英文翻译成中文。
小龙是一个地图爱好者兼军事爱好者。他承认自己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对网友发布的军事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但是,对于执法人员所说的泄密问题,他有点想不通。
小龙:
因为就是展示给公众看的(卫星图像),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限制地都能看到这个东西的、这张图片的。所以把这个当成一个秘密的话,就可能我们会有些认知上的接受,可能会有些问题吧。
小龙不明白,人人上网都能看到的卫星影像,自己和网友们只是标注了一下坐标和信息,怎么就成了泄密了呢?
宋超智 国家测绘局副局长、全国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网站上呈现出来的某一个区域的卫星影像,甚至航空影像,应该说它不能叫电子地图,因为它没有坐标,它也没有人文的或者自然的标注上的这种属性。这就跟我们到国外去旅游,你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或看到的自然风光。
记者:
那就不是泄密。
宋超智:
那就不是泄密,但是一旦你在这个区域,你获取了一些应该保密的,比如说军事设施的、它的地理坐标、一些属性,那么它必然就会出现泄密。
“月光论坛”出现的问题并不是个例,随着电子地图技术的日益进步,各种电子地图和卫星影像地图软件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热爱。通常网友们会通过电子地图软件查找交通路线、展示旅游图片,标注自己在当地的心得体会。
绵花 网友:
比如说我跟朋友去哪里玩,然而去完回来之后,我都会做一个地标(文件)整理出来。
一笑天涯 网友:
我去跟他们分享,我也会把我的东西分享给他们。
但是在卫星影像软件上,可以利用的内容还远远不止这些。
记者:
这个是什么河?
龚夏威 南宁猛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商业部经理、上帝之眼网站负责人:
这块(影像)就是邕江,南宁绕城的一条江。
这个小伙子名叫龚夏威,电脑屏幕上,他正驾驶着一架虚拟的小飞机以每小时600公里的的速度飞过南宁上空。从南宁到北京他飞了三个多小时,与实际飞行所用的时间看到的地面景物几乎完全一样,这种体验既真实又刺激。
龚夏威:
你能够很直观地看到地物,看到某个单位大院里停了什么样的车,停了多少车,然后楼的高度怎么样,面积有多大。
25岁的龚夏威是国内第一家基于GE软件平台运行的网站“上帝之眼”的创办人之一。他所负责的网站在圈内很有名气,拥有超过40万的注册会员。
龚夏威: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了解GE这样的一个平台,它这个平台有两个渠道去标注它,一个是我在本地的机器上装有GE这样的客户端,然后我点它的添加地标以及它的贴图等等,但是这个信息是保存在我的本地硬盘上的。
但是有一种风险,你不知道GE会不会把这个数据上传到服务器上,至今也没有办法肯定有没有这一点存在。
然后另外一种是GE有一个全球的跟地理信息挂钩的一个图片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去标注某个地方,然后在上面贴图片。这个就有点把自己的地标分享到全球这样的一个情况。
网站创立之初,龚夏威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和国家安全这么严肃的问题挂上钩。直到有一天,他亲眼看到有人在他的网站上贴了一条涉嫌泄密的帖子,并赢得了相当高的点击率。
龚夏威:
那个大院是国家XXX部队这样的一个地方,然后他就说,这个部队是怎么怎么样的,在GE上标注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这个东西很危险,至少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我们网站都很危险。
与此同时,类似的论坛和网站在国内呈几何倍数增长,被重点标注的目标包括军用机场、导弹阵地、雷达阵地、海军港口、部队驻地和一些重要的敏感目标等。
这是某人在GE论坛上发布了某导弹基地的地标文件,标注了该基地的准确位置和坐标。这是有人发布的我国某雷达基地的帖子,这篇帖子中,详细介绍了我国雷达的性能,并标注了我国两处雷达阵地的具体位置和布局。这是有人在网络上发布的中南海地标文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地标文件。
2006年,有人标注了我国900兆瓦以上装机容量的200多座电站的具体位置。2007年,有人在“月光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我军现役集团军领导及驻地”的地标文件。
邓庆生 上帝之眼网站原网络监管员:
这里面所发的东西攀比的因素会比较多,攀比和炫耀,这两个因素是最大的。比如说有一个(网友)发了贴,然后另外一个人就觉得你懂这些东西,我也懂,然后可能是存在一种攀比的心理吧。
记者:
在网上PK?
邓庆生:
对,就是说我知道的那些机密信息比较多,我和你比,把你比下去,给我感觉就是那种。
如同现实社会有人炫耀权力、财富、美貌甚至特异功能一样,电子地图的发烧友中也有人喜欢炫耀自己的独特发现,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邓庆生:
他的关注程度越高,他的那个帖子的点击率肯定也越高,然后每个论坛都会有特定的那种比如说浏览排行、点击排行、下载排行,可能在那排行上就会有他的位置。
记者:
成为虚拟社会中的名人?
邓庆生:
对。
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为了发出一个有份量的帖子,有些发烧友甚至会不辞辛苦,实地勘查。
邓庆生:
有些地点可能它被树挡住,或者是时间太久,(坐标)没有建,有的人就会把那个标上去,告诉它(的情况),有的人就会想,我之前走过那里没见过,我今天再去看一眼。然后可怕的是他会回来跟那个贴,然后再跟他说,我今天去看了,确实有这个地方。
记者:
我看网上也有人开玩笑,管他们叫做“义工”。
宋超智:
其实我们测绘上把他们叫义务调绘员,帮着一些网站甚至一些敌对势力等于在野外,利用他们的一些卫星影像,进行了他们想拿拿不到的一些野外调绘工作。
记者:
可是这些网友很多是无意识的。
宋超智:
是无意识的,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加强测绘、保密这方面法律法规的学习。
2010年5月6日,“月光论坛”的负责人小龙接受了执法部门的行政处罚,并承诺对网站进行整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条款,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军事秘密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以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有关部门提醒广大网友,为了国家和民众的安全,请不要在公开地图上标识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及其内部的所有单位与设施,不得标识大型水利设施、电力设施、通讯设施等涉及国家经济命脉,对人民生产生活有重大影响的民用设施的具体形状及属性,特别提醒网友,也许您的行为无意中就泄露了国家机密,而泄露国家机密是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本文来源:新华网 )
技术贴(注意“矛”与“盾”):
英军欲借用《阿凡达》3D技术打击塔利班(图)
2010-02-01 03:54:16 来源: 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南京) 跟贴 69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好莱坞3D大片《阿凡达》全球热映后,英国皇家空军从影片中得到灵感并展开“阿凡达计划”,准备使用《阿凡达》一片所使用的高科技3D技术研制“秘密武器”,在与塔利班恐怖分子的战斗中大显神威。美国军方还试图像电影里那样,研制出可用意识控制的“阿凡达”战士。
扬子晚报2月1日报道 据英国媒体报道,好莱坞3D大片《阿凡达》全球热映后,英国皇家空军也从影片中得到灵感并展开“阿凡达计划”,准备使用《阿凡达》一片所使用的高科技3D技术研制“秘密武器”,在与塔利班恐怖分子的战斗中大显神威。美国军方也早对《阿凡达》中出现的种种尖端技术展开了研究,并打算在未来打造出巨型“机械战士”,甚至让士兵用意识远程操纵他们的“阿凡达”替身在战场上作战!
戴立体眼镜看地图
按照“阿凡达计划”,英军将首先派“狂风”战斗机的飞行员从空中对阿富汗战区的地形进行全面俯拍,而在拍摄时,一组特制的高科技3D摄像机将会安放在“狂风”战斗机机翼的下方,从而拍摄到分辨率极高、立体感极强的3D地形图。随后,这些3D地形图被输入电脑中,而地面的英军军事专家在观看这些3D地形图时,将会戴上一副3D立体眼镜。
专家称,分析人员可以据此对地形地貌建立惊人精确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送给正在地面巡逻或作战的英军士兵,从而令大兵们对所处的周围环境“了如指掌”。如果塔利班武装分子刚刚在公路旁安放了一颗“路边炸弹”,也能在3D立体画面上看出来。当英军地面部队与塔利班武装激烈交战时,分析人员还能通过3D立体图像准确地告诉英军将要翻越的任何墙壁或障碍物高度。
打造巨型“机械战士”
事实上,美国军方也早对《阿凡达》中出现的种种尖端技术展开了研究,并打算在未来打造出电影中的巨型“机械战士”。影片中,人类打造了一种名为“增强机动平台”大型机器人装置,控制它的操作人员犹如变身“大力神”,手提庞大的30毫米自动大炮参加战斗。和电影中相似的是,美国军方一直在资助开发这种有动力装置的“外骨骼服”,可以让士兵携带重型装备参加行动,帮助实施救援任务、工程作业、受伤康复。比如由美国五角大楼的“国防远景研究计划署”资助下打造的铝制机器人“XOS”,重150磅(约合70公斤),可以戴在人的手臂、胳膊和背部。该装置的水力学原理可让使用者数百次举起约合90公斤的重物也丝毫不觉得累,使用者仍能自如地爬楼梯或踢足球。
靠意念远程控制替身作战
美国军方还试图像电影里那样,研制出可用意识控制的“阿凡达”战士。据悉,从2004年开始,美国“国防远景研究计划署”已投入巨资,在美国杜克大学的神经工程中心等全美6个实验室中进行“思维控制机器人”的研究工作。
尽管距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尚早,但科学家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2008年,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实验室研究人员让一只猕猴在跑步机上直立行走,并从植入猕猴脑部的电极获取神经信号,通过互联网将这些信号连同视频一起发给日本的实验室,最终美国猕猴成功地“用意念控制”日本实验室里的机器人做出同样的动作。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
NASA推出新技术与设备 可绘制地震断层精确3D图
2009-08-17 11:34:41 来源: 网易探索(广州)
美国科学家在地震探测和预报方面进行了多年的努力,他们现在表示,探测地震是否将发生和测定地震的强度已不再是难题,最大的难题是正确预测出地震发生的时间。
美国加州旧金山地处太平洋和北美两大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活动非常频繁,历史上就曾遭遇过地震重创,为此美国科学家在地震探测和预报方面进行了多年的努力。科学家现在表示,探测地震是否将发生和测定地震的强度已不再是难题,最大的难题是正确预测出地震发生的时间。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加州重大地震的可能性,美国宇航局局(以下简称NASA)的科学家们开始使用一种配备了自定义自动驾驶仪系统和特制雷达的飞机,来进一步提高地震断层和地壳运动测绘制图的精确性,这将有助于对地震的发生进行预测。该系统被命名为“无人空中合成孔径雷达”(缩写为“UAVSAR”),雷达被安置在一个近3米长的吊舱中,并可以安装在各种飞机上。不过,按其设计,该系统主要是安装在无人驾驶飞机上。
当携带雷达的飞机从地震断层地带的上空飞过时,UAVSAR系统将拍摄下方地球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无人驾驶飞机采用精确的实时GPS和探测器控制飞行管理系统,能够以很高的精度按预设路径飞行。飞行控制系统的期望性能把飞行路径误差限制在4.5米以内。
当然,单次飞行和单个飞机所收集回来的数据并不能为科学家们带来足够准确的信息。然而,采用“干涉测量法”通过对地震带持续数小时、数天、数周或数月反复扫描和数据收集,大量的数据可以让差异变化更加明显,就能让科学家很容易发现任何明显的反常运动。NASA计划通过扫描获得的数据,来建立一套能详细显示出地震断层位置、活动范围以及活动程度的3D图像资料库。
目前,悬挂着UAVSAR装备的NASA喷气式飞机已经在旧金山湾区、加州中部和南部,以及洛杉矶盆地(其中包括圣安德列斯和海沃德断层等主要的地震断层)上空展开数据扫描收集工作。随着该项目成本的逐渐降低以及扫描所需时间的增加,最终会实现将UAVSAR装备安装在无人驾驶飞机上使用的目标。
德国科学家首次成功研制出3D隐形斗篷
2010-03-21 09:44:43 来源: 网易探索(广州)
德国科学家在研发具有3D隐形效果的原型装置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它能够通过“抓取”光线的方式影响光线的传播,让光线绕过物体,就像河流中的水绕过岩石一样。
网易探索3月21日报道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德国科学家在研发具有3D隐形效果的原型装置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畅销小说《哈利波特》中的隐形斗篷有望出现在现实世界中。
德国卡斯陆工学院(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科学家已经成功研制出首个可以让物体在三维空间内隐形的装置。不过这个装置很小,其高度仅有0.00004英寸,宽度约为0.00005英寸。研究人员将这种材料覆盖在黄金表面的微小凸起上后,发现它会改变凸出物周围光线传播的方向,并最终让这块凸出物在可见光范围内“消失”。
这是科学家首次研发出原型3D“隐形斗篷”。此前英美研究人员也曾造出可让物体隐形的装置,但观测者只有从正面看才会“看不到”物体。
“隐形斗篷”的制作材料是一种特殊的光子材料,它能够通过“抓取”光线的方式影响光线的传播,让光线绕过物体,就像河流中的水绕过岩石一样。
该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托尔贾·艾尔金告诉美国《科学》周刊称,这项技术为大型物体隐形铺平了道路。该研究成果已经发布在18日出版的《科学》周刊上。
托尔贾·艾尔金表示,“这项研究的价值在于我们对光学变换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在制造3D隐形材料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本文译自/每日邮报 译/金明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
留美中国学生研制“隐形衣” 可改变微波方向(图)
2009-02-19 10:52:09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杭州) 网友评论 476 条 点击查看
- 核心提示:隐身衣”计划牵头者刘若鹏,在美国杜克大学研究院电子工程系(ECE)攻读博士学位。“隐形衣”外形如同一条黄色的浴巾,由数以千计的类似人造玻璃纤维的“超材料”组成,这些材料可以“抓住”微波并改变其方向。
今日早报2月19日报道 1983年出生的刘若鹏,年仅26岁的他及其团队研究发明了被物理学家高度评价的“隐身衣”,该成果已于近期在顶尖期刊美国《科学》杂志上刊登,而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就是浙江大学2006届毕业生刘若鹏。
80后学生研制出“隐身衣”
“隐身衣”科研项目是由美国杜克大学和中国东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完成。昨天,记者联系上了远在美国杜克大学的刘若鹏,2006年从浙大毕业后,他获美国杜克大学研究院全额奖学金,在电子工程系(ECE)攻读博士学位,并将于近期毕业。
根据,新研制出的隐形材料可以引导微波“转向”,避开仪器探测,从而防止物体被发现。与光和雷达波一样,微波探测到物体的原理是物体阻挡了微波通过的途径,使其产生阴影,从而“显形”。而这种敷在物体表面的隐形材料,能引导微波“绕着走”。
“隐形衣”外形如同一条黄色的浴巾,由数以千计的类似人造玻璃纤维的“超材料”组成,这些材料可以“抓住”微波并改变其方向。
记者了解到,对于刘若鹏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同一领域进行研究的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理论物理学家彭德里爵士高度评价,称该工作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并预期军方可望在五年内利用这种技术来避免船舰和坦克被雷达的微波探测系统成功发现行踪。
谦虚的刘若鹏一直坚持说,这个工作绝对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我要感谢整个工作的合作者。春霖是半Bayesian统计半工程的专家,和我算是一个绝佳的交叉学科搭配;Jack是实验方面的专家,秦瑶主要负责了大量的数值仿真,当然还有David和崔老师的鼎立支持。总归,最后在中美研究者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完成了这个工作。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