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南方周末>上批判简化字的文章令我不寒而栗
朱大可批判简化字的文章令我不寒而栗
丁启阵
我对搞理论的人向来抱有敬畏之心,觉得他们高深莫测,绵里藏针。刚才拜读朱大可先生贴在其博客上的大作《汉字革命和文化断裂》(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47e9e0100dafw.htmlωtj=1 文末注明,已经在《南方周末》2009年4月15日发表)时,我的“畏”达到空前高度。
朱大可先生这一篇文章,显然已经大大超越“绵里藏针”的水平,而进入“核爆读秒”境界了。为了避免转述可能造成的歪曲,这里摘录几节朱大可先生的原话:
……从1950年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开始,到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正式公布,在短短七年时间里,便完成了从秦帝国以来近2000年的文字变革,为1957年的经济大跃进,以及1966年的“文化革命”,开辟了意义深远的道路。
…简化运动的战车,碾碎的并非只是陈梦家一人,而是一个庞大的“右派”群体,以及所有敢于对文化大跃进说“不”的知识分子。
与拼音化运动同时宣告失败的,还有所谓“亩产万斤”的农业革命,以及全民大炼钢铁所代表的工业革命。这三场革命彼此呼应,俨然是神圣的三位一体,企图从不同角度完成乌托邦蓝图的刻画,却都因违背“天意”而以失败告终,并给民众留下巨大的创伤记忆。但作为拼音化革命的半成品,简化字却被保留了下来,与反右斗争的伟大成果一起,成为引致文化衰退的种籽。
竖排繁体字图书的大焚毁运动,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繁体字图书几乎荡然无存,只有极少数文本,被无畏的民众偷藏,侥幸残留下来。
……学校教育中禁止书写繁体字;公共场合禁止使用繁体字,如此等等。这些律令就是文字修正和华夏文明复苏的坚硬屏障。
朱大可先生创造了一个词语,叫做“简体字原罪”。从朱大可先生的上述论断看,简体字的原罪至少包括如下具体内容:
导致了饿死许多人(有说数千万)的三年“困难时期”;
导致了十年文化浩劫;
杀害了著名文字学家陈梦家;
杀害了庞大的“右派”群体;
杀害了大量反对大跃进的知识分子;
“给民众留下巨大的创伤记忆”;
致使文化衰退;
造成“繁体字图书几乎荡然无存”;
阻碍了华夏文明的复苏;
…………
毫无疑问,在朱大可先生看来,上个世纪的简化汉字比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罪孽要深重千万倍。
而我,一介书生,竟然连续写了好几篇文字,贴在博客中,发表在多种报刊上(据我所知,已有澳门《九鼎》杂志和《中华读书报》、《中国财经报》等报刊登载过我此类文章),还曾跑到国内两家最大的门户网站大放厥词,替简化字说好话。不用说,我也是杀人如麻、祸国殃民、荼毒华夏文明……罪无可恕的帮凶。
写文章是白纸黑字,接受访谈有录音录像,我是无论如何抵赖不掉的。
朱大可先生认为,说“恢复繁体字是对80后的摧残”,就已经“是一种严重的罪名”了。那么,我的罪名肯定比这个还要严重一百八十万倍。
不用说,倘若由朱大可先生和跟朱大可先生所见略同的英雄们来制定法律,担任审判官,将我绳之以法之时,老虎凳、辣椒水、鞭笞、炮烙、膑、刖、断头、腰斩、五马分尸、当众凌迟……古今中外,一切刑罚,皆施于我一身,仍然不足以抵罪,不足以平民愤;非株连九族、血流成河不可。
除了不寒而栗、冷汗如雨、双直打腿哆嗦,我实在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2009-4-18
垂死挣扎,给朱大可先生进三条建议:
窃以为,倘若不能做到如上三条中的任何一条,朱大可先生就不能算是一个知恩、重诺、言行一致的男人!
“恢复繁体字”主要论点批判
丁启阵
1. 繁体字更能继承传统文化
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指古人发明创造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科技成果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固然是通过文字记载保存下来的,但是,它们并不等同于文字本身。
在浩瀚的历史记载中,历代使用过的文字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等,“繁体字”(楷书)只是其中一种。可见,繁体字并不能传承全部“传统文化”。
简化字只是简化了两千多个繁体字和十几个偏旁,大多数汉字还是一脉相承的;简化的部分,也基本上都有规律可寻。因此,写简识繁并非难事。掌握了简化字的人,要想认识繁体字,易如反掌。
要想阅读古文,只认识繁体字远远不够。读懂古文,必须对古汉语的词汇、语音、语法都有相当的了解。只认识繁体字,面对稍微难些的古文,就跟文盲没有多大差别。
推行简化字近半个世纪以来,大量古籍都已经有了简化字版本。如果需要,把所有古籍都印成简化字版本,已经不是难事。大众想要了解、继承传统文化,简化字版本已经完全足够了。简化字版本,很多有注释、翻译,比起繁体字的古版图书,更适合大众阅读。
在今天,要想让大众继承传统文化,通过简化字比通过繁体字更容易,更便捷。至于专家深入研究,根本用不着恢复繁体字,熟练掌握繁体字是他们的分内之事。
2.简化字没有了繁体字的表意性
现在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具体地说,汉字有一定的表意性,但同时汉字也是表示音节的,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实际上,汉字的表意的特点被夸大了,而表音节的特点被忽略了。
汉字的表意性,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原始文字的一笔一划都有含义,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也都带表意性,形声字的形符也有一定的表意性。这些表意性,不经过专门的学习、研究,是很难了解、掌握的。比如,甲骨文中,象形字“马”,不认识甲骨文的人很可能以为是“狗”;会意字“塵”,不懂文字学的人,不一定猜得到是“尘土”的意思,而可能理解为站在土中的鹿。宋代“右文说”提到的例字,表示读音的“戋”有小的意思,“贱”“笺”“浅”分别是小钱、小纸、小水的意思。一般人哪里能知道这些呢?所谓的繁体字表意性,不但对于一般的汉字使用者没有多大作用,就是对于文字学研究者,也是捉迷藏一样的不易掌握。如果繁体字的表意性像“复繁”者想象的那么有用,甲骨文早就全部释读出来了,而不是现在的4000余字只释读出1000余字。
人们常说,汉字起源于图画。其实这说法既不准确,也不全面。起源于图画的只有象形字、指事字,六书中四种被公认为造字方法的其他两种(指事、形声)都不能说是起源于图画。实际上,与其说汉字起源于图画,不如说起源于刻画。有文字学家认为,指事字可能比象形字出现的时间还早。
早期汉字固然有较强的表意性(如上所说的各种难以猜测的表意性),但是后来文字大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表意性大大削减了,表音性大大加强。据统计,周代文字,形声字约占全部汉字的80%,秦代小篆,形声字则占了90%。
客观地说,简化字跟繁体字在表意上,并没有多大差别。“复繁”者所说的繁体字的表意性,简化字里也不缺乏。例如“尘”,小土为尘,比“塵”还容易猜度。
被简化了的繁体字,在上古汉语中,大部分原本并不是那样繁复的。许多繁体字,其实也是后起的,原来都是笔画比较少的字。简化字,更接近上古汉字,有些简化字干脆就是根据上古文字来的。
2. 繁体字比简化字更美更艺术
美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有“繁富美”,也有“简约美”。诉诸视觉,汉字并非越繁越美。
即使是书法创作,也不一定就是笔画多的比笔画少的美。汉字中,历来就有笔画多的,也有笔画少的。历史上的著名书帖、碑刻中,笔画多的固然有富态的典范,笔画少的也不乏简远的杰作;篆楷中,固然有不厌其繁的,行草中也常见简化写法。真正的书法家,一点一划皆可蕴藏无穷韵味,简单的一个点,即可有“高峰坠石”之势。王羲之醉作《兰亭序》,简单之极的“之”字可以有二十一种写法,笔画有尽,变化无穷。所谓繁体易美,不过是初学书法小儿的遮羞托辞。
要论美观,大小篆、鸟虫书比楷体的繁体强得多。为了美观,仅仅恢复到楷书繁体字,远远不够。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是表达思想感情、写文章用的。如果追求美观,追求艺术效果,何必写字,直接去画工笔花鸟不是更好吗?
3. 电脑输入已经解决了繁体字笔画多写起来麻烦的问题
建议“复繁”者拨冗找几个小学生调查一下,去银行、邮局、大中小学课堂、厂矿、部队、乡村、贫困地区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下,是否人人都在使用电脑输入。
建议征求一下全国使用五笔输入法打字的高手们的意见,看看是否换成繁体之后,他们的打字速度会更快。
建议询问一下老年人和视力不太好的人,看电脑屏幕,是否繁体字比简化字还清晰。有个“对方辩友”给我写信的时候,故意使用他自己喜欢的“繁体+隶书”加粗,几乎把我老眼害花——居心叵测啊。
5.恢复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
文字只是书写工具,跟政治没有关系。
两岸统一,统一的是政体,不是文字,甚至可以不是语言。香港使用繁体字,通行广东话、英语,澳门更厉害,使用繁体字,通行广东话、英语之外,还有葡萄牙语。但是,这两个地方不都于1997年、1999年先后顺利地回归祖国了吗?
两岸说的都是北京话,统一谈判,根本不需要翻译。文字统一当然更好,更方便,更体面。但是,不统一也没有丁点儿关系,文化交流不是早就已经照常进行了吗?
一国两制都可以,一国两字更不在话下。
台湾的“官方”语言,除了使用高山族的话,否则都跟大陆的语言血脉相连,闽南话、客家话,老家都在福建、广东等省。如果统一需要语言帮忙,到时候派点福建人、广东人过去就搞掂了。
国家统一,讲的是国力,是军事。实力足够,军事强大,汉武帝可以扫平匈奴,唐太宗可以做天可汗,英国可以做日不落帝国,美国可以全球设军事基地。靠繁体字统一两岸,一厢情愿、痴人说梦、天方夜谭罢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