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小说《落霞如血》连载第二章——第三章

火烧 2009-07-0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本文详细解析网站SEO优化方法,涵盖提升搜索引擎排名的实战技巧,包括SEO关键词布局、内容优化策略及网站结构优化方案,重点讲解长尾关键词挖掘技巧,帮助网站实现高效自然排名提升。

 二  “罗敷村”的女孩
    也许这里的地理环境使然,环水村是一个盛产美女的村子,据说从古代就是这样。文人学士有人冠之以“罗敷村”,给这个不足二百户人家的小村增添了些文化品味。环水溪从东北方缓缓地流过来,绕过村前,划了一个弧形,又向西北方向流去。它河床宽,水源丰富,断流的时候很少。河水像透明的薄纱一样铺展在河床上,银光闪闪。早几年,这里的水,可以直接从河里打来食用。有人说,是这里的水养育了这里的人。
    银色的鱼在清澈的河水里畅游,水面上泛起微微的涟漪。孩子们在水上嬉戏,穿著朴素而干净的姑娘们,用白嫩的手在靠水的石头上揉搓着衣裳,唱着古朴的民歌。白云和着歌声在轻轻飘荡。这里没有大都市车水马龙的喧闹,没有锦衣丽人脂粉的香气,即使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也还是如此。河的上游和沿河一带没有工业项目,因此河水没有被污染。据说县里的有识之士提出意见,无论如何也要保住这块净土。
    这里渚清沙白,鸟儿飞回。沙渚上生长着不知名的花草,红的白的紫的花儿,虽然不像姹紫嫣红的花园里的花那么艳丽,但却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屈原诗歌里面的那些芳草兰蕙。
    河岸上是隐天蔽日的栗树林,一株株栗子树,大都在百年以上。这是一道奇特的风景线。星期假日,到这里旅游观光的络绎不绝。有骑着自行车来的,有骑着摩托来的,也有不少是开着轿车来的。轿车各层次的都有。官员的轿车是最多的。他们往往在“罗敷村”旁流连一会儿,然后到栗树林欣赏一番古老的栗子树,便从桥上开过去,来到河南岸的一家叫做“思春”的豪华酒店,在那里享用美酒佳肴。
    村子北面的岭坡上,是一片片青青的茶树,这又是一道风景。每年的春天,美丽的姑娘穿上特制的衣裳,边采茶便唱歌。通常唱的是电影《刘三姐》上的曲子。其歌词是:
    三月鹧鸪满山游 四月江水到处流 到处流
    采茶姑娘茶山走 茶歌飞上白云头
    草中野兔窜过坡 树头画眉离了窝 离了窝
    江心鲤鱼跳出水 要听姐妹采茶歌
    采茶姐妹上茶山 一层白云一层天 一层天
    满山茶树亲手种 辛苦换得茶满园
    青山采茶抽茶芽 快趁时光掐细茶 掐细茶
    风吹茶树香千里 盖过园中茉莉花
    采茶姑娘时时忙 早起采茶晚插秧 晚插秧
    早起采茶顶露水 晚插秧苗伴月亮
    采茶姑娘时时忙 早起采茶晚插秧 晚插秧
    早起采茶顶露水 晚插秧苗伴月
    这情景,这歌声,往往使文人学士联想到诗经时代。美丽的姑娘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劳动歌唱,这应该是田园诗人的好题材。据说省作协的一位重要作家就是环溪迷,是这里的常客。
    只是近几年河南岸那座独特的宾馆的出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每天相貌堂堂的官员和大款们,下车之后,携着自己心爱的异性伙伴,款步迈进宾馆的大门,在豪华的餐厅里喝着香醇,吃着四海运来的美味。当其微醉的时候,便跟自己的异性朋友一起走进装饰着奇花异草的曲房隐间,进行另一种享受。有人说,官员和富人已经把这里变成天堂了。只要有个一官半职,就可以在这里满足“人之大欲”。
    这些官员和富人到这里来,除了因为这里的风景之美,更重要的是因为这里的姑娘们美。一些欲望强烈的人,在尝尽了各种风骚女人的滋味之后,便觊觎着这里朴实的年轻姑娘。然而这里淳朴的民风还在,这里的老人家家都严格地管束着自己的女儿。老人们望见那些驱车而来衣冠楚楚满面红光的官员和大款们,便让自己的女儿躲在家里别出门,就像那年躲鬼子似的。但这也不是办法,农民的孩子,如果不上学,不外出打工,就得到田野里劳动,哪能 “养在深闺人未识”?他们就只好叮嘱自己的女儿:“这年头风气不好,无论什么男人主动接近你,都要注意一点,不搭理他们就是。”。就是这样警惕,还是免不了要发生一些事情,据说前年一个姑娘被招到思春宾馆当服务员,在那里遇到一个色鬼,失身了。为此姑娘的父亲自杀了,那女子后来也不知所终。
    这里的水是柔美的,这里的女孩子不仅美丽,性情也很柔和,而在当今社会,这不是什么优秀的品质。父母们都后悔把孩子管得太老实了,说要是有条件的话,还是把女儿送到少林武校学点武术,用以防身。
    唯有冯家的女儿冯腊梅跟一般姑娘不一样。这孩子出奇地漂亮,而且性格也跟一般姑娘不一样。她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女孩子,倒有点男孩子的脾气。好多男子第一眼见到她,总是眼睛一亮,心头一颤,于是试探着跟她搭话。冯腊梅并不躲避。如果你啦正经的,她会很礼貌地回答你,要是你说出的话不合规矩,也就是说让她看出了你的不怀好意,她会立刻竖起眉毛,用锋利的目光刺你一下,叫你觉得自己好像缩小了一半。她是那样地洁身自好,守身如玉。就像一朵玫瑰,你看看还可以,要是伸手去摘,就会挨一顿刺。
    冯腊梅现在就住在家里。她为什么没有上学呢?说到这就复杂了。
    她从小学学习就很好。在环溪镇上完初中后,顺利考入乌龙一中。可能受语文教师于更斯的影响,她特别爱好文学,喜欢写诗歌和散文,还在一家刊物上发表了几首小诗。非但如此,她还是个体育爱好者,也是学校乐队的成员,会弹古筝。她生得光彩照人,并且很大方,乐于助人,好打抱不平,是很显眼的那种女孩子,因此同学老师都很喜欢他。尤其是善于幻想的男孩子,称她为“乌龙美女”,“乌龙女侠”。她不是韩寒那样的叛逆性格,但却是一个奇女子。
    正常情况下,她一定会考入大学的。但是人的命运就是这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摊上一件不顺的事。她的班主任是一位化学老教师,年纪才三十出头,最喜欢女学生。他生着一张色迷迷的脸,一双色迷迷的眼。每次上课的时候,目光总是在漂亮的女同学脸上瞟来瞟去,弄得她们都不好意思。课余时间,他常常找个借口叫一位女同学到他的宿舍去,说是给她加点小灶(就是个别辅导的意思)。他让女同学靠他很近,心不在焉地给她辅导一会儿,然后打开笔记本电脑,让她看几个不怎么样的照片或视频。女同学往往羞红着脸,说要回去。他则大大方方地批评女学生小心眼儿,说到什么时代了,还像过去的女孩子,扭扭捏捏。听了这番话,有的女学生也觉得自己不开放,便又坐下,听老师谈天说地。当谈到最热火的时候,班主任便突然抱住她,亲吻她。女孩子挣脱他,抱着头跑了,但是回去也不敢说什么,怕他报复。
    就这样,班里好几个女学生上当了,有的就受了他的淫辱。
    这世界不公平。女孩子受了侮辱不敢说,说了同学们也会瞧不起她们,即使不是她们的错。要是男学生有点风流韵事,别人还会刮目相看,觉得他有魅力,能吸引异性。这样,久而久之,班里好多女学生都吃了亏。
    虽然冯腊梅性格不温驯,但实际上,那化学老师最喜欢的还是她。然而他始终没敢摘冯腊梅这朵玫瑰。这样他对她的强烈的欲望只好压在心里,继续沾污别的女学生。
    纸里包不住火,那老师的禽兽勾当还是暴露了,跟冯腊梅要好的一位女同学终于向她透露了自己被侮辱的事。
    冯腊梅一听,火冒三丈。她竖起眉毛,眼中充满怒火,发誓要为这女同学报仇。
    班里有一位男同学叫齐珊松。他是班长,个子有一米七八,身体十分结实,据说还会点武术。这男生长脸颊,红皮肤,一字眉,阔嘴巴,狮子鼻,属于很威武的那种人。他在班里威信很高,也是因为他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那种人。按照时髦的说法,这男同学也不乏男性的魅力。
    齐珊松早就对冯腊梅产生了好感,但是他很自持,也许他知道冯腊梅洁身自好的特点,所以他从没有向她表露出爱慕的意思,甚至对她说话的时候比对一般同学都庄重几分。冯腊梅也是如此,她比照班里那些窝窝囊囊的男同学,觉得齐珊松还算她理想的恋人。然而也许是打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在这类问题上,她是不肯轻易迈出一步的;她只是暗暗地观察,暗暗的恋着他,期待时机成熟再说。
    冯腊梅是位女侠。她怎样才能不辜负同学们对她的赞誉呢?平时她都是在小事情上表现一下,例如有的同学病了,她带着病人上医院。而这一次不同了,她的女伴们受到班主任老师的侮辱,这可不是小事。她决心跟他斗一斗,一展英雄本色。于是她找到了好汉齐珊松。
    齐珊松一听,简直气炸了心肺。
    “他妈的,这算什么老师,流氓!我们找校长反映!”他攥紧拳头,脸色顿时变得通红。
    冯腊梅赞同他的意见,二人一起来到校长办公室。
    校长叫臧伟,四十来岁,中等个子,生得很帅气,五官端正,四肢匀称。观其眼神,可见是个很精明的人。他听完两人的回报以后,笑了笑说:“这样的事儿,在过去是大事,作为一个老师也是大节,要逮捕判刑的。可是现在就无所谓了。开放了,性解放嘛。你们最好不要声张,声张了对班级对你们,特别是对那些女同学都没有什么好处。再说,到时候,那些女同学能出面作证吗?承认自己受了侮辱,自己一辈的名声也就完了。和谐社会,尽量和谐,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弄得沸沸扬扬。我跟你们的班主任谈谈,叫他注意影响,收敛一点。你们看怎样?”
    “那不行,校长,你不能这样包庇他。这不是小事。道德败坏的人,本来就不能当老师。”冯腊梅没有客气,直接批评校长说。
    齐珊松也义愤填膺地说:“禽兽不如,天理难容!对这样的人,只能用法律制裁!”
    但校长总是笑嘻嘻地做工作:“你们还年轻,了解的事情毕竟还少一些。这样的事在全国到处都是,你有什么办法?这又不是那几年,搞阶级斗争,坏人坏事大家监督。现在主要是搞建设,男女之间的事无论在哪里都不会当成大事的。你们还是安下心来好好复习,争取考上大学,参加四化建设。这才是根本。希望你们听我的意见。”
    面对这样的校长,冯腊梅和齐珊松无可奈何,便悻悻地走了。
    冯腊梅特别气愤:“什么校长,这样的和事老,没有原则!”
    “不是和事老,我真怀疑他们是一路货。”齐珊松说。
    两个人咽不下这口气,回去商量了一下,又取得他们的语文教师于更斯的支持,写了一封控告信,暗中发动全班同学签名,然后邮寄给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然而事情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过了些日子,校长把他俩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带着气说:“我叫你们别当回事,你们偏偏听不进去。你们告到市纪委又怎样?你以为他们真当回事吗?怎么样,还不是转了回来?”
    校长的话叫冯腊梅和齐珊松很愕然。怎么能这样呢?这么大的案子,市纪委怎么就转了回来呢?这些人是吃闲饭的吗?怎么不主持正义呢?
    两人愤愤地出了校长办公室,齐珊松挽起袖子就要找他们的班主任:“他们不管,我管,我去揍那流氓!”冯腊梅挡住了他,毕竟女性的心还要细一些。她说:“你不要莽撞。你别看校长对班主任的行为不当回事儿,要是你真揍了他,校长可不会那么平心静气的。听说班主任跟校长是亲戚。要是校长支持他到县里告我们一通,我们可要受处分的。”
    “那你说怎么办?还能就让那个畜生继续害人吗?这一次他被包庇了,以后他还会糟蹋别的女同学的。我们这一届毕业走了,新同学还要来。他流氓成性,还不知有多少女学生要吃他的亏。我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我们再写一封控告信寄到省里,也许会有个正义的人管管这事的。”齐珊松说。
    冯腊梅表示同意。
    于是齐珊松又写了一封控告信,比原来还有力度。冯腊梅又暗中叫全班同学签了字,准备寄出去。
    谁知有人走漏了风声,这一次行动他们又失败了。校长挨个做了学生的工作,叫大家千万顾及学校的声誉,不要往上捅了。他说就算捅出去也没用,现在全国人民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人把这类生活作风问题当回事的。
    校长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通过分化瓦解,让好多同学收回了自己的签名。这样冯腊梅和齐珊松就像蛟龙失水一样,有本事也没法使了。班里就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班主任还是班主任,被侮辱的学生好像也没有那些事儿。班里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班主任千方百计对他俩进行报复,当然这种报复是十分巧妙的,例如每次开班会不点名地批评他们制造事端,破坏班里的和谐气氛。
    畏于班主任的权势,好多同学渐渐疏远了他俩。
    冯腊梅岂肯忍受?她的化学成绩急剧下降,因为上课的时候思想开小差。她甚至变得忧郁了。后来她终于做出了决定:退学。
    齐珊松精神还要好一些,她劝冯腊梅坚持上学,说只要考上大学,同样能够脱离虎口;如果就此退学,那就失算了。
    但是对于刚强而自尊的冯腊梅来说,这样的劝说没有什么用处。她最终离开了这个充满淫秽的学校。
    当时冯腊梅已经骑自行车出了县城。齐珊松骑车追上去。他再一次劝她还是坚持上学。但是冯腊梅退学的态度非常坚决。齐珊松无奈。后来他忍不住向她倾吐了对她的爱慕之情。冯腊梅摇摇头说:“同学之间,这样的事情成功的很少。你还要考学,我还不知要干什么。人都是变化的。”她话是这么说,但心里也是眷恋着他。好汉齐珊松掉下泪来,激动地表示:“你如果不嫌弃我,就是‘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他竟然也会背诵这样的汉乐府爱情诗歌了。
    冯腊梅笑了,说:“我只是看行动,海誓山盟都不中用。”她心中的爱情涟漪似乎还没有变成浪花。
    在日后的岁月里,他俩都难忘这次见面。路旁的洋槐花,天上蒙蒙的飞絮,田头开放着的各色野花,还有在天空盘桓着的成对的鸟儿……此情此景,牢牢地录在他们的脑子里。
   
   
    三 冯铁人
    一米七五的个子,黑红的脸膛,浓黑的眉毛下,是一双带着正气的眼睛,眼睛下面,是一只苍劲有力的鼻子,鼻子下面是一只有角有棱的稍大的嘴巴。这是那个年代我们在宣传画里面经常见到的工人形象。
    这就是冯腊梅的父亲——冯子路,一个外号叫冯铁人的下岗工人。
    冯子路虽然生了这么一副山东好汉的相貌,其实只是一个平常的老百姓,只不过有点执拗,一副老是不服输的样子。
    冯子路原来在县机床厂当工人,是多年的劳动模范。他所在的厂子主要生产手扶拖拉机。这里虽然福利不多,但是还能正常发上工资。那年月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冯子路因为能干,又被人唤作“冯铁人”。他在车间当主任,工友们说:“跟着铁人干,累死也情愿。”冯子路当然感到很自豪。上面叫学习马列,他仅有初中水平,对此却很感兴趣,下了班就到会议室听理论辅导员讲《格达纲领批判》,也成了学习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子。
    毛主席逝世以后,他哭了三四天,一个大老爷们,就像个孩子似地呜呜地哭。好歹妻子贤惠,劝他道:“毛主席都说,人总是要死的,你何必为了这事哭起来没完?不是广播上说,要继承毛主席的遗志吗?好好地继承他老人家的遗志就是了,哭有什么用?哭坏了身子你怎么干活?再说,你就这样老是哭哭啼啼,叫厂里怎么看?你还是铁人呢!”
    冯铁人一听,这话也有道理,何不化悲痛为力量,好好干,继续保持铁人的本色。有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江山不会变颜色的。
    不久中央里又发生了变化,英明领袖华国锋一举粉碎四人帮,自己当了主席,接着下了自己的伟人像。县里主持召开了声讨四人帮的万人大会,会后进行了游行。游行队伍可壮观了。在前面抬着英明领袖伟人像的是从机床厂里选出的两个美女——不,那时候不叫美女,叫姑娘吧,反正生得也像宣传画上的那些女英雄一样,英姿飒爽的。游行队列是按照工、农、兵、学、商的顺序分出前后的,工人走在最前面。大家响亮地呼着口号:“热烈庆祝英明领袖华主席一举粉碎四人帮!”“四人帮要搞资本主义复辟,我们坚决不答应!”……那声音简直像山呼海啸。
    看着这阵势,冯子路放心了,华国锋当了领袖,他的样子也就跟毛主席似的,我们有了主心骨了,无产阶级的江山算是保住了。四人帮原来不是什么无产阶级革命派,都是些搞资本主义复辟的坏家伙。他们要让中国变成苏联那样的修正主义,这还了得!万幸呀,幸亏英明领袖华国锋及时识破了他们搞复辟的阴谋,不然我们工人阶级还真要重受二茬罪重受二遍苦呢。——这是他当时真实的心理活动。
    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冯子路的光景还是可以的。他的工资提高了不少,生活也比原来有所改善。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就不行了。上面派去了一个姓吴的厂长,本身不会管理,就知道摆洋阔,一上来就买了高档轿车,天天开着“奥迪”这里那里,基本上不坐办公室,更不用说下车间跟工人打成一片了。至于他到底干些什么,工人也不太了解,只知道他是狮子山度假村的常客,还搞了个会唱流行歌曲会跳摇摆舞的时髦女人。那女人不久就成了厂里的团委书记。厂子里调整了领导班子,副厂长和各部门领导都是他的把兄弟和女相好的。这些人根本不抓生产,天天泡在酒店里。工人们对这帮领导都很有意见,有的到县委反应,不但什么用不中,还被信访上训了一顿。那戴眼镜的信访人员说:“你们不好好呆在厂里干活,到这里跑什么?”工人们谈了领导的问题。那人说:“你们的吴厂长是县里物色的拔尖人才,你们不相信吗?老老实实回去干活,别的事情不要管。”工人火了,威胁说要回去写大字报。那人训斥工人道:“你们以为这还是文化大革命呀,写大字报爱攻击谁就攻击谁?算了吧,那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也不好好看看,现在是什么时代了!”
    这些可怜的工人没有办法,只好窝窝囊囊地回去干活。
    厂子里看起来已经平静了。
    但是在他们不知不觉的时候,厂子里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厂子已经成了吴厂长一个人的了。人说这是县里卖给他的,他只向县里交了一万块钱。工人们很不理解,于是又结伙到县里去反映,县里的答复很简单:“这是根据上面的文件来的,你们不要多管闲事。”工人有口难辩,只好回厂算了。
    吴厂长果然是拔尖人才,很短的时间就采取了措施,凡是听话的干部都留用,凡是听话能干的工人也留下,至于那些不听话的干部和工人,都被赶走了。接着进了好多陌生干部和工人。厂子面貌可谓焕然一新。
    冯子路也稀里糊涂下岗了。
    冯子路火了,他联合其他下岗工人找到厂长,质问他:“凭什么叫我们下岗?我们是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工人,我们招工都是有手续的,你不要胡来!这个厂子是国家的,你有什么权力占了它?”
    体型好看面貌端正的吴厂长笑着说:“你们可能不了解,不是我愿意要这个厂子,是共产党求我的。说实在,叫我交一万块钱,我也觉得委屈。可是我是共产党员,不得不服从安排。你们知道这样我的负担有多重,还要纳很多税。压力这么大,我不裁减人员能行吗?你们另找好单位干吧,这里就这样了。”
    冯铁人简直要爆炸了,恨不得揍那家伙一顿,可是看看厂长身边的两个黑猫虎眼的保镖,也没敢动手。
    就这样,冯子路怀着满腹的怨恨离开了他曾经以之为家的机床厂。
    为了生计,他的同伴们有的到街头给人修理自行车,有的卖凉粉,有的捡破烂……没有人再找到像样的职业。而冯子路凭借他的棒身体 ,托人到火车站当了个装卸工,开始扛那重达百斤的货物。他像旧社会的那些奴隶般的搬运工人一样,用自己的血汗换来养家糊口的生活费。
    如果不发生意外,这样的日子也还勉强能过下去。
    冯子路现在不想别的了,她最大的希望就是他的独生女儿能够考上大学。要是她考上大学,就算日子苦一点他也不在乎。
    今天下班,他到环溪河里洗了洗上身,让清清的河水冲掉身上的汗渍,又让暮春的风吹干身上的水珠,然后回家坐到桌前。此时他的贤惠的妻子张海英已经将炒好的鸡蛋端到饭桌上,并且给他斟了一杯白干酒。他端起酒来喝酒吃菜。
    男人都是这样,无论在外面多么劳累,无论在外面受了什么冤屈,只要来到家,来到老婆孩子身边,就会感到十分温馨,不管这个家多么贫穷。
    “今天挣了二十多块钱。”冯子路喝了一口酒对妻子说。他说话不像那年那么自豪了,但是也还算高兴。他向老实贤惠的妻子回报自己的收获,其实是为了安慰她。说完从衣袋里掏出两张十元的票子甩给妻子张海英。
    张海英也是一位美女,娘家就在本村。他的美,使人想到戏曲中的祝英台。苗条的身段,就算没有什么好衣裳穿,也非常优美。弯弯的眉毛,浓淡相宜。高而周正的鼻子最好看。纤细的鼻孔,见出其性格之温柔。一张不大不小的嘴,也是符合画家们的要求的。总之,在张海英身上体现了一种毫无虚饰的自然美,就跟天然美丽的环溪河一样。
    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那种经过精心化妆的美女明星,我们在电脑上也时常看到那些赤身露体浑身性感的美女。但是在那上面却很不容易看到张海英这样的美女。这种美谈不到什么性感,但是却能引起诗人的想象,使人联想到古代的罗敷。这样的形象激发人生活的热情,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享受,却并不使人产生非分之想。张海英的美,也并没有因为年老家贫而发生多少变化,美就是美,不用浓妆淡抹也是美。对比一下,那些倍受崇尚的女明星,倒给人一种矫饰的感觉。
    我们写张海英之美,旨在帮助读者进一步想象其女儿冯腊梅的美。冯腊梅遗传了母亲的美丽和父亲的豪侠气质。
    张海英理解丈夫的心情,他不过是想用这钱来安慰自己,让她看到家庭生活的希望。
    “就这样的日子过下去也行,无非收入少一点。钱多多花,钱少少花,只要能够活下去就行了。等腊梅考了大学,有了工作,咱也就没有心事了。你能在外面干就干点,不能干就在家管理那一亩茶园,每年也能挣个三千五千。你说是吗?”张海英把钱放在抽屉的一本破旧的《毛泽东著作选读》里面,然后回到桌前,坐在丈夫身边,爱怜地看着丈夫那黑里透红的胸脯和脖子,看着他那张愁苦而强装成满意的脸,关切地安慰他说。
    “那当然。腊梅今年就考学了。我现在想多挣点钱,给他准备学费呢。现在上学不是过去,那时候考上学国家吃住都包着,也包分配,现在什么都是自己的,学费太贵了,吃饭花钱也不少。——不过那没什么,我们吃点苦,家里搞好养殖,节衣缩食,也能把她供下来。”冯子路喝了一口酒说,“毕业后那就看她的本事了。现在都是自己找工作。人家老的有权有钱的,能找个好工作。没权没钱孩子就得受点难为。听说这几年一些好单位安排的都是干部和富人的子女。老的要是管人事,孩子可以进公检法,进政府部门,最差的也能当上老师。老百姓的孩子没有多少关系,只好到外地打工。你不去打工就只能在家吃闲饭。我的一个工友有个女孩子,本科的,学的什么行政管理专业,结果毕业五年了,到现在还在一个不像样子的玩具厂里干活,一月五百块钱,不管吃不管住。孩子到现在也没有解决婚姻问题,动不动就哭,要上吊要自杀的。你想,现在的男人,哪有像咱们那时候那么讲究感情的,还不先看你的地位?没地位谁娶你?你看那些离婚的,自己升官了,有钱了,就把自己的结发妻子撇了,在外面胡搞乱来,还有搞一百多个小老婆的。这还都是国家干部呢!都是些畜生!”
    冯子路喝了几杯白干,脸发红了,话也多起来。他一边说,一边气得身上哆嗦。
    妻子张海英看他喝得差不多了,急忙劝说道:“少喝点吧,心情不太好。咱不说那些了,现在的都是这样呀。你一个人能管得了吗?你看你说着说着就生气了,气坏了身子可没有报销药费的。别喝了,吃饭吧。”
    经妻子这么一说,冯子路也就停了酒。他其实没有多少酒瘾,原来基本不喝酒,他是从下岗以后开始喝酒的。
    天渐渐地暗了下来。张海英拉开电灯。灯光不甚明亮,但是照亮了墙壁上冯子路那年挣的七八个劳动模范奖状,都镶在木框里。还挂着夫妻俩的黑白结婚照。虽然下岗了,但是冯子路每当看到那些奖状,就感到心里热火火的。他想起了那个工人阶级的辉煌时代。那时候工资虽然不高,但是谁不说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连中学的教师想当工人都当不上呢?他要把这些象征昔日地位的奖状永远地挂在那里,就像已经没落的贵族还保留着昔日的贵族徽章一样。
    张海英中心测测地看着丈夫。自从他下岗以来,她是尽量安慰他,不让他生气。她相信“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古训,相信人的命运会转化的。现在夫妻俩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考大学上。他们相信女儿有能力闯好,一定会有一个好前途的。
    就在这时,冯腊梅背着铺盖卷儿回来了。
    老两口很奇怪,一齐向她投去惊异的目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