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人民间有仇恨吗?
中日两国人民间有仇恨吗?
石岩
5月30日,新华社稿说:“我们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绝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等大网站在报道这一消息时,大标题都是强调不会延续仇恨这句话。人民网没有这样报道。
笔者反复琢磨这句话。这句话的前提似乎是以前我们曾有过仇恨,今后不能再延续、继续仇恨了。如果“仇恨”双方是指中日两国人民。那么历史上中日两国人民从来没有仇恨,即使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始终是友好的。记得上世纪80年代报纸曾经报道聂荣臻司令员在抗日战争期间救助的日本孤儿回访中国拜访聂司令员的佳话。其它有关中国人民关心照顾日本孤儿及日本战俘的事迹也时时见诸报刊。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奔同志就是一个日本孤儿,是中国东北的农民把他抚养大。文革后虽然也曾回到日本认亲,但最终还是留在中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设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如果中日两国人民从来没有“仇恨”是事实的话,那么就根本谈不上是否延续或要不要延续仇恨的问题。如果说以前中日有“仇恨”的话,那决不是与日本人民的仇恨,是与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法西斯的仇恨。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法西斯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也是日本人民的敌人。“仇恨”如果是指这一仇恨的话,那么这种“仇恨”不能忘记,还应该继续延续下去,怎么能够说不会延续下去了呢?南京大屠杀我们能够忘记吗?对华北人民实现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行为我们能够忘记吗?
其实,周总理谈到中日关系时有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话即“前师不忘,后事之师”。“前事不忘”就是说日本军国主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危害永远不能忘记,“后事之师”是讲中日两国人民要永远汲取教训,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想也是同周总理的含义是相同的。决不会承认以往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存在仇恨。但在这句话后,马上就说“绝不会延续仇恨”。显然前后就自相矛盾了。这句话客观上给人最大的错觉就是中日两国人民曾经存在仇恨,现在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今后要友好下去。这样就把中日两国人民同日本军国主义的矛盾和仇恨转移为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矛盾和仇恨方面来。这显然是错误的。特别是在这样的宴会上,不应该把中日两国人民放在敌对面,而应该把中日两国人民同日本军国主义放在敌对面。而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的仇恨,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如列宁所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记住和延续这种仇恨,不仅不会障碍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而且会更加珍惜今日的中日人民之间的友谊。那种把延续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与“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对立起来的认识是不对的。
此认识对否,望各位网友指正。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