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尊重你的仇恨(旧文重发)

火烧 2010-05-3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仇恨的正当性,反对形式化的情感表达,强调真实面对历史与屠杀细节。主张尊重仇恨作为正义的起点,呼吁唤醒对不义的愤怒与反思。
尊重你的仇恨
    
    
    冉江
    
    
    对某些事情,你必须足够地坦白、不带隐藏、不带矫饰,比如30万人的性命,比如屠杀。
    
    有人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不错,在真实面前,造作总是野蛮的,甚至是令人厌恶的。然而,造作似乎也是某些人的天性。在某些场合,《丧钟为谁而鸣》式的样板文章总是不失时机地冒出来,我承认,对此,我感到的只是恶心。那种矫揉造作的、形式化的文艺腔究竟能代表什么?它无非在隐瞒我们的真实感知,无非在戕害我们的情感、我们的痛切。
    
    事实上,我也很难感受到那种灌输给我们的所谓“悲悯”,那种冷冷的同情,那种隔着千山万水、端着红酒杯、在歌剧院的包厢里发出的感慨。如果足够坦白,你会发现,悲悯是一种非常不切近的状态,没有人会对亲人的亡故感到同情,只有那些置身事外的人才会带上一副同情的面具。可如果被杀者就是你的亲人,如果他们死于一场血腥的、不义的屠杀,如果他们最终在不义者的书本里被轻轻抹去,你又怎能以“悲悯”了之?——不要模仿别人的情感,直接面对那些具体的细节:冬日、寒冷的江水、头颅、刺刀、血、血、血……
    
    我承认,和大多数国人的感情一样,我很难祛除内心中的仇恨。我当然也可以更加“政治正确”,更加温顺,像个温柔善良、到处播撒同情心却从不真正投入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不想也不愿隐瞒我的情感。亚里士多德说,仇恨其实近于愤怒,但是它比愤怒更加深刻、更加原始。现代人已经不愿尊重那些原始的情感,他们被所谓的“爱”、所谓的“和平”软化了,他们无力去尊重那些被“恨”所铸就的刚烈。他们的情感被牢牢束缚在《利维坦》最后一条自然法里,他们以为站在道德的高山上,然而,那不过是高山的倒影——无原则的爱和无原则的和平。
    
    或许,有人会用宽恕来反驳仇恨。我承认,宽恕是一种高贵的情感,它比现代人的无原则的爱和无原则的和平要高贵地多。但是,我同时也要指出,宽恕是一种特权,只有攫取了公权力的人才有资格表现他们的“仁慈”。在宽恕的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莫过于凯撒,众所周知,凯撒以他对敌人的宽恕(clemency)而著称,在凯撒的神庙里,他的手紧紧握着的是Clementia女神的手。但凯撒之所以能够宽恕,是因为他足够强大,他几乎已经代表了公权力,他有资格去宽恕他的对手。如果这还不够充分,那么我们只要举出塞涅卡在尼禄登基时献上的De Clementia就已经足够——作为第一个颂扬帝制的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清楚地向我们指出,宽恕是君主的美德。
    
    可是,谁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君主?如果他攫取了公权力却放纵对罪恶的篡改,如果他只认定奥斯维辛的道德罪孽,却把东方世界的不义置于一边,如果这个所谓的公权力本身不作为,又该当如何?中国古代律条里有一种说法,叫做“恤无告”,就是说,在公权力不作为的情况下,复仇是正当的、也是合法的。而我要补充的是,你不能把对不义的愤怒、惩罚不义的权柄全部交付给公权力,如果这样,你同时交付出去的还有你的正义感。对不义者的仇恨,是正义的开端。
    
    愿我们从餍足、温顺和苟安中醒来。尊重你的仇恨,就是祭奠那些死去的亡灵。
    
    子曰:祭如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