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毛老师的第516条理由--朱旦华--“共产党人的一面镜子”
怀念毛老师的第516条理由——“共产党人的一面镜子”
2010年5月30日凌晨3时朱旦华老人因病去世。《百度百科》对她的介绍是——
朱旦华(1911— ),原名姚秀霞,1911年12月26日生于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镇,是毛泽民的夫人(后与方志纯结婚)。毕业于陕北公学。1937年由组织介绍到延安,并改名朱家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派往新疆从事统战工作,任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女子中学教导主任,后被推选为新疆省妇女协会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秘书长,新疆省政务委员会委员。1939年秋,与新疆省财政厅厅长毛泽民(化名周彬)经中共中央新疆代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邓发介绍恋爱,1940年五月结婚。次年生下唯一儿子毛远新。1942年9月17日,被新疆反动军阀盛世才抓获,1946年6月10日,朱旦华在党的营救和张治中的协助下出狱。1946年后任全国妇联干部科科长。建国后,历任江西省妇联宣传部部长、副主任、主任,江西省第五届政协副主席。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尽管她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但人们比较清楚地认识她却缘于一次偶然。在前面的《<清贫>家风当传颂——悼共产党人朱旦华》说了,2008年住在江西省政府大院的朱旦华老人家失火,前去帮忙的刘向群在《一次火灾引发的心灵震颤》中写了他的所见所感——
走进老人的家中,眼前的景象令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除了一台新的平板电视机(据说是她儿子的一位朋友刚刚送给老人的98岁生日礼物),再没有一件象样的家具。沙发、桌椅、橱柜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西,早已破旧不堪,加上烟薰水浇,即使扔在马路上都不会有人捡回去;窗帘是由薄到半透明的最便宜的的确凉蓝布拼轧起来的,上面居然还有不少手缝的补丁……
难道这真是1937年只身奔赴延安并被党中央派往新疆工作,后被军阀盛世才投入监狱,受尽磨难,文革期间又被诬为叛徒嫌疑,接受批判审察下放劳改,最后从江西省政协副主席位置上退下来的朱旦华老人的家吗?就連我单位一个小小科长的家都比这里强得多了啊!
引发作者心灵震颤的也许还有下面这一段——
省委为了照顾老干部,在风景优美的青山湖畔修建了一片副省级以上干部的别墅楼房,给朱旦华老人分了一套省级干部的别墅楼,老人家只需花十万元左右,就可买下属于自己的别墅楼,而这套别墅目前就价值270万。在许多干部都争着购买别墅楼时,朱旦华老人给省委书记孟建柱同志写信,说感谢省委对老同志的关心,但明确表示自己不要,还说把这个指标分给更需要的老同志吧。
省里曾派人来作朱老的工作,说这套房子可以作为遗产留给子女,劝她还是买下来。朱老却回答说:我参加革命时,連自己的命都交给党和人民了,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还要什么财产。至于说给子女留下遗产,毛泽民烈士为革命事业不惜献出生命的精神,方志纯同志一心为人民利益奋斗,一生正气,两袖清风的精神,就是留给子女最好的遗产。
朱旦华老人在给省委的信中还说:我现在住的房子(就是这次起火烧了的房子)是公家的,等我死后,全部交公。我在银行还有点存款,等我死后全部用于我的后事花销,不要给组织再增加负担。
还有一段应该补上——
朱老对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曾说过:从报刊上看到,一些过去自己心目中十分崇敬和尊重的老同志去世后,他们的子女为了争夺遗产闹得不可开交,甚至闹上了法庭,真给他们的父辈丢脸,也给我们共产党脸上抹黑呀。好象老一辈人革命一辈子,就是为了给自己子女弄这点财产?实在太令人寒心了!
这样的家常话往往最能够表现一个人的真正的思想品德。所以大于认为:就凭这些,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就凭这种《清贫》的家风,就值得世代传颂。因为朱旦华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两位共产党领袖的两句话。一句是方志敏说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一句是毛主席说的:“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清贫,洁白”与“共产党决无私利可图”方面,朱旦华老人可以成为共产党人的一面镜子。
共产党人朱旦华同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