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我对杨奎松评金一南《苦难辉煌 》的一点异议

火烧 2011-09-07 00:00:00 网友时评 1026
文章对杨奎松批评金一南《苦难辉煌》提出异议,认为其质疑不合理,强调非专业历史研究者也有出书权利,并指出历史叙述类同性非剽窃,应考虑客观事实限制。
金一南先生出了一本书叫《苦难辉煌 》,我没有读此书,还是刚才在四月青年读到转载自南方都市报上杨奎松先生文章《怎么会有人这样写历史?——评金一南,苦难辉煌。 》一文,我才知原来金一南先生写的书可能是一本通俗历史读本。杨奎松先生文中指正了不少金一南书引用资料等方面的谬误偏差等,还说金一南涉嫌剽窃,并给出金一南原文与杨奎松自己之前原文的文字对比。杨先生挑出的金先生原书其他地方差错等,有些还是客观的,有些我没有对比资料也缺少资料,不予评价。

但我要讲两点我不同意杨先生文中两处意思表示的个人意见。

1.杨先生在指正金书差错前,在一大段话中说:“作者的文章过去基本上都是谈论时政和现实国际关系问题的,几乎没有发表过史实研究性的论文,又如何能够一朝成就一本几十万字的煌煌之作呢?”————这一点杨先生一丝一毫一个字都站不住脚。

为什么写个历史方面的书籍,之前就不能是个谈论时政和现代国际关系的?为什么非得要先发表史实研究性的论文?为什么不能经过努力突然横空出世一副煌煌之作?

难道写本历史读本,之前必须要发表些文章不成?为什么之前谈论时政和国际关系,现在就不能谈论历史?难道写本历史读本还要先给某些把持着刊物编辑权的编辑主编们汇报打点一下才能出书?英雄不问出处!别说是金一南一个军队政论和军事理论者能写历史书,就是平时打工地农民工、掏粪的老农、打游戏玩闹的小青年、学物理搞相对论研究的科学家,也有权经过自己充分准备和学习思考对比之后,写历史读本。不仅可以写历史读本,还可以写政治学书籍、军事学书籍、书画篆刻书籍、营养学书籍、文学批评书籍等等,凭什么出版历史读本非要之前是专业研究历史的?业余研究者就没有资格出书了吗?杨奎松这个说法是典型的陈旧的门户主义思维,好像历史这个领域只能历史专业研究者能碰,其他的人就碰不得了。他写的不好哪里有错误,你可以批评,但你没有资格指责他之前没有专业研究历史没有发表历史领域论文。一个人从不发表论文,从不给人提起他在研究什么的人,完全可以在书房里图书馆里辛苦学习搜资料,然后偷偷写书出版某个专著。作家文学家也不一定要先发些豆腐块才能出书。一个人既可以循序渐进发展,也可以经过孕育跨越式发展。

我本人就从来没有在书刊上发表过任何专业学术文章,但我给自己找了个课题正在业余时间研究,如果研究成果充足了丰富了,我既可以在网上发表,也可以刊物发表,也可以单独出书发表,也可以多种渠道一齐发表,也可能还因为能力不够或兴趣转移中断了不研究了,也可能写成了但是自己突然不想玩了扔掉了,这都是本人自由选择,为什么非要现在什么刊物上发些论文以证明自己是本专业研究者,获得同行肯定后才能出书?

学术是任何人乃至好学的乞丐都可以爱好的学习的研究的,是公共菜园,不是那个专业已经成名者的私家菜地,只要你有能耐和雄心,人人都可以在这个菜园里种菜摘果。历史研究,专业人士能出书,业余研究者也能出书,这是有利于学术争鸣和繁荣的表现。


2.杨先生后面大段列举文字对比,指出金一南先生有剽窃杨奎松原文的嫌疑。但我读了之后,发现这两人在文字表述上出入较大。有关数据和事实、事件、时间出现一致性,因此导致语言表述的确有类似性、类同性。二人都在讲述历史事实,都在引用数据和时间等,语言又要尽可能简练讲清事实即可,当然看起来大同小异差异不大,这是由于历史叙述都必须遵守历史事实和数据,不能乱编,只能大致的细小地变换文字表述方法这种特殊情况带来的,不能随便说成是剽窃。起码应该有“因引用资料而致表述类同化”这种经常发生的情况,即便金一南参考过杨奎松的前文,出现这种有类同性表述,但只要语言表述有较大差异,就不能算做剽窃。要简练表述事实,金一南不能为了表现出语言差异大就在员事实上添油加醋或者加如不必要的文学化语言,更不可能为了求异,而把时间地点具体数字故意更改一番。

比如要五个人表述“中国共产党人于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来把7月1日做为建党纪念日”这段历史事实,而且要力求简练,那么五个人说出来的话肯定有类同性,听起来好像是一个人说的只是有小差别而已。这个原因就是因为在表述这个事实时,党的名称、开会时间、开会地点、开的什么会议、把那一天作为建党纪念日这些基固定的要素不能改动,客观限定得太多,给叙述者语言艺术上自由发挥的余地太少,所以假如五个人都要简练表述这段事实,无论五个人怎么语言风格不一样,表述出来的结果都会有极大的类同性,甚至个别地方会完全一样一个字差别都没有。这是因为表述历史问题客观事实和时间地点等等限定太多,作者自由表达的空间太小所致。

大家看过秦兵马俑吗?如果不走进仔细看,这些兵马俑看着好像是一个人的模子刻出来的,但走进仔细看,佣的面目头部会有细微的差别,才让你觉得这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无数的长相不同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烧兵马俑时,给工匠的个人自由发挥空间太少,必须是流水线加模型生产身躯,最后把头安上去,所以工匠只能在佣的面部和头部纹饰上进行细节上的自由发挥,比如这个单眼皮眼睛长,那个眼睛小,这个胡子长,那个胡子短,这个脸宽,那个鼻梁高。所以兵马俑远看像些克隆人,近看细看才能从面部头部看出差别来。所以兵马俑远远比不上古希腊古罗马雕塑的个性化自由优雅的美学高度,只能凭规模气势取胜,不能凭个体美感与古希腊古罗马雕塑比美。

金一南和杨奎松或者任何历史学者,都是要受到基本事实、时间、地点、经过等等已经固定的要素限定太多,语言自由发挥空间太小,所以读起来感到两人叙述大同小异。但也能看出两者语言表述细节和风格上,差异还是不小的。

资料翻译和文学翻译也面临这个问题,有时候看不用版本不用人员的翻译,大同小异,差别不大,这也是因为翻译者受的客观限制太多,自由发挥余地太小所致。

历史叙述毕竟不是写议论文、散文或记叙文,客观限制太多,自由发挥空间极小,所以出现章句类同化、大同小异是免不了的。

杨奎松原文参考网址http://bbs.m4.cn/forum.php?mod=v ... p;extra=#pid4887328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