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由隐士思想到宗教信仰

火烧 2010-04-29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探讨隐士思想如何演变为宗教信仰,分析信仰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指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与信仰统一的矛盾,强调信仰力量在历史与现实中的作用。

 

由隐士思想到宗教信仰

成疯子十

     中国的隐士文化,留下来的多是闲适舒缓的格调。即便出几个“犬儒”式的人物,也以忠君忧国名义下的偷懒汉居多。如果真的是些安于寂寞、寄情山水的逸士,恐怕早就湮没于浩瀚人海了。这一类人,起码享受着较高级的生活保障,绝非引车卖浆者之流,假如一个人三餐不继,谁还有心思同文化沾边。因此上,这些文化颇有“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味道。所谓“有思想,有担当”,其实投入成本很低,因为自己本身远离权力中心,不必为自己的言论负太大的责任,且身在局外,有旁观者的冷静眼光,所以才得行其道,

    有思想的隐逸之士,多出现在社会矛盾凸显的乱世,在这样的时代,当权者权利相对弱化,无暇顾及太多,就好像一个在热火上的高压锅,总得有几个放气的保险阀一样,只要锅内压力不减,放些多余的闲气无伤大体。偿若真正到了政权高度集中的盛世,当政者是绝对不容许有什么异样的文化腔调的。其实所谓的隐士文化,就是胆小鬼文化,享乐主义文化,无政府主义文化,即便比在朝廷的当权派清白些,也是国家统一信仰之大敌。

    自古至今,世界上每一个强大的国家,无不以统一信仰为立国之本,容忍多重信仰的国度,等同容忍了分裂和败亡。人种可以不同,民族可以不同,但信仰必须相同,很难想像不同信仰的人们能够同心同德地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古代部族间相互征伐前,必先有巫师占卜祭祀,只有得到神灵庇佑的战士才能够勇往直前、视死如归。古人们已经认识到信仰的力量,后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曾作为一种单纯的信仰帮助人们建立起强大的国度,当今的国际格局,也深深地烙着宗教信仰的印痕。各次国家战争也以信仰冲突居多。从东南亚的佛国,到中亚的伊斯兰、以色列的犹太教、欧洲大陆的天主教以及英美俄的新教等等,无不以一种宗教信仰压倒式地统治着国民的思想;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现在中东和车臣,时不时出现慷慨赴死的“人弹”,假如不是信仰的力量他们能做到吗?

    唯独我们中国,两千多年下来,国家分分和和,中国的思想文化就像一个五彩麻花,并没有被哪一种颜色完全独占,这是中华民族至命的罩门,也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悲哀。人们常夸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庞大博深,却不提这杂色纷呈的文化给整个民族带来的沉重灾难。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潮争奇斗艳;等到了秦始皇灭六国,行施李斯的“焚书坑儒”,目的无非是要统一意识形态;至秦末汉初,社会动荡,百家又起,汉元帝引进佛教也是这个时期,一直到汉武帝时,才有了要统一思想的精力,于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了推行,但儒家那一套始终像是现实社会的一种行为准则,真正影响国人灵魂的非原始的道教和西来的佛教莫属,形成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混合型中原文化。

    其实在中国的历次朝代更迭时期,也是主流文化受到各种思潮冲击的节点。特别是元朝以后,黄教、回教和基督教大举进入中国,更加增添了中国国民信仰的复杂性,到清代中叶,各种宗教势力渐成气候,民众力量四分五裂,国家犹如一棵被肢解、蛀空了的大树,再难抵挡像太平天国和八国联军那样的狂风暴雨了,“东亚病夫”这顶帽子也就实至名归地落在了中华民族头上。

    中国共产党人带来崭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用共产主义信仰武装人民的头脑,在毛泽东思想的引领下,在各个战场上涌现了无数的不怕死的中国人,共和国的旗帜淌着烈士们的鲜血迎风飘扬起来,当时的国家宪法就规定,“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人民有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基本上否定了各种宗教的发展基础,到一九五二年以后,除少数民族以外的各种宗教势力逐渐被取缔,十几年以后,毛泽东又发起文化大革命,就连各少数民族民族地区也参与了进来,各种牛鬼蛇神消弭于无形,如果这种形势坚持上五六十年,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完全可以被唯物的、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信仰占领,到那时,万众一心,就算有外部势力想渗透也是无从下手了。

    可惜功亏一篑,现在的中国,中原上教堂寺庙林立,会道门比比皆是,圣座、教长的召唤大于国家政府,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势力更是内外勾结、蠢蠢欲动。社会上不说,就连军队里面也在抓经济,人们到底还信仰什么?当年的那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知还在否?倘若国难当头,“爹娘送儿上战场”的情景能否再现?钱买的雇佣兵能否视死如归?疯子云:天知道!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