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解体的历史逻辑——苏联亡党亡国30周年祭
序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由伟大导师列宁亲手缔造,曾在20世纪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锤镰红旗被俄罗斯三色旗取代,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演讲,苏联至此停止存在。
30多年来,东西方官方和民间都对其做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有的是明显错误的,例如将苏联解体的根因归咎于列宁及十月革命的说法。史学界仍未对其形成一个定论。为了未来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我们仍需对苏联解体加强认识,深入分析其历史逻辑,吸收苏联的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少走弯路,减少革命中不必要的损失。作者在此发表愚见,望各位同志对我内容不严密的,不正确的观点和陈述作出批评和指正。
一、关于斯大林问题的简单论述
斯大林问题始终是谈及苏联时不可避免的问题。斯大林时期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形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文化体系,布尔什维克得到高度认同,展现出斯大林钢铁般的作风(斯大林俄语作“Сталин”,意为钢铁)。而在二战抗击德国法西斯中这种经济体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激励了世界各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苏联的实践经验也因此成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范本。
那么,既然如此,斯大林问题与苏联解体又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由于苏联并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斯大林在考虑问题时不甚全面,犯了一些错误,其中一些是重大历史性错误:在清洗反动派时错误清洗了一批党政军干部,招致一些人不满,而使真正的反动派——赫鲁晓夫之流留了下来。为了完成迅速的工业化,从农业中剥夺了太多资源,农民又未能得到及时的补偿,长期这样对农业的剥夺一定会使农民不满,反动派便利用这种不满来发动攻击——斯大林走后,赫鲁晓夫不就是这么干的吗?
个人崇拜似乎是苏联领导人绕不开的坎。斯大林是这样,赫鲁晓夫更是这样,勃列日涅夫依旧是这样。30-40年代对斯大林的无限崇拜,社会上仿佛形成了一种“只有斯大林能救苏联”的认识——这当然还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干的事,反动派们基本上是:书本随身走,万岁不离口,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这种崇拜甚至渗透到科学领域:以李森科为首的农业技术人员大夸海口,坚持所谓“春化处理”育种法,被斯大林认为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李森科利用在科学上的“红衣主教”地位,将孟德尔基因理论等近代生物学成果视为“形而上学”的观点,对科学界坚持正确观点的专家进行了迫害。简单地讲,李森科崇拜本质上是斯大林崇拜在科学界的延伸。科学界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领域了。
斯大林时期积累的问题很多,而斯大林年事已高,许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加上高度集权体制下,真正的反动势力暗中崛起,一旦领导核心缺失,反动派就会趁机夺权,利用旧时期的弊病大肆抨击前代的做法,这就不难理解修正主义为何能在苏联勃兴,赫鲁晓夫为何能利用农业领域搞修正主义。一句话,就是斯大林时期的问题为修正主义埋下了隐患,从而间接地影响苏联长期发展。因此我们有的同志片面地将斯大林时期与苏联修正主义割裂开来的观点,是错误的。
我强调斯大林时期的问题,是对斯大林时期辩证地分析,而并不是对斯大林本人贬损,斯大林仍然是国际共产主义革命的领袖,他的确做错了一些事,使自己功劳受到减损,但其光芒依旧在。战士有缺点但一直是战士,而苍蝇再漂亮则始终是苍蝇。
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打下基础
斯大林走后,此时苏联仍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而马林科夫以“身体健康原因”“退休”后,广阔天地就逐渐被糟蹋了。
社会主义当然是要进行改革的,必须要改革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但正因如此,反动派才以此为借口来干破坏社会主义的勾当。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秘密报告,他把一切问题都归因于斯大林个人品质问题,然后树立了自己的一言堂,开始了赫鲁晓夫个人崇拜。有了这种个人崇拜,赫鲁晓夫搞修正主义就方便多了。
农业农民问题是苏联的痛,赫鲁晓夫看准了这一点,便信誓旦旦地保证农业产值会如何提高、农民生活会如何改善。他把农村土地分给农民进行封建式的小农生产,嘴上却说土地所有权公有,开创了打着公有制旗帜走资的先河。由于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苏联农民的土地要求,苏联农民感到很新鲜,一定程度上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升,因而1957-1959年粮食大丰收,这来之不易的丰收更是激起了赫鲁晓夫的冒进主义,于是他提出了更高的指标。可是积极性毕竟是不能当饭吃的,因为从长期来看,小农生产是一定会暴露弊端的,根本上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明显是不适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很快,苏联农业产量便又停滞不前,而紧接着的自然灾害更是让赫鲁晓夫当头棒喝,不过,赫鲁晓夫并没有因此而慌张,反而开始了一项新的艺能——撒谎:他不仅隐瞒事实,还虚构了所谓的建设成果。在1961年10月的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宣布苏联最终地、完全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并称这次大会“将作为共产主义建设者的大会作为审查和通过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纲领的代表大会,载入史册”。
如果说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是局部的修正,那么勃列日涅夫就是全面的修正主义。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因“身体原因”“退休”。勃列日涅夫即位,表面上,勃列日涅夫似乎与赫鲁晓夫施政方案不同,但其实也基本是换汤不换药。他继承了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并将修正主义扩张到城市和工业领域,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理由搞私有制;他在城市开放市场,但生产企业只按照国家计划生产,对市场需求不予理会,所以苏联人民是有钱了,但是他们买不到东西,生活水平等于没有得到多大改善,人民自然也不会买账。
由于苏联人民逐渐变得有钱,又没有良好的干部规范,社会腐败便也加深,腐败现象在当时的苏联就如同太平洋上的火山一样多,送礼是当时苏联人的“必修课”,连总书记勃列日涅夫都经常收受外国领导人送的汽车,更不用说其他的大小官员了。据说在新库兹涅茨克,党委书记的“标价”是200,000卢布,连官职干部都可以进行“交易”,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而在当时的苏联却如同家常便饭,其腐败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对外关系上,勃列日涅夫采取了过去帝国主义的做法,疯狂干涉别国的内政,入侵了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等国,遭到了各国的谴责,也加重了苏联的经济负担。但勃列日涅夫只是关心他的地位和名声,他于1977年将“苏联进入了发达社会主义”写入了宪法,并广泛宣传。通过这种方式,勃列日涅夫也树立起了他的个人崇拜,有一则笑话讽刺了这种现象:勃列日涅夫前往书店,看到书架上摆的都是自己的书,便对店员说也应该摆些其他的书嘛。店员回答他说,别的书一上架,就被抢空了。
经过两代总书记同志的折腾,修正主义在苏联不断地取得了正统地位,引导苏联走上了跳楼的道路,这为苏联解体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而后来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短暂的执政都没能挽救苏联的颓势,苏联的危机大大加深了。
三、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一步到位
1985年,苏共中央政治局选出了一位很支棱的领导人—— 54岁的戈尔巴乔夫成功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一当选,就开始着手他的改革,在新自由主义的指导下,戈尔巴乔夫开始推行市场经济政策,很快,就玩崩了苏联经济。经济改不赢就改政治呗——戈尔巴乔夫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开始搞他的“新思维”改革。将“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作为政治发展目标。其实从一开始,戈尔巴乔夫就没想走社会主义,他一直在充当西方帝国主义在苏联买办的角色,只是他知道明目张胆地在苏联说要搞资本主义意味着什么,便一定要在社会主义前面加上什么东西。要是他真想搞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及时对西方的意识形态和平演变加以阻止?可见他只是拿社会主义来诓人的骗子罢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后来证明,1992年俄罗斯的富翁竟都是原苏共领导层的官员。
1989年,苏联召开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多党制和总统制。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上进一步提出了所谓“民主化”,在这次会议上,叶利钦宣布退党。事实上,叶利钦早已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头号人物,苏共的活动阻碍了他的行动。为此,1991年叶利钦发动了“八·一九”事件,迅速成为苏联政权的实际控制者。他成功操纵戈尔巴乔夫,让苏联共产党名存实亡,同时还召唤各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组建了“独立国家联合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过了十几天,戈尔巴乔夫在西方庆祝圣诞节之夜宣读了文告。苏联就这样,被一群叛徒,卖国贼弄得土崩瓦解。
四、 血的教训
在苏修的统治下,苏联解体是必然的。尽管斯大林体制为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但这绝不是随便乱整把苏联搞垮的理由。社会主义需要改革,这种改革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必须坚持阶级斗争、必须改善人民生活,而不是赫、勃、戈以改革为名搞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代表多数人的主义,资本主义是代表少数人的主义。搞资本主义必然会使多数人利益遭到损害,而少数人利益膨胀,形成利益集团。这种利益集团是能够与多数人力量抗衡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叶利钦能掌权得如此迅速。
不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只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承认无产阶级专政,也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只承认无产阶级专政,不明白无产阶级专政的具体对象,也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现在总有一种观点,就是片面地将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割裂开来,应当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仍然是阶级社会,必须要发动广泛的人民革命,与残存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势力作斗争。关于其原因,毛主席早已指出:“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实践证明毛主席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完全正确,无可辩驳。“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就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殊运动规律的科学揭示。它使无产阶级广大人民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科学内涵,看清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对象就是党内走资派及其附庸(社会反动黑恶势力),认清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管理权,以及国家各项事业的管理权,一开始就应该和必须牢牢掌握在工人阶级广大人民手中,首先就要掌握立法权和国家干部的任免权,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自己的先进部队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直接民主管理国家。生产资料管理权掌握在党和国家少数管理人员手中,不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应有内涵,而是旧制度遗留下来的资产阶级法权。必须在无产阶级专政下进行限制并逐步革除。当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中央领导坚持了所谓的“阶级斗争”,但其本质上却只是打击政敌的手段罢了,因而不能被称作是真正的阶级斗争,其各个纲领至始不具备实际意义。
我们今天讨论苏联解体,是进行历史服务现实的深刻教育。我想用《阿房宫赋》里的一句话来警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当然,同志们不能产生悲观情绪,我们要坚信全世界无产者一定会联合起来,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赤色的旗儿一定会在全球飘扬!
我们要更加积极地投入实践,不断为革命开辟道路。正如鲁迅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021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