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改革和立国原则及宪法的关系是中国走出危机的关键
正确认识改革和立国原则及宪法的关系是中国走出危机的关键
---代庆新年
田忠国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改革就不可能有社会动态有序的发展,因为,利益结构失衡是社会变革的内在驱动力。如果一个社会失去利益结构的变革能力,利益结构失衡就会加速运行,最终导致暴力调整。这即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宇宙自动、同步互动和制衡,也即对立统一律在社会中的具体反应。所以,一个国家没有对宇宙的通透理解,便没有轻扣社会动态变化枢机的治国能力。
但是,什么是社会动态变化的枢机呢?
人类历史数千年,可以说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治国枢机有不同的理解,即便是当今世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有不同的枢机。在剥削制度存在的国家,一般是损害益贫,也就是高征税的办法,在社会主义国家,通常采取的限止特权,或打破特权的方案,比如说中国前三十年。为探索社会动态变革的新途径,并使这模式化,中国就建立了立国原则。一般而言,人们所说的立国原则就是社会主义。
而社会主义又有: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消费资料的按劳分配;
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
这是过去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坚持的社会主义三大原则。我之所以说是过去,因为现在除朝鲜、古巴外,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了。毛泽东时代,经过对社会主义原理的全面实践和探索,毛泽东又在社会主义三大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了共产党领导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我们称此为社会主义的五大原则。从系统机制的角度说,公有制是按劳动的基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激励机制,从而形成全民共同创造、平等分享创造成果的经济发展机制。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自由经济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最优途径,其实,这不过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利用资本优势占有资源的谎言。早在几十年前,爱因斯坦以相对论为视角,科学论证了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优于市场经济,并断言:“要做到这一点,逻辑上最简单也是最大胆的方法是完全计划经济,”从而实现从自然资源到生产,再到分配的最优配置。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有计划的家庭和一个无计划的家庭,同样的收入、同样的人口,其结果就完全两样。
那么,在社会主义三大原则上为什么又增加了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呢?这是中国国情和党的宗旨、性质所决定的。前面说过,社会主义是劳动大众的共同事业,但劳动大众是需要组织领导的,没有组织领导,就不可能形成劳动大众的共同事业。承担领导劳动大众责任的是中国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亦即劳动大众的领导集团。过去人们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光有共产党没有人民当家作主,也即大众民主机制,也没有社会主义。其它民主模式行不行?从逻辑上说就不行,因为,人民大众无法当家,一是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无产阶级性质就失去保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无产阶级性质失去了保障,社会主义前三大原则同时失去了保障。
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75版宪法,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二十多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其主体架构即以社会主义五大原则为基础,又为社会主义五大原则提供了制度保障。它即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意志的具体体现,也是形成社会主义价值机制的基础条件。凝聚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共同智慧。
一、国家发展能力源于对立国原则和宪法的管理能力
社会主义是劳动大众的共同事业,资本主义是剥削者实现财富笼断的制度渠道。劳动大众的共同事业集中了全民智慧,资本主义融合了少数精英的掠夺智慧。社会主义以马列毛主义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资本主义以亚当·斯密理论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因为,国家性质不同,价值选择和价值逻辑也必然不同。有人声称,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行了,不需要坚持毛主义。其实,在中国乃至世界,有马克思主义没有毛主义,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为社会主义建构了一个基本模型,忽略了资本主义制度或社会主义都是建立在思想基础上的。换言之,剥削思想主导下,必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马列毛主义指导下,必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是说,上层建筑的基础是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思想。
胡福明 先生借批张春桥之名,行批毛之实,解构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没有了,一个必然结果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丧失,改变了国家性质,解构了党的执政合法性。同时,经济殖民化、消费结构失衡等等综合因素,使我国经济失去了基本的发展能力。这一残酷事实说明,国家发展能力源于对立国原则和宪法的管理能力。
二、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近三十年来,人们一直强调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创新并没有错,而且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但问题是,我国在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过程中,不是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创出一个剥削压迫制度:私有制。试问,这是社会主义的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还是对社会主义最严重的破坏?如果是前者,怎么会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公有制,变成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如果是后者,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了三十年后的今天,是不是该反思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问题了?
我个人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也是未来必须坚持的方向,背离或破坏宪法这个基本原则,就是对国家的最大破坏。当然,这样说有点尖锐,会招来社会主义就是私有制和资本家入党,就是适应经济制度的政改的“理论创新”者们的痛恨,或在马甲的遮掩下,挥舞才子的生花妙笔,沉醉于流氓的狂欢中。夜空下,尖啸的寒风,是为党和共和国的前途命运而呼唤,还是为党和共和国的未来而哭泣?
不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制度创新,都源于对立国原则、宪法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民大众的热爱。因为,没有对立国原则和宪法的深刻理解,其创新就可能陷入背离或破坏立国原则和宪法的泥淖,没有对人民大众的深情热爱,或者只爱自己,或只爱自己的利益相关体,或者只爱美国的政治理想,而不爱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就没有对人民大众的责任心,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心,只有对自己、对利益相关体、对美国的责任心。
三、阶级的层次和价值目标共识整合机制
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由生产资料关系形成的,并以有产和无产为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但是,在人类现实生活,阶级即存在于生产资料的关系中,也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文化中。前者以拥有或没有生产资料为标志,后者以无私奉献或剥削思想为内容。前者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后者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的新发展;前者为人类创建社会主义建立了科学基础,后者为管理社会主义构建了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十几年的社会实践。因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的消灭不等于剥削思想的消灭。
所以,社会主义的最大敌人,即有别国的资产阶级,也有内部的剥削思想。而滋生剥削思想的温床是官僚主义。清除社会主义内部的敌人,即官僚主义和剥削思想,即无法使用专政手段,也无法使用暴力,所以,唯一的选择只有思想文化的继续革命,即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革官僚主义和剥削思想的命。没有思想文化的继续革命,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当然,这样说有人一定说这不合人性,因为人性都是自私的,没法革,革了对经济发展有害无益。其实,大众民主,也即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价值机制,就是思想文化革命的社会机制。
小结
有人可能说,你拉拉杂杂写了不少,问题也谈了不少,但就是没有说你题目中走出危机的方法。其实,明确了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必须坚守的立国原则,捍卫宪法,危机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为,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某些人的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背离或破坏了立国原则和宪法。 陶冶 先生在“再谈用毛泽东思想治国”一文中说:“根据毛主席说的,我们也不能说毛主席说了就都是正确的,而是说毛主席说的,被后来的实践证明了的是正确的。”或许,这也是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原因。坚持毛泽东思想,就是坚守立国原则,捍卫宪法尊严,而这,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换言之,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实践毛泽东建立的立国思想、立国原则,而实践毛泽东建立的立国思想、立国原则,也是中国走出危机的必由之路。
2010-1-1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