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共富的当下,金融圈年终奖高达5000万!凭什么?还有底线吗?
接近年底,年终奖成为热门话题。
近日,社交媒体上一则“有量化私募发了5000万元年终奖”的文章刷屏了金融圈。

有财经媒体向投资圈证实该消息,多家私募机构表示:正常、不奇怪。
另据财经媒体了解到,去年北京某量化私募,一位28岁的基金经理,刚毕业一年出来,给两名下属员工一人发了3000万元年终奖。
有人说以上高薪是所谓头部私募的特例,但是,即使是普通私募,员工年终奖也是普通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数。
南方一家百亿私募负责人表示,普通投研类的员工年终奖不会超过1000万,但几百万应该问题不大。
恕我孤陋寡闻,以前只知道金融圈高薪,没想到高成这样。与他们相比,某教父那一个亿的退休金和某想高管的高薪,都相形见绌。
老实说,在推动共同富裕的当下,这则年终奖5000万的新闻非常的扎眼,甚至刺眼。
我并非仇富,也没有“羡慕嫉妒恨”。
国家科技奖最高奖金800万,重奖那些科技工作者,我看没有一个人羡慕嫉妒恨;
昨天看到一个新闻,一个科学家向母校捐款1000万,这1000万是他的专利所得、合法合理收入,我看新闻下方留言评论,没有一个人羡慕嫉妒恨;
华为员工收入也很高,年薪百万、千万的也大有人在,也没有一个人羡慕嫉妒恨;
吴京执导的爱国影片大卖,他个人也赚了很多钱,也没有人羡慕嫉妒恨……
为什么大家对金融圈区别对待、另眼相看呢?
因为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怎样重奖、拿高薪都不为过,请问贵圈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
当然,他们不屑于回答这个问题,他们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就像精英吴晓波说的,我只把那几十万人服务好就行了。
金融圈的高薪和赚快钱效应,给社会树立了非常不好的价值导向。
任正非曾感叹过,社会浮躁,偌大中国摆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博士论文有洞见的寥寥无几,基础研究不行,等等等等。
最优秀的学生,很多选择了金融专业、经济学专业;
数学系和统计系的高材生,很多都去了金融圈;
其他非金融专业的学生,也挤破了头要去金融业、去银行。
而需要埋头研究、皓首穷经、决定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些理工科专业和岗位,要么少人问津,要么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同时,不少实体企业家受不了实体经济的苦和累,将资产变现,投向资本市场,吃起了分红和股息。
这一切,都源于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的马太效应。
资本收益远超其他收益,美国玩得最溜,结果玩成现在这个样子了,我们一定要以美国为戒。好在国家已经在严控资本无序扩张,提出给资本设置“红绿灯”。
必须如此,唯有如此,才能缩小差距,走向共同富裕。
看到金融圈年终奖5000万的新闻时,我还刷到几个新闻和短视频,民生多艰令我唏嘘:
上游和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下,中小实体企业艰难生存;
一个外卖小哥电动车故障,因还有多餐未送,情绪失控,崩溃痛哭;
疫情下,实体店经营困难,店主夫妻失声痛哭,紧紧抱在一起、互相安慰……
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活着。
当多数人用尽全力活着,而所得还不到某圈年终奖的万分之一时,5000万的年终奖是那么的刺眼,那么的不合理,乃至可耻!
我只想问一句,凭什么?还有底线吗?
是时候严控资本高收益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