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岂能如此歪曲历史:谈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

火烧 2009-06-11 00:00:00 时代观察 1027
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被指严重歪曲历史,尤其对新中国进行恶毒攻击,引发广泛争议。本文分析试题内容,指出其对历史事实的不准确描述,呼吁重视历史教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6月7日 到 6月9日 ,我国进行了高考。近几年,高考试题歪曲历史的情况一直很严重。我本来认为,今年是共和国建立6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高考历史试题不会太离谱。没想到,这次高考历史试题再次让人大跌眼镜。下面简单谈谈2009高考历史试题中的严重问题。  

一、全国卷Ⅰ  

1.恶毒攻击新中国  

今年是共和国建立60周年,高考历史试题不仅看不到歌颂新中国的内容,反而对新中国极力丑化和恶毒攻击。全国卷Ⅰ第37题明显反映了这一点。  

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图略,可参考腾讯网。对不起,图发不上来。)                                       

                                        

材料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一一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3月5日 )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l4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l0分)  

⑶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  

37.(1)特点: 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 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2)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  

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3)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很明显,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应该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深刻关怀。而答案中丝毫看不出这一点,却说“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其实就是攻击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剥夺了农民。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更是直接恶毒攻击新中国。联系上第⑴问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中强调“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两者类比,影射之意十分明显。和第⑶问一对比就更明显了,“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难道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呈下降趋势就没有这些意味吗?  

2.极力美化黑奴贸易  

近年来美化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的高考历史试题层出不穷,像殖民掠夺,圈地运动统统被翻了案,但是还有最后一个禁区,也就是黑奴贸易,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极右势力也没有多少人敢肯定。全国卷Ⅰ第39题终于突破了这个禁区,把黑奴贸易也拿出来歌颂,如果说对新中国极力丑化和恶毒攻击还遮遮掩掩,那么可以说美化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已经全无顾忌。  

39.(6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一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  

材料二  三角贸易  (图略,可参考腾讯网)                                     

      

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⑴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8分)  

    角色:商人;奴隶贩子;殖民者。  

    历史背景:航海技术发展,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新大陆开发,扩展海外贸易的需求。  

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l2分)  

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看看答案吧,黑奴贸易“航海技术发展,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新大陆开发,扩展海外贸易的需求”,也就是说,是完全必要的。对于黑奴贸易的种种罪恶,以“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笔带过,而大吹特吹黑奴贸易“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英明伟大。一向讲民主、人权的中国“精英”一旦涉及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马上变为了唯“物”主义者,丝毫不管人的死活。姑且不论这种经济发展是真是假,即使是真的,这种“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 “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经济发展又有多少值得肯定的地方呢?不过,命题的“精英”显然是反对马克思和胡锦涛同志观点的,因此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而材料三根本不用看。  

二、全国卷Ⅱ  

  如果说,全国卷Ⅰ是旧课程,没有几年了,是不是新课程的全国卷Ⅱ好一点儿呢?非也,全国卷Ⅱ歪曲历史的情况较之全国卷Ⅰ有过之而无不及。  

1.吹捧资产阶级专政  

近年来美化资本主义民主的高考历史试题层出不穷,但是还有最后一个禁区,也就是历史上资本主义民主的局限,如选举权有财产资格限制等。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极右势力也没有多少人敢肯定。全国卷Ⅱ第17题终于突破了这个禁区,全无顾忌的吹捧资产阶级专政。  

17.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97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持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北美人民并未得到什么好处。他们将如花似锦的年华,献给了自由和独立的事业,而得到的却是赤贫和忘恩负义,连已经拖欠了"四年、五年,可能六年"的薪饷,大陆会议也不支付。"他们负债累累,腰无分文,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各州政府还纷纷颁布债务法令,逼迫借债人按当年硬币数额折价偿还债务,对逾期不偿还者给予法律制裁。农民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卖掉了自己最后的一块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原想到西部去垦荒,但战后的邦联政府仍然继续实行山禁政策,完全剥夺了广大下层劳动人民购买土地的机会。独立战争后不久,宾夕法尼亚、马萨诸塞等州都爆发了人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786 年由谢司领导的农民起义。华盛顿叫嚣:“邦联政府像沙子搓成的绳子,不适用了,应用坚固的锁链来代替。”这条“坚固的锁链”就是《1787年美国宪法》,高喊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美国400万人口只有15万人有选举权。今天,竟然说反对“群众暴政”是 “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即维护了国家统一,应该肯定。可见命题人所大吹特吹的资本主义“民主”,不过是汉密尔顿、华盛顿之流的联邦派反人民的“民主”。  

2.恶毒攻击五四运动,吹捧封建文化  

近年来吹捧封建文化的高考历史试题层出不穷,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全国卷Ⅱ不仅没有歌颂五四运动的内容,反而吹捧封建文化。第37题明显反映了这一点。  

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去。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国学讲习记〉(1905年)  

    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赢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懦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1)       根据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8分)  

(2)       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12分)  

(3)       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12分)  

(1)同:反对儒学独尊。  

     异:邓实: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2)评分标准:(1)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①对文艺复兴的认识;②对“亚洲古学复兴”论的看法;③分析两者异同;④总体评价。  

              (2)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成理。  

(3)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新;探索教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    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  

邓实是国粹派的代表人物。国粹派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队伍中的一个派别它在配合宣传同盟会的三民主义政纲、抵制盲目西化,改变学术风气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一时期的国粹派已经存在片面强调“排满”,存在狭隘民族主义,反封建不彻底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它的封建文化因袭负担太重,不能正确处理继承与批判历史遗产的关系,一味地鼓吹发扬国粹,在客观上又配合了封建守旧派 和 君主立宪派的需要。辛亥革命后,逐渐蜕化为复古保守势力,起了阻碍革命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国粹派猛烈攻击新文化运动,是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凶恶敌人,甚至呼吁北洋军阀镇压新文化运动。鲁迅尖锐的指出“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 国粹“等于放屁”,鼓吹国粹“不过还想吃人”。 李大钊也发表《新旧思潮之激战》,猛烈抨击国粹派妄图利用北洋军阀镇压新文化运动。命题的“精英”在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把反五四运动的国粹派这具政治僵尸拉出来,并要求回答国粹派“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这未免也太漏骨一点了吧?  

三、地方卷  

如果说地方自主命题是高考的一个趋势,是不是地方卷好一点儿呢?并非如此,地方卷歪曲历史的情况较之全国卷更加肆无忌惮。我们看看天津卷第12 题就能明白地方卷歪曲历史的情况何等触目惊心。  

12 .(40分)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贪则奸邪生,贪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  

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6分)  

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  

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2分)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  

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2分)  

   

材料四    

  美国于l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拨款给贫困者以社会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引起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2分)这种制度有何作用(3分)  

材料五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报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自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4分)  

材料六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量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 “l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8分)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4分)  

妙啊,原来中国封建社会的 明 君贤人注重民生,近代资产阶级也注重“解决民生问题”,资本主义国家也“确立福利制度”,社会主义苏联倒是不注重民生, “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新中国前30年也不注重民生,有“几次波折”。 还要求“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按照命题的“精英”的思路,岂不是要说注重民生就要反对社会主义,坚持复辟资本主义社会乃至封建社会?造谣也不能这么造吧?稍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正是学社会主义苏联的,而且学了个半吊子,福利水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相差很远。以医疗保健制度为例,社会主义性质的全民免费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拨款,资本主义性质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名义上由政府、社会(企业)与个人共同负担,其实主要是老百姓花钱。社会主义性质的全民免费医疗制度是全额免费,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还管病人生活,资本主义性质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部分免费。最重要的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只能管一些小灾小病,大病仍然看不起,只有等死。以“福利国家”自诩的北欧国家,15%左右最贫困的人口尽管有基本医疗保险,人均寿命仍然不足60岁。新中国前30年全国卫生经费的65%以上用于农村,到1976年合作医疗在全国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获得了满足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的最高效益,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是发展中国家群体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命题的“精英”难道不知道这些常识吗?还是在有意歪曲吧?在命题的“精英”的眼里,注重“民生”的“和谐”社会就是复辟资本主义社会乃至封建社会。这哪是什么高考题,分明是地主资本家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变天账!  

四、仅仅是冰山一角   

近年来,买办“精英”坚持反共反社会主义从娃娃抓起,大肆鼓吹“历史观多元化”,“用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整体史观取代落后的阶级斗争史观”,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农民革命不见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没有了,剩下的都是大吹特吹资本主义的“民主”,大吹特吹封建社会的“民本”;大骂特骂“苏联模式”,大骂特骂新中国前30年的社会主义道路,甚至较之资本主义国家更甚。高考题当然也只能持这种观点,今年高考历史试题对历史的歪曲不过仅仅是冰山一角罢了,前几年的高考题也不比今年强。例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I文综试卷38题。    

  材料三:1941~1945年美国对华“租借”物资统计(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数额    

26    

100    

49    

53    

1107    

     

⑷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对华援助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这—角度,说明美国为什么对华援助。(6分)  

答案为:状况:分为贷款和租借,在一些关键年份援助显著增加。  

对华援助原因: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援助中国,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有利于美国自己。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就应该知道,1945年美国对华“租借”物资占1941~1945年美国对华“租借”物资的80%以上,显然不是为抗战,而是为支持国民党反动派打内战。1941~1945年美国对华“租借”物资统计表是美国消极反法西斯,积极反共的如山铁证。答案对此只字不提,却说“在一些关键年份援助显著增加”,“援助中国,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就是说我们对中国抗日战争末期美国不遗余力的扶蒋反共还应该感激涕零!  

    欲要亡其国,必先乱其史。而共和国建立6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的高考历史试题却如此歪曲历史。人们,你们可要警惕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