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再论莫要空谈去“基层”

火烧 2011-09-13 00:00:00 网友杂谈 1037
文章深入探讨青年学子不愿去基层工作的原因及解决路径,分析基层定义与现状,提出合理政策建议,助力青年实现基层发展。

再论莫要空谈去“基层”  

陕西省商洛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卢书民  

有权威媒体和权威人士经常写出很多巨篇、溅起很多口水鼓励青年学子能心甘情愿去“基层”工作,并竭力在探索去“基层”之路怎样才能越走越宽。这的确是个实际的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因为国家的未来非他们莫属。  

笔者总括探索大学生去“基层”工作问题的焦点主要有三:  

一是什么是“基层”,二是不愿去“基层”工作的原因,三是如何让年轻学子心甘情愿地去“基层”干事。  

一、关于“基层”概念  

这原本不成问题,不料反成了讨论的主题之一。“基层”是一个非常宽泛的相对概念,无法准确地给其绝对化的格式界定。“基层”无非分两大类。一类为“行业基层”,即同一行业组织机构级别规格越低、待遇越差越是“基层”。例如教育行业,教育部就不是“基层”,而各地镇(乡)的小学、初中、幼儿园就是“基层”;再如其他国家行政机关,中央部委、国务院机关等就不是“基层”,而乡镇政府就是“基层”,而相对于乡镇政府和农村组织的县、市、省级机关就不是“基层”,但对于中央和国家各部委机关又算做“基层”。行业“基层”概念的相对性还在于中间环节的单位对上是“基层”,对下则不是。另一类就是“地域基层”。所谓的“地域基层”就是打破行业界限,单纯以政治、经济、商贸、交通、文化、社会保障等是否为聚集中心点来划分的方法。例如经济发达地区的广州市某社区公共服务组织相对于西藏最西部札达县的曲松乡、地亚乡就不是“基层”,后者别说是乡政府,就是札达县政府或札达县银行也应该算是“基层”了。  

所以,一定要给“基层”设定概念的话,我们把“基层”应理解为,某行业系统内相对于上级组织的底层组织或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贫困地域的组织。这里的组织不应有国有、民有性质之分。因为,民有经济组织不仅是国家、法律允许其存在、发展,而且也是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纳税人的主体。  

不过,笔者始终以为“基层”的概念是否界定或界定的是否科学,并不是解决青年学子是否真心实意要去“基层”干事业的关键问题。但如果能依照前面对“基层”简述的理解进行界定的话,对国家各级、各类机构招考公职人员(公务员和其他国有单位工作人员的合称)时强调的“基层工作经历”多少有一个参照系数,使其对“基层工作经历”的规定更为具体、合理。  

二、青年学子不愿去基层工作的主要原因  

已经有不少学者、名人、权威人士进行了分析,什么“比较艰苦”、“比较复杂”,什么“认干不认说”,什么“待遇差”等,这些人尽皆知,不用费口舌,但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却没有人提及。  

首先,法律地位不平等。想想看,同样是一个大学毕业,同学一个专业,同样的能力(甚至去基层工作的学子中有的能力还比留在上层的同学的能力强好多),但因其“社会背景”不同,一个不用考试留在上层(真的全是“老子英雄儿好汉”吗),一个历经数次考试后又无可奈何去了基层(真的全是“老子窝囊儿笨蛋”吗)。前者端的是价值连城的“金饭碗”、“银饭碗”、“皮饭碗”……,而后者端的却是轻如落叶的“木饭碗”、“竹饭碗”、“塑料饭碗”、“泥饭碗”……( 见笔者9月9日博文《中国“饭碗”18类初探》);前者出国游玩(名曰考察、出访、贸易、业务往来)大都挥金如土,而后者跋山涉水鞋子磨破还要自己掏空腰包出钱购买(以拉动内需再去供养前者!);前者工资在聚集中膨胀(因相当一部分人基本不用在“十大领域”<衣、食、饮、住、行、乐、游、学、看、用等>自掏腰包消费),而后者大多每月把工资消耗殆尽(部分人还不能按时、按数领取工资或“生活补贴”,甚至举债维系“生存”<还不能称其为“生活” >);前者居室如星级酒店,而后者大多身居简陋土茅之屋;前者有事(头疼脑热、红白喜事)却是敛财的良辰吉时,而后者有事则可能是穷困潦倒的开始;前者退休后尽可享受“夕阳温暖”之乐,而后者退休后部分人却深味风烛残年之苦;前者依赖后者生存却趾高气扬,后者敬奉前者却是噤若寒蝉;前者凭借公权垄断的各类优势资源而熏染的愈发“聪明”,而后者却在风吹日晒中历练的十分木讷并被前者在“同情”式的揶揄中逐渐遗忘……,够了,如此悬殊的法律地位如何使年轻学子心甘情愿地去基层呢?在这“职场厮杀”的已是血流成海的“红海”年代,一旦有一线“求生”希望,“百万雄师抢渡独木桥”的悲壮场景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是“18类饭碗的法律地位”的悬殊性带给中国目前最大的社会“奇异之景”,而且此“景”还在继续的“奇异”下去。  

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主持”们不是无意间把“经”念歪,就是故意把“经”一定要念歪。因为世界上所有手持“公权之剑”,并对他人操有生杀大权的权贵们,无论其嘴上怎么叫喊“平等” 、“人权”、“共富”、“共享”、“体面劳动”等等,这些不过是他们为了维系自己地位的稳固而不得不使出的雕虫伎俩,但其骨子里是多么希望等级制的永存、永辉,那样,不仅使得他(她)们的“十大消费”资金永远由“下人”供奉,还能深深体味“下人”对自己表现出逢迎、服侍、期盼、感激……之后的“幸福”、“快感”、“豪感”和“自得”。还因为人类生而皆有的23种劣根性之一——“私欲”,在他(她)们那里永远没有膨胀的上限……。  

所以,那些盘踞庙堂之上,身着袈裟,被“俗人”供奉的“主持”们一再强调对青年学子要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吸引性和感染性的政治说教、精神鼓励、素质教育等,就显得十分苍白无力!那些批评学子们不爱国,不愿去基层工作,不敢去基层锻炼,还嘲笑他(她)们为“蚁族”、“鼠族”的既得利益集团的人们,总是“站着说话腰不疼”!你自己下基层去试试吧!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些所谓的“国学大师”们、居高临下的“剑客”、“政客”们自己都不愿,也设法不要自己的子女去“基层”做事情,有什么资格强迫、濡教别人去干呢?  

其次,人事信用交易环境不纯洁。这个问题大凡身居“江湖”(官场)者心照不宣。那些宣称完全依靠努力工作,做出“突出成绩”便能到达哪个所谓灿烂目标的豪言壮语,谁能相信其中有多少含金量(当然,我们并不排除依靠自身努力,踏实工作而端起质量较高的“饭碗”的人们的幸运,但其中的付出、心酸、血泪、悲壮,甚至屈辱,包括机遇,他、她们永远也无法给别人细细道来)?只要我们看看那些以检查考核为名,行敛财聚宝之实的“明盗”行为时;只要我们看看某些媒体的聚焦镜头仅仅对准下面和得罪了某个人的人时;只要我们看看某些身后有“大树”、头上有“巨伞”,家中有“万贯”的“谁敢打‘110’”之类的狂徒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却能安然无恙,甚至“带病复出”时;只要我们看看部分身居要位的“五鬼”(色鬼、酒鬼、狂鬼、逛鬼、陪鬼)是怎样的一路走来,又是怎样的应付工作;只要我们看看党中央、国务院的利民、富民政策和措施又有多少是“五鬼”们不打折扣地被执行时……,自然会明白学子们宁愿“身行闹市无人问”,也不愿“屈居‘基层’发染霜”的深层原因!  

三、如何让青年学子心甘情愿地去基层工作  

尽管有人开出不少良方妙药,但在目前这种人事信用交易环境的纯洁度达不到平民能承受的底线时,在同样是一个“母亲”的孩子但法律地位却极度悬殊时,一切方法和宣教都不过是一排排花瓶摆设,空中楼阁,都不过是一阵阵让平民寒心的秋风冷雨,都不过是对社会“四大文明”的未来创造者们的一次次高明“忽悠”。  

所以,有权决策,有资格“宣教”的人们,不要总是坐在冬暖夏凉的会议室、办公室或论坛桌前,于酒足饭饱之后,品茶赏月之际空谈如何让青年学子去基层工作、奉献,应该从最基本的地方做起,从最实际的方面着手。  

首先,尽可能把 “饭碗”质量整治公平,减少对比度(即尽可能、尽快地给予基层工作者平等的法律地位,缩小待遇差距,提升社会地位,使他们能体面工作)。笔者始终认为,饭碗里盛什么,盛多少,完全靠的是个人后天96种能力的培养和积蓄,但 “碗”应该大小、质量尽力“同一”!这就是“生而平等”的本义,也是对人 “生而向善”、“生而向上”、“生而创造”的本性的全新理解。   

其次,着力把人事信用交易环境净化到平民可以忍受的地步,这样,也只有这样,所有的“宣教”才会有力度。  

再次,国家应明确规定所有类(级)别公职人员的招考必须有“基层工作经历”,而且这个“基层”一定是相对概念,并包含非国有单位。此外,扩大招考条件中的上限年龄到40周岁也是科学可行的。  

最后,尽快为基层工作者规划出尚能操作的多类别、多台阶职业生涯奋斗目标,缩小差距(<因各层级担负的责任不同,只能是缩小上下工资级别档次、绩效奖励基金幅度、福利补贴>,调整第一、第二次社会分配格局等)。例如,一个“大学生村官”只要他立志在基层踏实工作,做出可以测评的贡献,达到规定的什么要求或标准,就能享受到当地(县、市级,甚至省级地域)较高行政官员的工资级别待遇,镇(乡)等其余类别的“基层”组织的工作人员也应以此类推。  

因为,对寒门学子职业生涯目标的规划,不仅是他(她)们自己的终身大事,也是国家的紧迫事情!更是政治文明的需要!  

当然,做好以上四点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胆略!但目前国力都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也是完全可以操作实施的。这比整天空喊平等、人性化管理、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经济转型、责任追究要强几百倍,也不用开展什么浪费唾沫的大讨论,只要政策一出,只要执行到位,鄙人愚笨之想,不是一呼百应,也是一呼九十应的局面。  

因为,这对青年(寒门)学子来说才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有作为的平台,也使他们看到了实现人生梦想的曙光!什么苦啊,累啊,复杂啊,交通不便啊,统统不在话下!因为,他(她)们毕竟是祖国的精英和未来,也懂得今天如何去热爱自己的国家!因为,民族、国家的强大根本也就离不开他(她)们奉献后的“基层”富庶和文明!  

不要真以为青年(寒门)学子们都不懂强国兴邦,不懂回报家乡,不懂回报国家和社会,不懂任何道理,什么都要别人指教!   

   

写于2009年12月12日,修改于2011年9月12日  

附: QQ:1131586869  

电话:13909142004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