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毛主席与周总理

火烧 2010-01-0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追忆毛主席与周总理的革命情谊,回顾他们共同奋斗的岁月,表达对两位伟人逝世的哀思与怀念,强调他们的同志友谊对历史的重要意义。

1976年1月8日,亿万中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病榻上逝世了,临终前还在批阅文件。伟大领袖毛主席听到这个噩耗以后,老泪横流,说了一句“我也走不动了”。三十多年过去了,值此周总理逝世的纪念日,遥想当年革命前辈们的烽火岁月,感念今天富足但并不十分幸福的生活,看着身边芸芸众生,竟无一人提及周总理的忌日,慨叹世事沧桑,强忍着泪水往心里流,追问别人“今天是什么日子?”竟无语。遂作文以记之。  

   

毛主席与周总理  

毛主席的诞辰刚过,周总理的忌辰便到了。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没有象他们两人一样充满了革命战斗的同志友谊了。从相互慕名到并肩战斗,从万里长征到革命建设,从延安的窑洞到中南海怀仁堂,用任何的语言和典故,都难以描述他们所结成的为全人类的解放,为地球的生存而奋斗的深情厚谊。

如果要硬生生的把他们分开,人类和地球的锦绣前程,便会象绽放的鲜花般逐渐枯萎,甚至泯灭。历史和人类开了个玩笑,确实这样做了,而且这个玩笑开大了,一晃就是三十多年了。

人类在凄苦中期盼着。毛主席复活了,周总理在哪儿呢?您也赶快回来吧。

   

人们急切盼望周总理回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首先要深刻理解周总理和毛主席的友谊,才能促成他的归来,重新和毛主席一起并肩战斗。

   

也许有人会拿“千里马与伯乐”来形容他们的友谊。唐朝韩愈的《马说》是这样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这样形容是不妥当的。

   

首先,毛主席不是被动使人发现的“千里马”,他一生都在主动地宣传革命道理,团结革命同志,领导革命人民,去夺取革命胜利;而周总理也不仅仅是“伯乐”,他本也是“千里马”,他也是伴随毛主席共同前进的革命同志。

他们是为人类在地球上实现共产主义而奋勇前行的同路人。这才是他们之间友谊的本质,也是他们的友谊牢不可破的根本原因。  

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积极进取的革命精神。正如“大庆铁人”王进喜说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种革命精神,激发他们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

   

在他们的头脑中,是没有“退休安度晚年”这一说法的。

这不单是因为中国革命建设还没有巩固,世界革命还没有胜利,即使世界革命胜利了,还有新的建设要进行;还因为,人类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是无穷无尽的。每一个共产党员在宣誓时都说“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不仅仅是主观上的认识问题,更是客观上的必然要求。

可悲的是,有的人只是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句入党誓词当做口号来念,甚至认为它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小九九”的约束,而没有认识到它的客观必然性。革命干部年轻化是对的,把岗位让给年富力强的革命的后来人也是对的,但退职不能退休,革命的意志不能退化。

革命工作千千万,教育后代是关键。老年人从岗位上退下来,总想休息一下,享受一下,对人民群众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你是革命干部,这怎么能行呢?这种“享受一下”的思想,肯定为后代做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退职后享受,那在职的也要享受,人民群众可怎么办?更可怕的是,还没有上岗的,也追求享受,国家将来怎么办?祖国的花朵少年儿童们,学习是为了享受,中华民族怎么办?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真正的革命者,是永远年轻的,这句话没有夸张,他们是从不停下前进的脚步的,象“千里马”追风一样。

   

很多人自认为有“千里马”的潜质,象《马说》的作者韩愈一类的人,总觉着怀才不遇,怨天尤人;其实,他们之所以最终没有成为名满天下的“千里马”,正是因为他们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再加上追名逐利的自私品性;他们应该怨的不是“没有伯乐”,恰恰是他们自己。既是“千里马”,又是“伯乐”,既自己努力,又善于发现同志,才能有所作为。

前进的道路上,总是充满艰辛曲折,如果坐、等、靠别人来相助,还算是什么“千里马”呢?这种想法也是幼稚可笑的,因为谁会来帮助一个不思进取的人呢,“世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能靠神仙上帝”;如果有谁肯帮助不思进取的人,那必定是布下了陷阱,引他上钩,替人卖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革命主要靠的是自己,先革自己的命,然后才能帮助别人革别人的命。

   

毛主席和周总理,是谁也不靠的,他们靠的是积极进取的革命精神,他们因为都是真正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而走到了一起,成为了革命同志。  

   

   

也许有人用“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来形容。这更不妥。因为“管、鲍”等服务的是剥削阶级,而不是广大劳动人民。

也不能用“伯牙与钟子期”来形容,因为“伯、钟”是纯粹的自娱自乐的个人主义。

也许还有很多人,试图用这样那样的故事,来形容毛主席与周总理的友谊。我劝大家不要费时费力了。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友谊,真的是“前无古人”的,即充满了无私的伟大情怀,又饱含了革命的生死之交,是一个久违了的、伟大的、神圣的称谓,叫“同志”!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这种友谊,会不会“后无来者”呢?真希望不会,实际上也不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决定了不会“后无来者”,而是有很多来者。

既然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后,能够出现“毛主席、周总理”,那么,自然还会出现“X主席、X总理”的;这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规律的。

   

毛主席复活了,他的同志,周总理也必定快回来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