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赵春起:发展公有制是方向

火烧 2009-06-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对比,分析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强调公有制对社会经济基础建设的重要性,指出私有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呼吁回归集体与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

现阶段生产力之辨:公私制度哪一种更符合现实发展  

 2009-6-10 

毛泽东建国之初,打扫社会环境,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将一个贫弱的中国经济组织起来,进行强制管理。通过探索新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解决经济基础薄弱,积累困难的问题。中国正是通过集体、国有体制完成了社会经济基础建设的超越性的发展。

当然,其代价是巨大的。其一是中国人民顶住帝国主义势力的强大压力,艰苦奋斗二十年,到七十年代中期才开始透过气来,开始了好一点的生活。其二就是文化大革命运动被走资派利用、扭曲,产生了强大的负压。如果毛泽东再执政10年,中国的社会就会走向更健康的廉洁高效的运行阶段。这也是毛泽东想为接班人留下的政治自由度。

从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高昂的时段,如果执政者继续社会主义教育和宽松的经济政策,坚决打击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就不会有xx年“风波”。当时,搞分田到户并不是受百姓欢迎的东西,很多集体所有制的村庄和乡镇企业发展很好。只是由于社会主义教育失误,才导致私有化盛行起来,个人吞噬了集体、国有经济。

正是对待各种贪婪、吞噬“大家”财富的现象不坚决,允许私有观念回潮,才导致八十年代后期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要搞“高薪养廉”,什么“一分就灵”,把个人私欲当成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此形成了日益严重的私分“无主财产”的瓜分运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开始收买官员,钱权交易,寻租流行。当时是:社会主义高难建,私欲开闸易泛滥。

公有制有全民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建国初没收大资产阶级财产成为国有经济基础,农村和小工商合作社成为集体所有制的基础,经过艰苦奋斗,集体、国有经济大发展,改变了自然面貌,也改变了社会风尚,改善了人民生活,也改变了人民的精神面貌,大公无私精神的大力宣传,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成为社会风尚。虽然,文化大革命“斗私批修”有人反感,但大多数人还是希望领导干部和社会主流能走共产主义道路,欢迎高尚情操与社会消费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

对于利用个人的保守意愿,鼓吹“个人主义”自由的资本主义历史,世界人民是看到、尝到其中的酸甜苦辣的,特别是资本主义的侵略战争和经济危机,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积累、垄断造成了人间“地狱”,世界范围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两极分离日益严重。尽管所谓的“新政”也让中下层尝到了衣食无忧,但真正的两重天确是越来越严重的,国际大资产阶级组成的联盟、俱乐部已经从全方位控制了人们。犹太财团,以及Bilderberg集团这样的国际统治阶级将人类禁锢在“私有制”铁笼中,使得人们无法真正走向“解放”。  

真正的解放,不仅仅是成为享受大自然恩惠的“儿女”,更要承担起“万物灵长”的责任,从人类精神上解放,成为真善美的创造者,大自然和万物的灵魂工程师。这些思想理论实践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改变:公有制培养出的人类高昂的精神和良好品质。这就是人类本质的高位“归复”,合成共产主义社会风尚。人们不爱戴“毛泽东这样的领袖”吗?,不欢迎“人民公仆焦裕禄”吗?不欢迎“雷锋”再生吗?显然不是,关键的问题是恩格斯早就强调的问题:“公有制”是基础,是决定因素。然后,才有实现“两个根本决裂”的可能,人类才会更加自觉地开发自己的才智用于共同体事业。  

私有制是人类在经济低劣的物资匮乏阶段的产物,也具有刺激人们自保、家族旺盛的动力。但是,在今天,人类可以毁灭地球数十次、飞上月球几十年之后,自动化社会生产解决了社会物资匮乏之后,人类10%的人口能够解决全部人口衣食住行的现代社会,私有制只是资本主义偏执狂、欲望巨头、狂想病态者的意念。私有制已经是人类生活的“癌”。  

政治文化应该解决人类社会的这种转变,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坚持共产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真正改变人类整体精神重构:批判地继承人类贤人志士的精神财富,建立大公无私、相互促进的社会文化、政治,这就是公有制的文化精炼和制度推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