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城市建设投资规划
也就在同一时期,武汉市在三月末“爆出十二五期间,城市建设将有12万亿的投资计划”。如果算上郑州、合肥、长沙、成都等等全国主要城市未来几年城建投资发展规划,保守点估计,五年期间,全国主要城市累计投资总合将超过40万亿,这是目前我国一年的GDP总值。如果再添上一条来自铁道部透露的新闻:在编制全国铁路十二五规划中,各地方政府纷纷争取要求上高速铁路项目,预计未来三年铁路投资规模也将有9000亿。在当前这样一种投资冲动的热情下,估计各中小城市也会蠢蠢欲动,纷纷提出规划。如果全国670多个大中小城市同时开动引资这部巨大的抽水机,真不知道就是把全世界的钱都放在这里,还够不够享用这顿饕餮盛宴?
我们虽然不是搞经济学研究的,但对数字和经济学还是略知一二,知道经济学应该遵循的基本逻辑规律:那就是投资是要有回报的。各地为城市建设需要这么多的资金,要从那里筹措呢?只有一个渠道就是从银行里借。查了一下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给出的数据是26万多亿元,股市上目前也就15万亿多一点,加上国债和地方债券市场,也不过就是5万多亿。这点钱肯定不够支持这么大的城市建设资金所用,而且国家从规避金融风险的角度也不会这么去做。那对地方政府来说,也就只能寻找其他的渠道,其中之一就是利用外资。据说目前全球资本市场充余,流动性过剩,国际热钱总在国门口徘徊,伺机进入我国市场。多少呢?不知道!而且就是国内这方面的专家也不知道。反正全球金融大鳄们的胃口和能量大的很,超乎我们的想象。1998年东南亚的危机,不过是给我们中国提了个醒,做了一个预演。另一个渠道,就是金融创新,美国搞了金融创新——次贷,结果次贷危机把美国的经济搞的差点崩溃。我国呢,城市经营专家拾人牙慧,提出经营城市概念,怎么经营?具体就是把城市的一切要素均转变为货架上的商品。如,经营土地、经营文化、经营园区、经营基地、经营产业、经营公共服务、经营教育、经营生态等等五花八门。而这些经营的后台手段,便是通过出售项目换取资金。什么人会掏钱买这些东西或投资这些项目,那就看卖者的吆喝水平和买家的精明。
对地方经济发展有良好预期的投资者,便会将资金投入到城市。这便是温家宝总理在去年金融危机时曾讲过那句著名话的写照: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同时,有着战略谋略的投资者也会将资金投入到城市建设中,不过这是一些比较危险的投资人。因为这些投资人的背后均有很深的政府背景和国际垄断势力幕后操手,日本在九十年代的资产泡沫盛宴中就中过这一毒招。待将城市资产尽数揽入怀中后,资产所有者便在事实上绑架了地方政府,那么城市的居民便是这场交易的抵押品和牺牲品。
对地方政府官员来讲,经营城市是个容易上瘾的行为。一是比较容易出政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心爽气爽;二是可以得利。投资者都是社会的商贾名流,达官贵人,跻身于富豪阶层,无论对个人的政治升迁还是自身经济利益都是百利无害;三是荣耀感。我国的城市管理者普遍具有家长作风,权力意识浓厚,在自己的地盘上呼风唤雨让他们倍感荣耀。四是官场政治风险小。中国有句俗语: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意思是五年一届政府班子调整,可以不用对本届政府的投资失误行为买单,何况中国官员的平均在届任期,据统计是2.3年,也就是不到三年也许就高升或异地做官去了。
这样的现实环境,无论从内因还是外因都促使地方政府投资热情持续高涨,中央的调控和三令五申政策自然就很难落实下去。结果,城市就像个大工地,土地财政自然就成为地方政府的摇钱树,这也是中国建筑平均只有三十年寿命的根源,也是各地暴力拆迁新闻待续不断源头。
倒霉的自然是老百姓。由于是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财富并没有普遍惠及到全民,只流向少数几个行业的从业者。结果资产价格暴涨的同时,是民众萎缩的消费能力。在这张越吹越大的经济泡沫中,只有少数人能看穿破泡沫终究破碎这一历史事实。那一刻,居民在银行中的资产连同在资本市场的投入,都会灰飞烟灭。到一地鸡毛的时该,国际资本大家便会打扫这个战场,收拾散落在地的财富。甚至连政府都可能站在国际法庭的被告席上,要么俯首称臣,要么丧权辱国。
庞大的资产,仅利息、折旧和维护便消耗尽各地政府每年创造的财富,甚至入不付出。借新还旧便是一招,还有一招便是国家有意通货膨胀,让你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稀释你的财富。最终让全体民众给这样的恶性投资买单。
在这场盛大而豪华的经济盛宴中,笑到最后的是豪门们。我们不知道这行为是否是有意,还是背后有人故意策划而为之,但我们已经被捆绑在这飞奔的经济高速列车上,下一站是那里,我们不知道。
这一该想起了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一起奔向天堂,或是一起走进地狱”。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