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贝尔实验室的窘境看市场经济
据科学网报道,全球顶级的科研机构——贝尔实验室运营状况不佳,其母公司阿尔卡特朗讯由于股票不断下跌,贝尔实验室的大楼被迫卖掉用于房地产。这里曾经诞生过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随着职员接二连三的离开,物理学家们声称,曾经标志性的贝尔实验室最终离开了基础科学研究。阿尔斯通朗讯声称,贝尔实验室应该更多地为母公司的商业利益服务。
贝尔实验室的遭遇反映了什么问题?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维持资本主义根本利益的科技部门也还是遭受着生存的压力。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像贝尔实验室这样的顶级科研机构仍然掌握在垄断公司手里,其科研经费也还是受着其母公司利润的制约。科技进步也许是资本主义能够支撑的最后的救命稻草了,若没有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就无法深化市场,其生存就会面临危机。但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仍然要将其命运的根本所在——科研机构交付某些垄断公司运行,致使像贝尔实验室这样的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大量离职另寻出路,还能指望资本主义经济能够维持多长时间呢?
在科技高度社会化的今天,全球顶级的科研部门的命运还掌握在为某个垄断公司谋取利益的私人手里,这无论如何都不会对科技发展有任何帮助。公司的股价不应该影响到科技部门的运行。但是市场经济就是如此,连科技部门也受着市场的支配。只有那些能够为公司带来利益的科研成果才能实现。我们知道,一个科技实验室的力量是有限的,贝尔实验室规模是很大的,有两万多人,科研部门规模越大,其社会化的程度就越高,其出成果的能力就会越强。是否像贝尔实验室这样的科研机构可以继续扩大规模呢?是不可以的,规模太大会使其母公司难以承担。放眼全世界,情况都差不多,世界各国,甚至在一国内部,各个垄断集团分别都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各个科研机构研究着相同的技术。我只能说,这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或许每个科研机构都可以出成果,但成果不是重复的吗?规模有限的科研机构花了很大功夫出来的成果是别的科研机构早已经有的。为什么不可以相互交流,减少科研成本呢?各个科研机构分别为自己的利益集团效劳,而各个利益集团之间是竞争关系。在科研领域,专利权是非常重要的,这限制了技术交流。技术交流的受限,必然会影响科技的发展。
必须有一个组织来为科研部门出资,使其研究不受资金的限制,必须使科研部门的规模得以扩大,必须使科研部门可以自由地相互交流。只有这样科技才能摆脱限制,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何做呢?
国家应该承担起支持科研部门的重任,以国家为名义,科研部门的规模才能扩大,其资金才能充裕,不至于产生因为经费困难而裁减科学家的怪事。与其有多个科研部门各自为战,相互倾轧,规模受限,还不如将所有科研人员集中在国家手里,更快地出成果,避免科研资源的浪费。那么可以部门怎样自由交流呢?应该废除专利权,但这样会使市场竞争无法进行啊?放弃市场竞争神圣的教条吧!更为通畅的科技交流才能促进科技的快速进步。
资本主义可以实现这一切吗?不可能的,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可以搞些大项目,但贝尔实验室还在个别垄断集团手里。资本主义更无法消除竞争,也无法集中扩大规模。这是市场本身所致。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才具备这些使科技突飞猛进的条件。
另据搜狐网报道《一个贝尔实验室等于十一个中国科学院》,作者作了一番分析后得出结论——“官办科技”不利于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以美国贝尔实验室为代表的“民办科技”体系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由于市场利益的极大驱动,它始终致力于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也就是说,中国科技要想进步,必须摆脱国家控制,实现“民办科技”。
这无疑是种荒谬的想法,科研规模减小了,科研经费无保证了,我们就能出成果了?贝尔实验室的窘境难道是我们应该效仿的吗?若真以市场为导向,中国的两弹一星,神舟飞船恐怕永远造不出来,就算是美国,重大的科研成果也是在国家的主导下完成的。实行“民办科技”无异于自废武功。
那么中国的“官办科技”为什么没有活力呢?搜狐的这篇报道攻击的是“计划经济的惯性”——万恶的计划经济!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计划经济的科研无疑是最高效的,该文中提到的杂交水稻和合成牛胰岛素等重大科研成就恰恰是计划经济下取得的成果。至于令市场经济人士喋喋诟病的科研转化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原有的计划经济的科研体系与市场经济不相协调的结果。而贝尔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的差距更多地在哪里呢?是学术自由程度和内部管理方式的差异——这绝不是计划经济本身的问题,而是学术政治化和过时的管理制度的问题。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