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胡锦涛总书记重上井冈山?
如何看待胡锦涛总书记重上井冈山?
田忠国
谈论胡锦涛总书记重上井冈山的问题,首先要分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上井冈山,结合中国实际,才能得出胡锦涛总书记为什么重上井冈山的正确结论。所以,需要以阶级观点,以系统逻辑为方法,直面中国客观现实,才能拿出正确的创建和谐社会的方法,如果不顾客观现实,有口号无方法,或者方法只是撕裂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不管其立场观点如何,仅就社会层面而言,我看就不能算是科学的态度。
大家知道,按照史学排序的观点,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是实践中国革命理论立足点、出发点,同样也是价值目标的落脚地。有人说,毛泽东思想并不复杂,这是事实,也符合大道至简的理论标准。但毛主席的道是什么呢?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继续革命理论,其中有三个支撑点:
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是捍卫人民利益。
三是让人民大众参与国家各项管理,也即大众民主。
三个支撑点,都为了一个目标:造福全国人民。捍卫人民大众的利益就必须以消灭剥削压迫为目标,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即,以剥削压迫为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就必须带领全国人民重上井冈山。因为消灭剥削压迫,造福全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胡锦涛总书记肩负的责任。
有人可能说,中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发展经济就行了。其实,二千年前,或者五千年前,不光是中国,凡是有人类的地方都在发展经济,因为,经济是人类的养命之源,不发展经济人类就无法生存。如果按照某些人的逻辑,人类世界就不会出现一次次反抗剥削压迫的暴力革命。所以,经济发展永远都不是一个国家的中心。如何有效控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结构动态均衡比率,保持经济发展内在机制有效而又高效的运行,才是一个国家的中心工作。
资本主义国家认为,经济自由化问题就解决了,因为,谁有钱谁控制资源是最佳配置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于计划。爱因斯坦通过系统模拟实验,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如果说马克思解决了理论上的计划经济问题,爱因斯坦则通过系统计算的方式解决了计划经济的计划性难题。毛泽东则认为,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如果说马克思和爱因斯坦,一个解决了计划经济的理论难题,一个解决了计划经济的数学难题的话,毛泽东则从系统战略的角度,解决了计划经济的核心问题:计划经济配置中的斗争机制问题。
剥削制度消灭之后,但封建和剥削思想没有消灭。
党内思想路线上的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胜谁负的重大问题。如果从这个层面理解晚年毛泽东思想,再对照历史与现实,我们才发现,除毛主席外,中国一直未能解决认识论的问题,虽然人们常说辩证法,但对辩证法中的价值逻辑却一无所知。结果,猫论和摸论成了指导思想,不争论成了基本国策。从此,世界观层面的认识哲学蜕变成实用哲学,方法论就成了摸石头。
河没过去,资本主义的洪水却淹过来了。
在这种时候,恢复公有制,就是挽救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但是,从经济总量上说,私有与外资经济成分达到了80%,能不能恢复公有制,是党和共和国生死存亡的问题,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种情况下,要挽救党和共和国的前途命运,没有重上井冈山的决心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认为,胡锦涛总书记重上井冈山有这样几层含义:
一、党中央挽救党和共和国前途命运的决心已下。
二、恢复公有制谁也阻挡不了。
三、党和共和国生死存亡在此一搏。
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允许全国人民参与中国前途命运的大讨论。这是自改开以来的第一次。当然,我们也发现刘国光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阶级斗争问题,虽然刘先生在文章中只是一提,但同样,这也是改开以来的第一次。紧接着,胡锦涛、习近平重提毛泽东思想,其中的意味令人兴奋。所以,我们认为胡总重上井冈山的意义就在于此。
2010-4-13